一、為何修復一本書
清朝有一個叫朱右曾的學者,想到自己這一代離去了,下面就更難修訂復原這本書了,于是利用自己的各種有利條件,開始準備修書工作,還好,被他這么一帶動,另外兩個人也參與了進來幫忙,這兩個人就是王國維和范祥雍,還是文學大家,這三個人怎么啦?
像接力賽一樣,以朱右曾為基礎,進行增補,每個人都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搜集工作,終于把這本書弄出來了,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呢?要這幾個人放棄一生的生命陽光不去享受,而去沒日沒夜的查找資料,包括前人作品中的蛛絲馬跡,遺漏的點滴,然后再去印證,這些成千上萬的書籍里有太多的死無對證,歷史像謎團一樣,越積越大,這是一本什么書呢?非要這么玩命的找呢?
原來這是一部失傳的竹簡,既然失傳了,就失傳了,干嘛要去找呢?
這還得從1700年前的那次墓葬開始說起。
那一次事件發(fā)生在三國末期,在晉武帝時代,一個叫“不準”的盜墓賊,在盜墓的時候,挖到一座古墓,沒有發(fā)現(xiàn)金銀財寶,卻發(fā)現(xiàn)了一捆捆的竹簡,就把竹簡當作火把繼續(xù)找,這時候,引起了當?shù)厝说淖⒁?,便報告官府,官府馬上過來抓住不準,然后對竹簡進行研究,官方一看,這是戰(zhàn)國時期的,已經(jīng)五百年了,需要翻譯才能讀懂,于是得出了這批竹簡就是《紀年》《易經(jīng)》《國語》《名》《瑣語》《大歷》《穆天子傳》等,超過十萬字,是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文獻,有許多已經(jīng)失傳了,其中最重要的是《紀年》就是按年代記事,因為寫在竹簡上,所以也叫《竹書紀年》。
這些《竹書記年》,為什么如此重要呢?
據(jù)說,這本書中記載了從上古皇帝開始,到戰(zhàn)國時期的魏襄王二十年,繼承了晉國的史料,春秋大部分圍繞晉國寫的,本身《竹書紀年》超過兩千年的歷史,這是我們本民族生命延續(xù)的歷史香火啊,這個能不重要嗎?
于是就用當時人們的能讀的方式記下來,一本是“初釋本”,一本是“考正本”。不久,西晉完了,那些竹簡又失傳了,但根據(jù)這兩本資料衍生出來的著作卻層出不窮,但是這上面的記載和我們正統(tǒng)宣傳的不一樣,難以讓人接受,于是這兩本書也再一次失傳。
就這樣,出現(xiàn)了開頭的三個文人,要根據(jù)歷史著述再還原當初歷史真實的想法和做法。
二、為什么要損毀這本書
文人之所以想要復原,也許是做了一件想要后世懂得歷史真相的事情,這個根源就是來自一個人,秦始皇。
如果說秦始皇是一個千古帝王,當然有人會反對,有人會支持,也就是說我們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之前的文史作品為什么不能流傳下來,讓當代作品流傳后世為什么那么費勁?為什么秦朝沒有文學作品出現(xiàn)呢?沒有史書記載?
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這一定和秦始皇這個人有關系。
關系在何處呢?
秦始皇為何被稱為暴君呢?為何要焚書坑儒呢?就算沒有焚書坑儒,那么那些史書弄哪去了?
答案只有兩個:“要么燒了,要么埋藏了?!?/span>
這和秦始皇皆有直接關系,你看那些各個國家寫歷史的人都是根據(jù)事實來寫,比如歷史上的“崔杼弒君”。
當時君主齊莊王見到崔杼的妻子年輕漂亮,便鬼迷心竅,公然勾引。
這時崔杼和同樣痛恨齊莊公的宦官一起將齊莊公困在自己府內(nèi),被門客亂棍打死。
然后齊國的太史寫歷史的時候,就如實寫下“崔杼弒君”。被崔杼殺了。
齊太史的弟弟做了史官,來寫的時候,還是寫著“崔杼弒君”。也被殺了。
太史仲的叔叔來寫的時候,看著前面的人被殺了,還是這樣寫,崔杼又殺了。
太史季成做太史官的時候,還是寫“崔杼弒其君”。崔杼的刀刃已經(jīng)卷了,殺人都覺得手軟,崔杼只好放了他們,任由他們?nèi)鐚嵱涗洝?/span>
看到了吧,正是因為史官們這么忠于他們的職責和本分,所以秦始皇害怕啊,我這準備秦二世、三世,代代統(tǒng)治下去的,被史官這么記錄我這些真實事跡,這不定什么時候就造反了,因為我的權位也是來路不正的呀。
于是就把史書全燒了,這個從《史記》,從《過秦論》中可以讀出來,《史記》中是這樣描述秦始皇的奢靡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馀萬人,穿三泉,下銅集解徐廣曰:“一作‘錮’。錮,鑄塞?!叭刂?,言至水也?!倍聵?,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輸音戍。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其中秦始皇最害怕史官的還不止于此,甚至被司馬遷幾百年后還不放過他的是這幾件事。
先來理一下順序,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嬴柱,即位三天就去世了),兒子秦莊襄王(子楚),兒子是秦始皇“嬴政”。
1.說秦始皇他爸子楚,被安排在趙國做人質(zhì),沒有人拿他當回事,呂不韋給他金子,給他到處拉關系,因為呂不韋是生意人,有點錢,想要買斷一個國家,那就從太子身上投資,還把自己心愛的女人趙姬也送給了秦始皇他爸,今天的話叫做共享,據(jù)說趙姬已經(jīng)懷孕了,子楚就有了孩子,就是秦始皇,就算是連孩子也共享了。
2.趙姬嫁給子楚,子楚當上秦王,趙姬本該收斂,但她還和呂不韋好。
3.呂不韋怕日后秦始皇嬴政知道自己這些事,不放過自己,又怕趙姬怨恨自己,就把自己的門生,扮作一個假太監(jiān)送給趙姬,趙姬果然很高興,每天翻云覆雨的,趙姬還和這個假太監(jiān)生了兩個弟弟,最后被秦始皇親手摔死。
4.秦始皇知道自己的親身父親是呂不韋,逼死呂不韋,保住了自己的皇位。
可見古人對皇位多么在意,不惜嗜血。
《史記 始皇本紀》記載:“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所以還留下那些著作有什么用呢?自己只要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取而代之就可以了,秦始皇就把自己當作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但是自己這些謀權篡位的歷史,這些偷梁換柱的歷史能記錄下來嗎?
再加上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宴會,始皇很高興。可是有一個思想保守的博士名叫淳于越,原齊國人。他當場批評周青臣說:“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彼u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說如發(fā)生大臣篡權之事,無以自救。他又譏諷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秦始皇認為自己超越了前任的任何一個皇帝,怎么會不如之前的那些分裂的皇帝,并且還說這么不吉利的話。于是在李斯的提議下,馬上開始燒書活動。
(1)史書除《秦記》以外,六國史書一律燒掉;
(2)《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書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監(jiān)督燒掉;
(3)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4)醫(yī)藥、卜筮、種樹等書不在禁列;
(5)若有學法令者,以吏為師。
現(xiàn)在的問題是不僅秦始皇謀權篡位,還有哪個皇帝不是謀權篡位正大光明的弄來的呢?
有人說上古時期的“堯舜禹”三位賢君,便是禪讓制。
但是《紀年》,因為寫在竹簡上,所以也叫《竹書紀年》十三篇里爆料。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于平陽(放,流放)。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我也疑惑,到底聽誰的。
《韓非子》也講到了堯舜禹的繼承制不是禪讓,而是逼宮,然而他們距離堯舜禹的時候也很遙遠,所以他們的記載也不知道誰對誰錯。
那么,堯舜禹的賢明是誰提出來的呢?
判定堯舜禹是禪讓制,基本上都是根據(jù)《尚書》而說的,然而《尚書》是儒家經(jīng)典,孔子曾經(jīng)做過修訂,孔子翻遍了歷史,才找到堯,舜,禹三人并非子承父業(yè)的例子,于是承認堯舜禹是“禪讓”制,堯舜禹是非常賢明的君主,“以天下德者居之”,這樣來教育國君要仁愛賢德,孔子其實也挺失望的,那些國君做了皇帝之后,好像就不聽他的了。
所以孔子一生顛沛流離,駕著一輛馬車,到處宣揚仁義學說,游說各色君主,提倡禮樂,道統(tǒng)。到各國力推古代的禪讓制,其實有宣揚古人德行教化的意愿,這樣有說服力,就是讓世人知道,看看,這不是我說的,是古人說的做的,并且事實擺在這兒呢。
沒想到孔子沒有教育出卓有成效的君王,卻收羅了三千弟子上路,有七十二賢能弟子,撐起了孔家的教育。
但是后世的奪權派常常以儒家之學說來粉飾自己的奪權行為,比如自己是賢能則入仕,自己是賢能的君主,比如劉邦,就很推崇自己的能力,而實際上他們心中無不認為天下唯“權者”居之,誰的實力強,誰就是天下的主宰。
當然司馬遷也認同堯舜禹是禪讓制,這就是一團迷霧了。
最終甲骨文的破譯,驗證了《竹書紀年》中“天文學上的推算”是正確的。
甲骨文也驗證了《竹書紀年》中的商朝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可信度非常高,甚至可以查找出《史記》的錯誤。
難道孔子真的一語成讖( chèn),“知我罪我,其惟《春秋》?!?/span>
也許后人只是為了弄清楚一個真相而已,讓爭名奪利,欺世盜名者還歷史一個真實,讓無辜者重見天光,不論帝王將相也好,平民百姓也好,功過自有大白天下的時候。不能認為像秦始皇那樣有了權利和能力就能堵住悠悠之口,即使堵住了悠悠之口,又怎么能堵住未來,即使堵住了未來,又怎么能把功勞一個人背,背得動嗎?把壞事全抹掉,摸得掉嗎?
歷史總是要還原真相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