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制作地圖的傳統(tǒng),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各類地圖。但是古代的文獻,有時候很容易就亡佚,尤其是地圖這種彼此替代性很強的東西。而且隨著新的制圖理論、制圖技術(shù)的出現(xiàn),舊地圖的流傳空間會進一步受到壓縮。再次僅敢說“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全國性地圖,現(xiàn)有的認識還是有相當大的可能性會被未來考古成果推翻的。
早在魏晉時,制圖學專家裴琇便提出了“制圖六體”理論,即地圖測繪時要考慮“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六大要素。
具體說是這樣——
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為''準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guān)系;
三為''道里'',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
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
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制圖六體是中國最早的地圖制圖學理論,它正確的闡明了地圖比例尺、方位和距離的關(guān)系,大大提高了地圖的準確性。這一理論在中國測繪史上具體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中國西晉以后的地圖制作技術(shù)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賈耽、宋代沈括、元代朱思本和明代的羅洪先等古代制圖學家的著名地圖,都繼承了制圖六體的原則。
雖然有“制圖六體”這一先進理論,但在唐之前,事實上還沒有哪一張中國地圖是全國范圍內(nèi)實際測量出來的,其精準度多少都打扣。到了唐朝,這種情況發(fā)生了改變——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全國性測繪地圖《十道圖》,出版了。在圖上,中國疆域也極度地擴大,首次突破了1200萬平方公里,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帝國。
這是中國地圖全國性基本地圖測繪的開端,這水平在當時是世界第一,標志“大中國”疆域,開始走向精準。
唐朝規(guī)定,每五年(原為三年)須向職方報送地圖,進而編制全國《十道圖》。所謂“十道”,就是根據(jù)自然界限,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將全國劃分為十大區(qū)域,唐玄宗主政后增至十五道。據(jù)《舊唐書·地理志一》,唐朝疆域,“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p>
現(xiàn)代繪示意圖
唐朝全國地圖《十道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繪制出來的,它是依各州定期報送的地圖進行繪編,作為中央政府實施各種政令的依據(jù)。
《十道圖》有三種版本,均為多卷本。據(jù)《新唐書·藝文志》記載,有十三卷本《長安四年十道圖》、十卷本《開元三年十道圖》和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圖》。前兩種版本的《十道圖》,大體有山川、戶口、賦稅、行政區(qū)域界線、州縣總數(shù)、文武官員數(shù)字、薪俸、各州郡疆域政治綱領(lǐng)等,但均已失傳,甚至連繪制者都無從查考。
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圖》有記載,但原件也已不存,僅在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歷史地圖集、宋刻本《歷代地理指掌圖》中,收藏有總圖性質(zhì)的《唐十道圖》一幅——此圖不在中國,已流落他國,現(xiàn)藏于日本東洋文庫。
現(xiàn)代繪盛唐地圖
與《秦地圖》一樣,唐朝《十道圖》對中國的影響亦很大,不只五代時期仍有使用,其全國性實測要求,還影響了宋朝全國地圖的繪制,直至明清。宋太宗時全國地圖《淳化天下圖》,就是參照唐朝舊圖繪制的,此后北宋先后出現(xiàn)了《九域圖》、《十八路圖》等多張全國地圖。
到明朝時,中國傳統(tǒng)測繪水平到達最高峰,明羅洪先繪制的《廣輿圖》,將中國地圖傳統(tǒng)繪制水平推到了新境界,明朝所繪的“中華大地圖”原件,目前仍有存世。
大明混一圖
繪制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現(xiàn)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圖中的地理范圍東至日本,西達西歐和非洲西海岸,南括爪哇,北到蒙古。
坤輿萬國全圖
中國第一幅采用西方繪圖技術(shù)的世界地圖,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在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為明神宗萬歷皇帝所制作的,也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出現(xiàn)美洲的地圖。
巴爾布達繪制的《中國新圖》
西方歷史上繪制的第一幅單幅中國地圖,1584年問世。明朝后期,在西方造成巨大影響,并成為接下來近70多年中西方人繪制中國地圖的標桿。
清朝康熙年間繪制出的“大中華地圖”《皇輿全覽圖》,便使用經(jīng)緯度和三角測量手段。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好、最精確的一張全國地圖。在這張地圖上,中國疆域也空前地擴大,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
約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訂立《尼布楚條約》之后,康熙看到了精確地圖在政治、外交上的巨大作用,于是下決心引進西方先進的測繪制圖技術(shù)。他下令各大臣推薦專家,購買儀器。當他到全國各地巡視時,命外國專家隨行,測定各地的經(jīng)緯度,為制圖作準備。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以后,全國范圍的三角測量和繪制地圖工作陸續(xù)開始進行。
《皇輿全覽圖》全圖共計41幅,借鑒科學技術(shù)實測后繪制,以天文觀測為基礎(chǔ),使用三角測量法進而測圖。第一次實測了臺灣省地圖。在尺度丈量上的全國統(tǒng)一,實地測量地球的子午線弧長等, 都給清代地圖制圖充實了依據(jù),提高了制圖質(zhì)量。
《皇輿全覽圖》在中國地圖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自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國內(nèi)外出版的各種中國地圖基本上都淵源于此圖,其范圍之廣,內(nèi)容之精詳,超過了以往任何中國地圖。
1740年德國人根據(jù)《康熙皇輿全覽圖》所繪制的中國地圖,圖中左下題框含有中文、滿文、拉丁文三種文字,顯示中國疆域非常廣大。
從唐朝《十道圖》的超過1200萬平方公里,到清朝《皇輿全覽圖》的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間隔長達千年。從這一點來說,中國的版圖從唐朝到清朝,雖然期間皇朝變化不斷,疆域不時增減,但總體還是穩(wěn)定的。
除了元朝特殊情況外,在皇朝歷史上,中國的國土面積基本上保持在1000平方公里上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