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用的地圖軟件已可以檢索到中國臺灣省的詳細位置信息,包括街道、建筑,甚至小到美食店鋪。細心的網(wǎng)友在臺灣省高雄市發(fā)現(xiàn)一家山西刀削面館,老板娘稱自己祖籍是山東即墨的,婆婆做刀削面的手藝是山西老師傅教的,歡迎中國大陸同胞去吃面,給大家打折。
不僅是山西刀削面,網(wǎng)友還在臺灣省地圖里,發(fā)現(xiàn)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
山東的水餃。
百度地圖中搜索臺灣山東餃子館。來源/百度地圖
四川的燃面、火鍋、麻辣燙。
臺灣地圖上的四川美食。來源/百度地圖
福建的魚丸、沙茶面。
臺灣地圖上的福建美食。來源/福建發(fā)布
廣西的螺螄粉。
螺獅粉店在臺灣生意火爆。來源/廣西日報社
游客在臺灣省,甚至在臺北市,就可以吃遍全國。
臺灣夜市,必去美食打卡地
要說領略臺灣美食,一個必去場所便是臺灣夜市。網(wǎng)絡上常能看到一句話:“沒去過臺灣夜市,就不算到過臺灣旅游?!弊阋娕_灣夜市在游客心目中的神圣性。
夜市,出現(xiàn)在唐代末期,宋朝文獻中有許多關于夜市的記載,除了《東京夢華錄》,還有《都城紀勝》《武林舊事》《夢粱錄》等?!秹袅讳洝返淖髡邊亲阅粮赋?,當時有許多只有夜市才提供的吃食。夜市所提供的美食,常常不是大餐,而是介于“飯”“菜”之間的小吃,為市井民眾提供了較之日常果腹食品更豐富的飲食選擇,吸引人們前來打打牙祭。
影視劇中的宋朝夜市。來源/電視劇《清平樂》截圖
據(jù)《臺灣日日新報》資料記載,早在1908年,有人在鳳山廳旗津天后宮廟前空地設夜市,營業(yè)時間為18時至24時。算下來,臺灣夜市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夜市在游客眼中是獨具特色的熱門景點,而作為當?shù)厝顺允澈托蓍e的場所,夜市和小吃背后代表的是平民階層的庶民文化。
由北及南,臺灣省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熱鬧非凡的夜市。交通便捷、場地空闊、人流密集,便形成了夜市。臺北有士林夜市、饒河街夜市、寧夏夜市等,臺中有逢甲夜市、臺南有花園夜市、高雄有六合夜市,宜蘭、彰化、嘉義、鳳山、花蓮等各市均有紅火的夜市。
士林夜市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士林舊稱八芝蘭,是溫泉(蕃語)之意。清朝時期實施堡里制,簡化其名為芝蘭堡。清末時因當?shù)刈x書風氣興盛,科考人才輩出,于是改稱為“士林”,有“士子如林”的含義。
起初,這里是靠近基隆河的渡口,從士林的農(nóng)產(chǎn)品到艋舺、大稻埕的貨物都在這里交易。時間久了,周邊逐漸形成市集。士林夜市里的上海生煎包、潤餅卷、藥膳排骨湯......都屬于膾炙人口的名小吃。
饒河街夜市的興盛,也因其曾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饒河街的所在位置昔日稱為“錫口”,清代時期,來臺船只常由基隆河到達此處做買賣,攘往熙來、笙歌鼎沸,被稱為“小蘇州”。
寧夏夜市則是臺北少數(shù)將攤販集中在道路中間的夜市。寧夏路因位于臺北城的西北方,光復后即以中國大陸西北方省份“寧夏”為名?!氨庇袌A環(huán)”,最初興盛的并非寧夏夜市,而是圓環(huán)夜市。
圓環(huán)位于臺北市重慶北路與南京西路的交叉路口,為大稻埕附近四條道路交會的環(huán)狀區(qū)域。“埕”在閩南語中有廣場的意思,在清代中期之前只有少數(shù)漢人和平埔族在此耕種,有大片曬稻殼用的空地,即是“稻埕”。
二戰(zhàn)時期,侵華日軍在1943年下令禁止夜市,并在圓環(huán)中央掘出用以防空救火的蓄水池。1945年戰(zhàn)爭結束,蓄水池被填平,商販又再集中于此。在20世紀70-90年代期間,圓環(huán)因擴建失敗、大火燒毀等原因逐漸沒落。不少攤商轉(zhuǎn)至寧夏路,寧夏夜市逐漸形成規(guī)模,在這里不僅能吃到蚵仔煎、蚵仔面線、臺南碗粿等臺灣小吃,山東赤肉蒸餃、上海生煎包、蒙古烤肉等大陸美味。
“臺灣夜市小吃種類繁多,各具特色,許多是地方食物特色的代表,到夜市享用這些家鄉(xiāng)食品,在過去為都市移民聊解鄉(xiāng)愁的方式之一?!保ㄖ袊_灣學者余舜德,《夜市小吃的傳統(tǒng)與臺灣社會》)夜市小吃在中國臺灣文化中的份量,甚至令有人認為:“臺灣菜就是臺灣小吃?!?/p>
中國臺灣美食,豐富多元的菜系
不論是臺灣菜還是臺灣小吃,臺灣美食的豐富多元都是有目共睹的。美食家焦桐在臺灣系列圖書的序言中提及臺灣飲食的特色時說,臺灣餐飲是文化雜交后所衍生的混合萊。
有中國大陸學者赴臺訪學后感嘆道:“在臺北徒步隨便走一走,很快發(fā)現(xiàn)各家飯館的名字簡直可以說是遍及中華大地?!?/p>
云南面食館、四川巴適(美食)、海南雞、正宗京菜、東北火鍋、滇味廚房、廣東粥和湘菜館、溫州大餛飩、川湘名菜、廣州燒鵝、北平烤鴨、上海干面、山東水餃、西藏廚房、山西刀削面、云南小吃、湖南臘肉、天津小籠包、重慶烤魚、新疆大盤雞、寧夏手撕雞、青島早點、九寨川味、北平陶然亭餐廳、唐山排骨便當、麗江小館、天山鄉(xiāng)土雞城、開封包子鋪、紹興醉豬腳、峨眉餐廳、福州胡椒餅、川湘館、湘粵菜、蘇杭點心、東北大餅、江浙功夫菜......
臺灣地圖里的美食。來源/百度地圖
而臺灣菜系如此之廣、各地美食密度如此之大,離不開背后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huán)境。
明清時期,大量漢族移民前來開墾,閩、粵等飲食習慣是當時的主流。有中國臺灣人在陪父親回廈門鼓浪嶼尋根時,便感嘆道:“我非常驚訝臺灣的潤餅卷和廈門的潤餅卷是那么地接近,其他如牡蠣煎、油粿等小吃的口味,在臺灣的小吃中都可以找到他們的蹤跡。”
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臺灣菜又受到日式烹飪影響,并逐漸加入改良后的天婦羅、關東煮、生魚片等料理。
隨著1949年以后大量中國大陸籍人士遷入,北方宮廷菜、山東面食、官派的江浙菜、還有川菜和湘菜,甚至是蒙古烤肉,都在中國臺灣逐漸發(fā)展起來。
在一些中國臺灣著名美食的背后,藏著的是當年老兵們的鄉(xiāng)愁。例如,著名的臺灣牛肉面,便是由高雄岡山眷村的四川老兵發(fā)明。老兵利用岡山出產(chǎn)的蠶豆,制造出川味的豆瓣辣醬。將牛肉面融進豆瓣醬煸炒出的紅油湯里,制作出的川味紅燒牛肉面。直到今天,高雄岡山豆瓣醬仍十分有名。
同樣,據(jù)說臺灣臭豆腐是湖南老兵帶過去的,連著名的永和豆?jié){也是老兵們當時在臺北與永和間的永和中正橋畔,磨豆?jié){、烤燒餅、炸油條,漸漸形成了一片供應早餐的攤鋪,后來才有人以“永和”為品牌,發(fā)揚傳統(tǒng)小吃。
傳統(tǒng)小吃。來源/永和豆?jié){官網(wǎng)
各省的菜系在臺灣進行“交流學習”,甚至創(chuàng)新了一個新的菜系——眷村菜。老兵及家眷們各家做的飯都是自己家鄉(xiāng)的美食,做飯時聞到鄰居家的飯菜味,大家不約而同地“串串味道”,互相分享美食做法。各地味道串著串著,就打開了家常菜的新思路。
飲食,是一種文化
“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背后不僅是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種文化底蘊。有臺灣學者曾提出疑問,究竟什么是臺灣菜:“到底是臺式熱炒、清粥小菜,還是珍珠奶茶、鹵肉飯等小吃?這樣的答案似乎不見得能夠獲得多數(shù)人的支持?!?/p>
梁實秋先生曾說:“臺灣地區(qū)之飲食本屬閩南系列,善治海鮮,每多羹湯?!敝小堕}南飯食》的學者彭一萬也表示:臺灣菜是閩菜的自然延伸,吸收了潮州菜、日本菜的元素,也接收了歐美系菜風的影響,但仍保留了閩菜樸素清淡、以海鮮為主的特色。
萬變不離其宗,豐富多元的中國臺灣飲食文化背后,依然保留著中華脈絡。正如某臺灣餐飲的宣傳語所說,臺灣美味體現(xiàn)的是中國風,臺灣味,兩岸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