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中華文明的元兇首惡
中國,這是一個神圣的字眼,因為它意味著中華文明,意味著“禮儀之邦”,意味著天朝大國。
中華文明的核心是儒道思想,它是對天地萬物的敬畏,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尊重,是對天下蒼生的愛護,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謙虛,是平和,是恬淡,是從容;它是自強不息,是厚德載物,是敬天法祖,是慎終追遠;它是金木水火土,是仁義禮智信,是天地君親師。
從三皇五帝到成湯文武,中華文明一代接一代地傳了下來,絕無中斷,一直傳到了春秋戰(zhàn)國。
可是以秦孝公與秦始皇為代表的秦帝國硬生生地割斷了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讓華夏人民陷入了無盡的苦難。
一、顛倒了君民關(guān)系
從三皇五帝到諸侯國君,中國歷代的領(lǐng)導人們無不謙虛地把自己稱為“孤”“寡人”“不谷”,意謂我雖然領(lǐng)導著這么大一個國家,然而我品德不善,乃是寡德之人,且孤立無助,德不配位,不足以治天下,現(xiàn)在勉強當上了,就要努力修身正己,讓德能配得上位,以不負天下眾生,這就是“孤家寡人”的最初含義。
用孟子的話說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用荀子和唐太宗的話說就是:君為舟,民為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人民萬歲!
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證明,要是哪個君王真把自己當成了不可一世的統(tǒng)治者,蔑視人民,虐待人民,那么他絕不會有好下場。
秦始皇趙政(亦稱嬴政)繼承其父祖基業(yè),在各諸侯國已如待宰羔羊奄奄一息的情況下,最終以暴力消滅六國,于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秦朝。
然而可笑的是,趙政竟然為這揀來的便宜而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德配天地,功績直追三皇五帝。他嫌“王”和“帝”的名號都不足以顯示功德,乃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來命名自己。不但如此,趙政還狂妄地說:以前都由兒子和臣下給國君起謚號,這叫做子議父,臣議君,還不反了天了!從我開始廢除謚法,我叫始皇帝,我的兒子叫二世,孫子叫三世,四世,五世,以至無窮。他也不稱自己為“寡人”了,而改稱為“朕”,并且規(guī)定只有自己才有資格稱這個字。須知先秦時期,人人可稱“朕”的。
大家知道,謚號是古代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人們根據(jù)其身前德行事跡給予其一個字或兩個字的評價,謚號有好有壞,好的如文、武、孝、莊等,壞的如靈、厲之類。謚號一方面是對一個人的蓋棺論定,另一方面也是對后人的一種教育,因為你生前是個好人,死后就有個美謚讓大家永遠懷念你;生前作惡,死了還有個惡謚要永遠跟著你的,事實上這也是對為君者的一種約束。秦始皇就不要這種約束,意味著他就可以為所欲為了。要是還有謚號,他不知該謚什么呢?個人覺得“秦靈帝”“秦厲帝”都太便宜他了。
在強化君權(quán)的同時,秦始皇趙政極力打壓民眾。他把民眾稱作“黔首”?!扒住本褪恰昂陬^”之意,這不就是對民眾赤裸裸的侮辱嗎?
天下是“朕”的天下,所有“黔首”都是為朕服務的。秦始皇的這一理念完全顛倒了君與民的關(guān)系,從此皇帝就成為凌駕于百官萬民之上的獨裁者。后世的官本位思想或許來源于此。
二、把人民當作了對立面和敵人
古時的帝王們對于民眾是非常尊重熱愛的,就如孔子所說“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使民以時”的意思是,要愛惜民力,不得已要使用民力時也要在農(nóng)事間隙才使用。
秦始皇就對此說“不”。他把民眾都改稱侮辱性極強的“黔首”了,還會對他們客氣嗎?可以確定地說,秦始皇趙政和丞相李斯的內(nèi)心深處極度蔑視百姓,他們將百姓當牲畜一樣使喚,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使民無節(jié)役民無度還算小的了,如果百姓稍有反抗就立即成了他們政權(quán)的敵人,就要動用專政工具進行嚴懲直至殺害。
秦始皇秦二世都非常愛好大興土木,不是造路造橋造宮殿就是造陵墓造長城。比如秦始皇時期全國人口2000萬左右,被征發(fā)建造宮殿和陵墓的共150萬人,戍守五嶺的50萬人,防御匈奴和修筑長城又用了幾十萬人,超過總?cè)丝谑种坏娜司瓦@樣成年累月地從事著無償服役,根本回不了家,有很多就在服役過程中悲慘地死去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民間故事就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這個事實。(數(shù)字資料來自楊寬《戰(zhàn)國史》)
別忘了,秦國百姓在從事根本服不完的兵役徭役的同時,還要承擔苛捐雜稅,因為秦皇窮奢極欲的生活、龐大的軍隊和官僚系統(tǒng)都要用百姓的血汗來供養(yǎng)。
不但如此,服役需要自帶干糧,要在規(guī)定日期內(nèi)報到,遲到就要斬首。秦二世時期,陳勝和吳廣率領(lǐng)900戍卒去守衛(wèi)漁陽,因中途天下大雨,道路泥濘難行,不能按時趕到,這900人依法都得處死。陳勝吳廣認為不反也是死,反也是死,于是就造反起義了。
廣大“黔首”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秦始皇他們卻騎在人民身上作威作福,試問這樣的政權(quán)能長久嗎?
三、焚書坑儒,獨尊法家,全國變成了一個大監(jiān)獄
大儒荀子絕對想不到,他收的兩個弟子——李斯與韓非最后竟然都成了法家人物,時任丞相李斯出于嫉妒將前來秦國的同學韓非害死。李斯并向秦始皇上書,要求“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這就是“焚書”,焚的重點是儒家經(jīng)典與各國史書。中華文化經(jīng)歷一大浩劫。
秦始皇35年,侯生、盧生等儒家“博士”不齒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決定離開咸陽。秦始皇得知大怒,將所有涉事儒生共460人活埋于咸陽,這就是震驚古今的“坑儒”。
焚書坑儒后,秦朝就完全成了法家的天下。秦始皇十分欣賞商鞅提出的輕罪重罰理論,從此“樂以刑殺為威”,民眾稍有小罪即被逮捕殺害,秦朝天下竟成了一個大監(jiān)獄。在如此嚴酷的環(huán)境下,臣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自保,從此對秦始皇離心離德,“莫敢盡忠”。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對父親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币馑际乾F(xiàn)在天下剛定,民心未附,儒生們都在誦讀著孔子的儒家學說,但父皇用重法來懲罰他們,恐怕天下會不安的。就這么幾句良心話竟也遭到始皇忌恨,將扶蘇遠遠流放,跟著蒙恬修長城去了。
四、背信棄義,指鹿為馬,顛倒黑白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五常,這是中國人歷來為人處世的準則??墒且郧貒藶橹鞯囊蝗号涯嬲邊s將五常思想從人的頭腦中輕易抹去,將中國人一直以來的重義守信變成了不擇手段的追名逐利。
比如大良造商鞅為攻打魏國,不惜以書信欺騙好友魏公子昂前來赴宴,當公子昂滿懷熱情前來時,商鞅毫不留情地將他拘留,趁機大敗魏軍。
張儀成為秦國相后,為了達到秦國和自己的目的,更是極盡無恥,背信棄義之事做了不少。比如為破壞齊楚兩國關(guān)系,對楚懷王說,只要他與齊國絕交,秦國愿將六百里地獻給楚國。楚懷王相信了,真的與齊國絕了交,然后派人去收地。張儀假裝吃驚地說:“我答應過六百里嗎?我答應的是六里??!”小丑嘴臉躍然紙上。
秦昭襄王作為國君更是赤膊上陣,公然欺騙諸侯國君。比如他為了要得到楚國土地,就要楚懷王到武關(guān)相會結(jié)盟。楚懷王到了武關(guān)后,見到的卻是一個假秦王。假秦王押著懷王到了咸陽見到了真的秦王,秦昭襄王開口就要懷王割地,懷王不同意,秦昭襄王竟然就將一國之君關(guān)押在了秦國,一關(guān)就是三年,最后楚懷王悲慘地死在了秦國。
秦王們不知道的是,當他們以背信棄義手段威逼著天下人時,他們的臣子們卻也在背地里對秦王們使壞。比如秦臣甘茂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竟然派人在秦宮墻壁中鑿洞,偷聽秦王機密。好比是現(xiàn)在領(lǐng)導辦公室某一隱蔽角落或許隱藏著竊聽器一樣。
君與君、君與臣、臣與臣、君與民,在戰(zhàn)國秦朝時期早就失去了原有的誠信關(guān)系,“仁義禮智信”早就不是那時的主流思想,背信棄義才是當時的新常態(tài)。
這種常態(tài)演變成極致,就成了秦二世寵臣趙高的“指鹿為馬”。
秦二世三年八月,密謀已久的趙高打算廢了二世這個草包自立為皇帝,于是牽了一頭鹿獻給二世,說:“為臣將這匹馬獻給皇上!”二世雖愚,然鹿和馬還是分得清的,笑著說:“這明明是鹿,愛卿怎指鹿為馬?”但趙高堅稱這是馬。于是二世就向朝堂上的大臣們求證,大臣們畏于趙高淫威,有的默不作聲,有的說是鹿,但更多的大臣說是馬。說是鹿的大臣事后都被趙高殺了。
可惜趙高精心策劃的指鹿為馬鬧劇不久就破了產(chǎn),被秦三世子嬰滅了全家。而秦三世又被項羽誅殺,秦朝就此滅亡。
作個對比吧:
采用儒家思想治國的周朝享國791年;
采用法家思想治國的秦朝享國15年。
事實證明,放著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不用,偏要用法家的嚴刑峻法治國理政,注定是要失敗的。
作惡一時爽,作惡又豈能長久?
春秋首任霸主鄭莊公早就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多行不義必自斃。
時光已推進到了21世紀,今天再讀那個時候的歷史卻仍然讓人唏噓萬分。真心希望秦國的黑暗不再降臨在中國人民頭上,從此讓惡遠離中國人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