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認識論上主張“生而知之”的先驗論,在思想方法上則宣揚“中庸”思想。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墩撜Z·雍也》)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辈蛔邩O端和穩(wěn)定不變,是一切事物正當(dāng)不移的道理。
中庸,是鞏固“道“的最好方法。認識事物時,通過研究這個事物在可能的發(fā)展趨勢中,就其不及和過頭兩個極端之間找出適中合宜的地方。“……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處理事物時,應(yīng)該調(diào)和不同的傾向,在各種不同的人之間進行適當(dāng)?shù)恼{(diào)和;否則不能成為德性高尚的君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 庸的表現(xiàn)(形式)是非常全面又靈活的。中庸的表現(xiàn)形式有:“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具有一定的辯證法的精神;“虞促夷逸隱 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微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中庸的靈活性所要達到的道義原則有:符合道義:“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有時必須采取權(quán)宜甚至與表面相反的方法,這正是 維護道義的最佳方法,因而這種靈活性是完全必要的。“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崎χ?,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 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子罕》)
道義原則為禮,即周朝奴隸社會的統(tǒng)治秩序與規(guī)章制度。一方面,中庸的靈活方法必須完全以周禮作為指導(dǎo)的原則。任何德性都必須以禮作為指導(dǎo),才能真正成為恰到好處。另一方面,周禮的主要精神,其可貴處是不走極端和反對偏激好處的德性。
中庸思想的靈活性,就其目的是維護不變的道來說,這種思想帶有形而上學(xué)的特點。
程顥說“中則不偏,常則不易,惟中不足以盡之,故曰中庸”(《遺書》)。說明了中庸思想所包含的“不易”的形而上學(xué)特點的重要性。但孔子中庸思想的著重點仍在于強調(diào)其方法上適度平和的性質(zhì),及運用這種方法所必須具有的靈活性。
中庸思想的發(fā)展,在孔子那里,到了子思,再到宋明時期的宣揚崇奉,成為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核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