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科學研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曾感言,“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生命力;而問題的缺乏則預示著獨立發(fā)展的衰亡和終止?!笨梢哉f,科學進步是由問題推動的,是在問題導向下實現的。問題是貫穿科學研究的主線,是真正的核心和靈魂。那么,我們應該在哪里尋找跨學科研究的問題?如何評估一個跨學科問題的價值?如何求解那些已經發(fā)現的有價值的問題呢?此文便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問題”定義為,某個給定的智能活動過程的當前狀態(tài)與智能主體所要求的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林定夷:《問題與科學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73頁)。在跨學科研究中,我們要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就是要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主動地尋找問題,合理地選擇問題,積極地求解問題,以實現跨學科研究的目標。
交匯地帶尋找問題
跨學科研究的問題主要源自兩種不同類型的交匯地帶。其一是學科與現實的交匯。傳統(tǒng)學科體系的建立,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是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結果,其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和認知需求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認識到傳統(tǒng)學科體系的不足之處。首先,單一的學科視角無法看清多面的現實。學科在自身發(fā)展中會形成一種相對獨立而穩(wěn)定的研究范式。學科內部的所有觀察都會受制于研究范式。范式決定了一個學科研究者從一個怎樣的特定角度去看待現實,能看到一個怎樣的現實,會建構起一種什么樣的關于現實的圖景。相對于深具復雜性和豐富性的現實而言,單一學科的分析顯然是十分有限的。例如,認知科學中有關大腦機制的研究,哲學家、語言學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計算機科學家所看到的事實會有很大的差異。雖然各家都有真理,但只是局部的。因為他們只看到了復雜現實的一面。其次,相對僵化的學科建制很難觸及真實的現實??茖W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是要完整而深刻地理解人、社會和自然,因此必須從整體性、聯(lián)結性和系統(tǒng)性的角度去關注現實。而傳統(tǒng)的學科建制往往將整體性的現實問題轉化為其中每個分析性學科各自單獨面對才能解釋和應對的問題。(羅衛(wèi)東:《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理論創(chuàng)新的新路徑》,《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學科的細化程度越高,問題經過轉化的次數也就越多,失真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學科離現實的距離也就越遠。在知識的社會化大生產中,學科建制為現實的拆解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卻沒有為知識的組裝留下足夠的空間。學科建制的慣性發(fā)展,難以讓我們觸及真實的現實。
因此,跨學科研究者應當站在學科與現實的交匯地帶,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看清單一學科的不足,才有可能看到復雜現實中鮮為人知的一面,從而找到真正有價值的問題。
其二是學科與學科的交匯??刂普搫?chuàng)始人維納指出,“在科學的發(fā)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獲的領域是各種已經建立起來的部門(學科)之間的被忽視的無人區(qū)?!边@些無人區(qū)可能就是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匯地帶。交匯地帶為什么會涌現出大量的問題呢?第一,由于受到長期的學科訓練,研究者形成了思維定勢,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研究者能跳出自己的學科范式或站在某一特定的理論立場來看學科中已發(fā)現的事實,那么他就有可能突破這種定勢,形成新的認識。例如,在經濟學的發(fā)展中,主流經濟學家在牛頓力學范式的影響下,長期持有靜態(tài)均衡思想。但后來有一小部分經濟學家開始跳出經典研究范式,將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思想逐步引入經濟學,建立演化經濟學理論體系,從而使經濟體系所具有的非線性特征得到了很好的解釋。在跨學科研究中,這種不同學科之間的理論借鑒會觸發(fā)很多有價值的問題。第二,學科的發(fā)展是歷史的產物,學科問題的選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很多問題會因為技術上的限制而被排除在學科之外或被懸置起來。但在學科交匯地帶,某些學科成熟的技術會使另外一些學科中被排除的問題重新被提上議事日程。例如,隨著腦功能成像技術的完善和發(fā)展,管理學專家可以研究品牌認知的神經機制,經濟學家可以研究道德感的神經元活動,語言學家可以研究語言理解的腦區(qū)定位等等。第三,多學科的交匯必將催生很多超學科的問題。所謂超學科問題,指的是在學科交叉融合中形成的超越具體學科方法和范式的更具普遍性的問題。研究者的眼界決定了研究的境界,在不同的研究境界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離開了學科交匯地帶,超學科問題就會失去肥沃的土壤而難以生長。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的很多重大基礎性問題都具有很強的超學科性。
精挑細選鎖定問題
在跨學科研究中,選準問題很重要。問題選對了,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問題選錯了,可能就會事倍功半,甚至一無所獲。在學科與現實、學科與學科的交匯地帶,我們會找到很多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精挑細選鎖定一個或若干個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問題呢?在當前的學術環(huán)境下,我們認為至少應考慮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有助于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
當代社會正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現實問題,如經濟全球化、氣候變暖、能源危機、社會穩(wěn)定、國家安全、心智奧秘、空間探索等等。這些問題無法依靠單一的學科和技術加以解決,它們需要多學科的交叉和協(xié)同。如果說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一個尋找寶藏的過程,那么每個學科所掌握的知識可能就是藏寶圖中的一塊。只有把這些彼此分離的地圖碎片以一定的方式拼接起來,并補上一些必要的細節(jié),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寶藏。因此,跨學科研究要立意高遠,顧全大局,要有開放的胸懷,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這是人類知識進步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跨學科研究的真正意義所在。
跨學科研究目前能夠利用的資源并不十分豐富。這就要求跨學科研究要面向現實問題,介入社會事務和產業(yè)發(fā)展,從政府、社會和產業(yè)中獲得必要的發(fā)展資源,以克服現有的制度性資源制約。因此,推進現實問題的解決同樣也是跨學科研究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需要。
2.有助于培育新的學術增長點
跨學科研究與傳統(tǒng)學科的互動,有可能讓現有的學術研究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著名科學史家?guī)於髡J為,科學的發(fā)展是一個范式的完善和不斷更替的過程(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在范式完善階段,科學家所做的工作類似于解謎活動。一項好的跨學科研究應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擴展范式的廣度和精度。在范式更替之前,科學的發(fā)展要面對諸多反常。這里的反常就是科學研究中遇到的問題。范式具有慣性,只有對范式的核心知識構成挑戰(zhàn)的反常才有可能促進范式變更,推動科學發(fā)展。因此,有價值的跨學科問題應聚焦于范式的核心部分,要為范式的更替做出貢獻。
近現代科學史表明,很多重大的理論突破和新的研究發(fā)現都源于不同學科的彼此交融?;谶@些新突破和新發(fā)現,往往會形成一些新興的交叉學科,如神經管理學、演化經濟學、物理經濟學、計算語言學等等。這些學科吸收著傳統(tǒng)學科的養(yǎng)料,讓傳統(tǒng)學科的老樹不斷長出新枝和嫩芽。因此,跨學科研究中的問題選擇,要努力營造跨學科研究與傳統(tǒng)學科發(fā)展共贏的局面。
3.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學術共同體
跨學科研究需要有領軍人物,需要建立一個配合默契的團隊。在當前的學術環(huán)境中,跨學科研究的領軍人物和團隊成員大多是從傳統(tǒng)學科中走出來的。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學者愿意走出傳統(tǒng)學科呢?那是因為有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強烈地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吸引著他們匯聚在一起。
團隊是學術研究中十分寶貴的資源,一個好團隊需要經過長期的磨合。問題的選擇決定了一個團隊能走多久,能走多遠。時間越久,跨學科團隊在某些問題上的文獻和數據積累就會越好,相互之間就會越了解,彼此的溝通就會越有效率,團隊合作的意識就會更強。因此,我們在選擇跨學科問題時,要“眼看遠處,腳踏實處”,既要考慮解決問題的現實可行性,同時還要考慮學術共同體建設的可持續(xù)性。
千方百計求解問題
鎖定問題之后,研究者要做的就是求解問題。根據前面關于“問題”的定義,所謂求解問題就是在某個給定的智能活動中,消除當前狀態(tài)與智能主體所要求的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客觀知識》(1972)一書中講到,“所有的有機體晝夜不斷地從事于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總是通過試錯法來進行:新的反應、新的形式、新的器官、新的行為方式、新的假設,都是試探性地提出來,并受排錯法的控制?!毕聢D是波普爾關于問題求解思想的描述。
圖中,P1是研究中發(fā)現的問題,為了求解問題P1,研究者會千方百計尋找多個試探性解決方法 TS1,TS2……TSn,再通過不斷地消除錯誤EE以解決問題。P1解決后,研究者又會遇到新的問題P2。這個過程猶如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所描述的那樣: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會產生多個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相互競爭,最后適者生存??茖W研究就是這樣一個不斷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波普爾的問題求解思想,實際上包含兩個相互補充的思維過程:既要大膽假設,又要小心求證。前者屬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努力尋找“通向羅馬的條條大路”。這個思維過程具有發(fā)散性,是橫向的。后者屬于批判性思維,要在“條條可能的道路中找到最佳的路線”。它具有收斂性,是縱向的。
不管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是批判性思維,都離不開寬廣的理論視野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在當前的跨學科研究中,有意識地促進文理交融,將大大提高跨學科研究中的問題求解能力。例如在經濟研究中,有學者運用物理學的思想、模型和統(tǒng)計方法來研究經濟現象,也有學者用計算機仿真的方式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演化。在語言研究中,有學者用智能主體來模擬人類語言的生成和使用,有學者用物理學中的復雜網絡技術來分析語言所具有的復雜網絡特征,也有的學者嘗試用腦功能成像技術來研究語言的理解。在社會問題研究中,有學者運用數學建模的方法對人口增長進行預測,有學者用熱力學中的“熵”來分析群體的狀態(tài),也有學者用社會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習俗變遷。在哲學問題研究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倡導并嘗試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傳統(tǒng)的哲學問題。
文理交融是當今科學發(fā)展的潮流。在這個交融的過程中,科學與人文得以共生,歷史與現實得以互動,定性與定量得以結合。因此,跨學科研究中的問題求解需要匯聚不同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打破學科壁壘,放下理論成見,勇于探索求新,善取百家之長。
?。ㄗ髡邌挝唬赫憬髮W人文學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