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的筵席時(shí)代,除了最基本的“筵”“席”之外,后來也有略高于地面的坐臥具稱“床”和“榻”。
“床”原作“牀”?!盃棥苯駷椤按病敝愺w,而最初“床”卻是“牀”的俗字。
“牀”字“從木爿聲”(《說文》)?!般荨苯褡xpán,按1936年版《辭?!匪f“《字匯》作蒲閑切,今俗讀近之”,則“爿”之今讀原也是俗讀。按今本《辭?!匪專淞x指“劈開的竹木片。如:竹爿;柴爿”。
“爿”之舊讀“齊陽切,讀如牆”,其義多認(rèn)為就是“牆”,為“牆”之初文(今作“墻”)。近人林義光《文源》認(rèn)為其字像牀:“考爿并有牀象,實(shí)即牀之古文。”清徐灝《段注箋》引明人吳元滿《六書總要》說“爿”字橫視“象平榻四足之形”;清孔廣居《說文疑疑》說“爿”作“偏旁之用,不便橫書”,因而“加木作牀”。則“爿”或可視為即“牀”之初文。
《說文》釋“牀”為“安身之坐者”,以為是坐具;《釋名》釋為“人所坐臥曰牀”,則以牀為坐臥兼用。黃廷監(jiān)說古代牀之形“大約如今之榻而小,或與今凳之闊者相類”,所以他認(rèn)為“古之牀主于坐而兼臥”(《考牀》)。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傳世大徐本《說文》釋“牀”為“'安身之坐者’五字,非是”,應(yīng)作“安身之幾坐也”才對,因?yàn)椤盃椫坡酝瑤住?,也是“有足有桄”的,“可坐”,“亦可臥”。“桄”義為床之橫木,有學(xué)者以為最原始的床不是帶腿的床,而是像版筑那樣用兩版相夾,就像“爿”橫視的樣子,下面是兩塊版。
牀作坐具的用例很多,如《史記·酈生列傳》:“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眲钏频木褪亲?。又如《世說新語·容止》:“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yuǎn)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辈懿佟白降读⒋差^”之“床”也是坐床。
今本《辭?!丰尅按病睘椤肮┤怂P的用具”,但也說“古時(shí)亦指坐榻。如:胡床”,兼顧了古代用作坐具的歷史,但所舉“胡床”之例或有可商。胡床非床,也不是坐榻,與床不是一回事。胡床是馬扎,其坐姿為胡坐,兩腿下垂;我國古代的床,包括坐榻,則是傳統(tǒng)的跪坐,所以胡床與床不是一回事?!掇o?!纷?979年試用本至今新出的第七版,這個(gè)引例卻一以貫之一直沒有變化,似需有所斟酌。
就牀作臥具言,《段注》又分析了“古人之臥”的兩種情狀。
其一為“隱幾”之臥。段氏說“牀前有幾,孟子隱幾而臥是也”。所謂“隱幾而臥”,是說人坐在牀上靠著幾睡。段氏因此認(rèn)為古代“牀前”一定“有幾”。又引“舜在床琴”以證“古坐于牀”而“琴必在幾,則牀前有幾亦可見”。段氏因此說“古者坐于牀而隱于幾”為“隱幾”之臥。《說文》釋“桯(tīng)”字為“牀前幾”,似也旁證了古人牀前確實(shí)有幾。
其二為“橫陳”之臥,即四肢放平了躺著睡。引例較多,如“《弟子職》曰,先生將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問疋(shū,腳)何止?”老師將休息時(shí),學(xué)生都站起來,替老師鋪好枕席,問老師腳朝哪個(gè)方向。這就是“橫陳之臥”。但此類臥具似坐臥兼用,可隨時(shí)變化的。段氏說,“《內(nèi)則》云:'少者執(zhí)牀與坐,御者舉幾。’謂晨興時(shí)也,即以所衽(以衽席借指睡牀)為所坐也”。晚上作臥床,晨起即為坐具,且如段氏所說,牀和幾還是配套用的?!墩f文通訓(xùn)定聲》也說“古閑居坐于牀隱于幾,不垂足。夜則寢,晨興則斂枕簟”。
這就是古代的床。白天坐晚上睡,坐臥兩用。但這應(yīng)是一些比較輕便的小床,大床恐難輕易搬動,如服虔《通俗文》所說之“八尺”(合今約1.90米)大床。河南信陽長臺關(guān)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一張大床,長2.18米,寬1.99米,比現(xiàn)在六尺大床還大(高卻僅19厘米)。這種大床,晚上可用以臥,白天主要恐怕還是像席一樣用于坐的,可以多人圍坐或用于進(jìn)食等,如唐段成式《劍俠傳》所寫“遂揖客入宴,升床當(dāng)席而坐”。
以下略說榻。
“榻”與“床”相仿而卑,形制也略有不同,《釋名》釋為“長狹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墩f文》釋為“牀也。從木,
聲”。按,從“”得聲之字皆有接觸和靠近義。清人鄭珍《說文新附考》說,榻原作蹋,其形狹長,猶今之長凳,但腳很短,“去地近耳”。古人多設(shè)于牀前,“坐臥皆蹋此而上”。所以“?!弊畛踉谴睬暗奶つ_(蹋義踩踏,謂以足著地),“俗別改木榻字從木”,因而寫作“榻”字,于是成了“長狹而卑”的坐臥之具。“長狹”之榻可多人合坐,稱“合榻”或“連榻”。也可用于臥,如趙匡胤所說“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耶”(岳珂《桯史》卷一)。但其義已同臥床,因?yàn)殚揭灿写擦x(《說文新附》“榻,床也”)。所以兩者也合稱“床榻”,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五十回:“要睡,床榻被窩,都是現(xiàn)成的?!薄按查健本褪恰芭P床”,“榻”義已虛化。
榻又有獨(dú)坐的稱“坐榻”,如《三國志·管寧傳》注引《高士傳》:“管寧自越海及歸,常坐一木榻,積五十余年未嘗箕股(即箕踞),其榻上當(dāng)膝處皆穿?!边@是說“坐榻”的坐姿還是“跪坐”,段氏即以此為“不似今人垂足而坐之證”。唐王勃《滕王閣序》名句“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的“榻”,也是獨(dú)坐的坐榻,也稱“獨(dú)榻”。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10期《識物尋蹤》欄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