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tǒng),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其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寫作理論,對后人極具啟發(fā)作用,其《師說》影響深遠。
韓愈三歲時,便成孤兒,由其兄韓會撫養(yǎng)。因為孤苦,韓愈從小便刻苦向學,無須別人嘉許勉勵。他七歲時,言出成文。十三歲時,就寫得一手好文章。十九歲時,至京師長安,當時為文崇尚仿古,模仿?lián)P雄、董仲舒的著述風格,而獨孤及、梁肅學問最為深奧,受人推崇。韓愈刻意與其交往,銳意鉆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嶄露頭角。然而,他之后三次參加科考皆失利,直至公元792年,終登進士第。也就在這一時期,他的文章在公卿間傳閱時,被前宰相鄭余慶大加贊賞,一時之間,韓愈之名鼎沸。
韓愈談文論道直爽坦率,從不畏懼或回避什么,操行堅定純正,卻不善于處理人際俗務,因而一直得不到任用。直至公元796年,韓愈受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推薦,得試秘書省校書郎,并出任宣武軍節(jié)度使觀察推官。在任觀察推官三年間,韓愈利用一切機會,極力宣傳自己對散文革新的主張。宣武兵變后,韓愈應徐、泗、濠三州節(jié)度使張建封之聘,出任節(jié)度推官,試協(xié)律郎。一年后,前往長安朝參加吏部考試,通過銓選,被任命為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
此后幾起幾落,屢遭貶斥,韓愈寫下《進學解》以自喻。宰相李吉甫讀過后很是同情,認為他史學才識超群,于是同年三月改韓愈為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雖然韓愈才識豐厚,忠心可鑒,但因他一向豁達率真,心直口快,難免有粗疏之處,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起落于重用與被貶的輪回里。
所謂“成也文章,敗也文章”,用在韓愈身上再恰當不過了。韓愈“發(fā)言真率,無所畏避”,“鯁言無所忌”,敢于講話,敢講真話,有內容、有深度、有力量,用語獨到,氣勢磅礴,不同凡響。
韓愈被貶后,曾寫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詩句,表達了自己忠心進諫、一心為國為民的情懷。
韓愈尊儒卻不墨守。在《讀墨子》一文中說“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這樣的言論顯然同他尊崇孔孟之道有所抵牾。對于這樣的言論,有人指為“刺謬”。
韓愈敢于突破流俗。《諱辯》一文,是他“考之于經(jīng),質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專為李賀不得應舉而發(fā)表的意見。李賀之父名晉肅,“晉”與“進”同音,為了避諱,李賀便不得舉進士。對于這樣的世俗之見,韓愈不以為然,更有《師說》一文,不顧流俗,不怕笑侮,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揭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可謂勇氣鼎沸,膽識過人。
韓愈吐辭造語精工。在《進學解》一文中,就有“業(yè)精于勤”“刮垢磨光”“貪多務得”“含英咀華”“佶屈聱牙”“同工異曲”“動輒得咎”“俱收并蓄”“投閑置散”等等,業(yè)已傳為流行的成語;還有“提要鉤玄”“焚膏繼晷”“閎中肆外”等成語,也是從此文語句中凝縮而來。
韓愈也寫詩,其詩作,長篇居多,氣勢雄大,意象怪奇。他的詩思一旦噴涌,便宛如江河破堤,一瀉千里。歐陽修曾評價說:“退之(韓愈字)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一寓于詩,而曲盡其妙?!?/p>
白居易說韓愈“不交勢利,自致名望”。這名望,于韓愈而言,來自文字的成分大抵會更多一些。韓愈的文章之所以被傳誦不絕,成為后人師法之典范,其造語精工,無人企及,恐怕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梢哉f,韓愈被后人尊為“百代文宗”是名副其實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