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海洋
詩是最凝練的文學(xué)形式。創(chuàng)作一首好詩很耗費作者的心血,所以一個詩人一生寫詩的數(shù)量是有瓶頸和天花板的。歷史人物中,寫詩最多的人居然是乾隆皇帝,留存下來的詩作高達四萬余首。既然寫詩很難,怎么可能寫出這么多詩呢?曾看過一個資料,乾隆從紫禁城坐轎子去圓明園,也就20公里的路,一路上就寫了10多首詩,其中還有長詩,以及奉和祖父康熙爺詩韻之作。詩歌數(shù)量多,除了乾隆,就數(shù)陸游了,他曾驕傲地說“六十年間萬首詩”,留存至今的詩有9600多首,令人嘆為觀止。詩歌數(shù)量攀到這個“珠穆朗瑪峰”的還有幾個,比如五代時期天水人王仁裕,歷仕諸朝,高官長壽,善于作詩,當(dāng)時人稱“詩窖子”,有詩集《西江集》和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等著作?!杜f五代史》本傳載其“有詩萬余首,勒成百卷”。但這萬首詩竟然沒有一首留存下來,世事之不可知也如此!
詩人的影響力當(dāng)然不能以詩歌數(shù)量為主要標(biāo)準(zhǔn),張若虛留下來的只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后世譽為“孤篇壓全唐”,在詩歌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初唐四杰的名頭非常響亮,但是他們留存下來的作品非常少。中唐宰相詩人李紳,當(dāng)時曾與元稹、白居易互相唱和,寫了大量《新樂府》,遺憾的是,他的《新樂府》沒能留存下來,但元稹的《新樂府》留下來20多首,白居易的《新樂府》留下來50首。
另一方面,詩歌數(shù)量多又無疑是增強詩人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唐詩三大巨頭,白居易存詩2800首,杜甫1400首,李白900多首,他們也是唐代詩人中留存詩作最多的人。其他詩人,存詩較多的,王維約400首,劉禹錫約700首,韓愈360首,李賀240首,李商隱約600首,杜牧約500首,這些人在詩歌史上無疑比只有斷章零什留存的詩人名頭更響、地位更高,后世徒子徒孫更多。
詩歌沒有流傳下來,原因有很多,不能說明詩寫得不好。從李紳碩果僅存的《憫農(nóng)二首》看,李紳的寫詩水平是非常高的。《全唐詩》4.9萬首,也不都是精品。其實,一個人的詩能否流傳下來,因素很多,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乾隆皇帝的詩肯定會留存下來,因為他在生前就有計劃、有步驟地將詩收藏到國家檔案中,編寫到國家典籍里,并鐫刻到懸崖上、景點上。我曾翻閱過一本乾隆主持編寫的反映當(dāng)年甘肅社會動亂歷史的文獻匯編集《欽定平定關(guān)隴紀(jì)略》,驚奇地發(fā)現(xiàn),最前面幾卷居然全是御制詩,都是乾隆寫那個時期夙興夜寐、治國理政心路歷程的詩。當(dāng)然這些詩是有文獻價值的。乾隆希望自己的詩作不要像李紳的詩一樣被歲月淹沒。白居易活了80多歲,晚年隱居香山,很從容地將自己的詩歌編次成書,抄寫多部,分存多地,現(xiàn)在看來他的詩較多流傳至今,良有以也!更多的人之所以作品沒有流傳下來,一是當(dāng)時的傳播方式太落后,二是戰(zhàn)爭、水火頻仍,三是子孫不孝。而有些人的作品大量留下來,也許正好他詩歌的手抄本在古墓遺址中出土,在斷壁殘垣中被撿到,在古廟的墻上被發(fā)現(xiàn),在朋友的作品里被提及,在地方志中被留存,假如《全唐詩》的作者一旦看到,必然會如獲至寶,其詩的質(zhì)量倒不再計較。因此,詩歌作品存世與不存世,偶然性很大。當(dāng)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詩巨頭的詩大量存世,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當(dāng)時就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被人們刻上石頭、編入詩集、壓在箱底,以致流傳下來。南宋詩壇四大家尤袤、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后三人都有大量詩作留存,尤袤卻沒有一首詩作存世,四大家在詩歌史上只能變成三大家。我們決不能由此斷定尤袤的詩不好,只能說尤袤的運氣不太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