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的軟組織基本由五部分組成:
(1)皮膚
(2)皮下組織層
(3)面部表淺肌筋膜系統(tǒng)(SMAS)
(4)支持韌帶和間隙
(5)骨膜和深筋膜
面部基本的5個層次
面部皮膚含有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
除耳廓和鼻翼(這兩處皮下即是軟骨)外,由于疏松結(jié)締組織層的存在,面部皮膚可有較大的移動度。
淺層脂肪有顴脂肪、鼻唇溝脂肪等,幾乎覆蓋了整個面部,肉眼看不見它們的邊界。
深層脂肪位于面部肌肉的深層,包括下瞼眼輪匝肌下脂肪、上瞼眼輪匝肌下脂肪、頰脂肪墊和頰部深層脂肪等,被諸如間隔和支持韌帶等致密結(jié)締組織分隔。
面部淺表脂肪和肌肉
面部深層脂肪間隔
淺筋膜、皮下結(jié)締組織、脂肪這3種組織位于面部肌肉組織間,起到平滑面部輪廓的作用。有些區(qū)域脂肪組織分布廣泛,如頰脂肪墊不僅使臉頰飽滿,還向上延伸到頭皮和顳部。
頭部冠狀面顯示的頰脂肪墊
頭部水平面顯示的頰脂肪墊
二、皮膚厚度
面部不同區(qū)域的皮膚厚度并不相同,上瞼、下瞼、眉間區(qū)、鼻部的皮膚相對較薄,頰部及頦部的皮膚相對較厚。
面部平均皮膚厚度
面部表情肌起自顱面骨或淺筋膜,止于皮膚或皮下組織,肌肉的形狀、與皮膚的聯(lián)系,以及收縮時帶來的表情。
面部肌肉:正面視圖
面部肌肉:側(cè)面視圖
面部肌肉:斜側(cè)面視圖
面部參與形成面部表情的肌肉被稱為表情肌,位于淺筋膜或皮下組織內(nèi),起自面部骨骼或筋膜,止于面部皮膚,可表達悲傷、憤怒、喜悅、恐懼、厭惡和驚訝等情緒。
一、額部
枕額肌是一塊寬大的肌肉,位于額部及枕部皮下,可分為額部的額腹和枕部的枕腹。在臨床上,枕額肌的額腹常被稱為額肌,上方起自帽狀腱膜,止于眼輪匝肌和額部眉上的皮膚。
額肌收縮產(chǎn)生橫向皺紋,即額紋,當(dāng)焦慮、震驚時,可不自覺地出現(xiàn)收縮并形成相應(yīng)的動態(tài)表情。
二、顳部
顳部是指顳窩以內(nèi)的區(qū)域,此處有扇形的顳肌和顳部的血管、神經(jīng)。
顳肌可分為深層和淺層
顳肌的大部分位于深層,起自顳窩。
顳肌
顳區(qū)有一個肌肉纖維向肌腱過渡的區(qū)域,位于顴弓上的上半部顳肌僅由肌腹構(gòu)成,顳肌的下半部(2-3指寬度)是由肌腱和被腱膜覆蓋的顳肌深層所組成的。
三、眶區(qū)
眼睛對于整個面部的美學(xué)形態(tài)來說至關(guān)重要,眼周的肌群對眼睛的形態(tài)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
眼輪匝肌是圍繞眼周的寬而扁的橢圓形肌肉,其主要功能是閉眼,由眶部和瞼部組成。瞼部眼輪匝肌又可進一步細分為眶隔前部和瞼板前部。
眼輪匝肌周圍有皺眉肌、降眉間肌、額肌、顴大肌和顴小肌,眼輪匝肌和周圍的這些肌肉之間存在各種直接和(或)間接的連接,并參與各種面部表情。
2、降眉肌
降眉肌是扇形或者三角形的肌肉,起自上頜骨額突、內(nèi)眥韌帶之上的額骨鼻部,穿過眉間與皺眉肌交錯,與眼輪匝肌內(nèi)側(cè)纖維相融合。
皺眉肌起自額骨眉弓內(nèi)側(cè)的骨膜,向外上方走行,與額肌交織在一起。
皺眉肌有兩個明顯的肌腹,即橫腹和斜腹。
皺眉肌
皺眉肌橫腹呈水平走行,相對于斜腹的位置更深,其起點在斜腹起點的外上方,大部分與額肌、眼輪匝肌外上部相連。
皺眉肌收縮在眉間產(chǎn)生狹窄、垂直的皺紋,與額肌共同收縮產(chǎn)生的皺紋會呈現(xiàn)出衰老的外觀。
鼻子是一個動態(tài)的結(jié)構(gòu),鼻軟骨有較大的活動度,鼻部及鼻周肌肉包括降眉間肌、鼻肌和降鼻中隔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幾塊附著于鼻翼上的肌肉。
降眉間肌是一塊較小的肌肉,起自鼻骨,向上走行,止于鼻根部皮下,與額肌交錯。降眉間肌收縮時可牽拉眉毛內(nèi)側(cè)向下移動,可在眉間下方的鼻根處形成水平皺紋。
2、降鼻中隔肌
降鼻中隔肌位于唇部深層,起自切牙窩(中切牙和側(cè)切牙之間),止于鼻中隔的活動部,收縮時可下拉鼻尖,并開大鼻孔。
鼻肌由橫部和翼部組成。
橫部呈三角形,位于提上唇鼻翼肌淺層,起自上頜骨和尖牙窩,止于鼻翼。
橫部的肌肉收縮可縮小鼻孔,而翼部的肌肉收縮會擴大鼻孔。
五、口周肌肉
口周及面頰部固有的肌肉
口周肌肉
第一層:降口角肌、笑肌、口輪匝肌淺層和顴大肌淺層。
第二層:頸闊肌、顴小肌和提上唇鼻翼肌。
第三層:提上唇肌、口輪匝肌深層和降下唇肌深層。
第四層:提口角肌、頦肌、顴大肌深層和頰肌。
口輪匝肌位于口周,起收縮嘴唇的作用。
口輪匝肌及其周邊肌肉
2、頰肌
頰肌起自上頜磨牙和下頜磨牙外側(cè)部,以及翼突下頜縫前緣。
第一條帶(上級帶)起自上頜骨;
第二條帶起自翼突下頜縫;
第三條帶起自下頜骨;
第四條帶(下級帶)起自第三條帶下方,附著在雙側(cè)下頜骨的正中矢狀面,向下走行至口輪匝肌的肌纖維下中間。
3、顴大肌
顴大肌起自顴骨的側(cè)面,向內(nèi)下方走行,與口輪匝肌交匯,參與形成蝸軸,收縮時可提升口角。
顴大肌的止點有一定的變異,可與提口角肌的深部在頰肌前交匯,或與降口角肌交匯。
笑肌是一個薄而細長的肌肉,主要位于嘴角外側(cè)20-50mm,口角水平線以下0-15mm,多數(shù)肌纖維起源于SMAS層、腮腺筋膜以及咬肌筋膜,有時也起源于頸闊肌,其纖維止于蝸軸,微笑時可向外側(cè)略上方牽拉嘴角。
提口角肌起自眶下孔下方的尖牙窩,與口輪匝肌相連,附著于蝸軸,其作用是提升口角。
降口角肌是一塊三角形的扁平肌肉,位置很淺,在口角下部的皮下,起自下頜骨斜線,在降下唇肌起點處與其匯合,止于口角外側(cè)。
降口角肌在起點處較寬,肌纖維在口角的蝸軸處集中而變得狹窄。
提上唇的肌群包括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和顴小肌,這3塊肌肉位于鼻翼外側(cè),附著于口輪匝肌表面,參與形成鼻唇溝。
這些肌肉不僅起到提升上唇的作用,還可產(chǎn)生微笑或悲傷的表情。
提上唇鼻翼肌起自上頜骨額突,止于提口角肌和口輪匝肌之間,可分為深層和淺層兩層,淺層走行于提上唇肌淺層之下,深層走行于提上唇肌深層之下。
提上唇肌起自上頜骨眶下緣下方8-10mm處, 止于上唇外側(cè),為一塊長方形的肌肉,其內(nèi)側(cè)纖維附著在鼻翼褶皺深處,在90%的情況下可與鼻肌翼部融合,深層的部分延伸至鼻前庭皮膚。
10、顴小肌
顴小肌起自顴骨,大多止于上唇,有小部分人的顴小肌止于鼻翼。
11、降下唇肌
降下唇肌起自下頜骨斜線,止于下唇。
12、頦肌
頦肌提升下頦和下唇,為下唇提供垂直方向的支撐。頦肌呈圓錐形,頂端起自下頜骨切牙窩,內(nèi)側(cè)纖維向下延伸,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圓拱形。
頦肌收縮可在頦部皮膚上產(chǎn)生皺紋,切除頦肌有可能會導(dǎo)致患者流口水,以及影響義齒的穩(wěn)定性。
13、頸闊肌
頸闊肌由于缺乏肌纖維的交叉,支撐力并不是很強,隨著年齡的增長,可導(dǎo)致頸部皮膚彈性降低,形成所謂的“火雞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