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講座總結(jié)┃中醫(yī)適宜技術之針刺療法
 講師簡介 

授課老師:屈福生

十八歲行醫(yī)至今,一生酷愛醫(yī)學,多年來在各種雜志發(fā)表醫(yī)學論文數(shù)十篇,屢次獲獎。

現(xiàn)供職于廣東美林湖社區(qū)廣博醫(yī)院。

昨日微信群直播內(nèi)容分享


屈福生

各位老師好!今晚學習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同疾病作斗爭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醫(yī)療方法。是祖國醫(yī)學中的重要學科之一。它的發(fā)展歷史甚為悠久。在戰(zhàn)國先秦時期的(內(nèi)經(jīng))上就有記載,隋唐時期,就已經(jīng)成為一門獨立??啤?/p>

以后,歷代又不斷出現(xiàn)新的著作,如(針灸甲乙經(jīng))(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針灸資生經(jīng))(十四經(jīng)發(fā)揮)(針灸大成)(針灸逢源)等,都是內(nèi)容豐富具有代表性的針灸專書。

這里要說的針灸,常規(guī)包括針法和灸法二部分,灸前邊咱們已經(jīng)學習了,今天咱們學習針法。

針是用針具刺入人體一定穴位,以調(diào)整人體氣血,以達到治療疾病為目的。

“針”是指“針刺”,是一種利用各種針具刺激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常用體針、頭針、耳針、足針、梅花針、火針、電針、穴位注射、小針刀療法等。傳統(tǒng)醫(yī)學對疑難病治療常以針罐齊施、針藥并用、內(nèi)外同治獲得最佳療效。

因為常用針法太多,今天咱們只學習體針的一種毫針針法。

常用的毫針針具

毫針:由不銹鋼制成,常用的粗細以28、30、32號為主,長短以5分、1寸半、4寸為主。

針刺的操作方法

在進行針刺操作時一般應雙手協(xié)同操作,緊密配合。

1.進 針 法

(1)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故稱左手為“押手”;右手持針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其狀如持毛筆,故右手稱為“刺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針具,施行手法操作。進針時,運指力于針尖,而使針刺入皮膚;行針時便于左右捻轉(zhuǎn),上下提插或彈震刮搓以及出針時的手法操針的進針。

(2)夾持進針法(又稱駢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

(3)舒張進針法:舒張進針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cè)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

(4)提捏進計法:提捏進針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

2.進針后的手法操作

進針后,首先應運用手法使之“得氣”。

及應使患者在針刺部位感到 “痠、麻、脹、痛、上下走竄”,此亦稱…“針感“,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1)提插:進針后將針上、下提按,即為提插。

(2)捻轉(zhuǎn):即用拇食二指將針前后、左右的來回捻動即為捻轉(zhuǎn)。

(3)雀啄:快速提插如鳥啄食即為雀啄。

針刺輕重

在“得氣”以后,還須給予不同程度的刺激,提高療效,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1)強刺激:若遇體質(zhì)較強,或病屬實證的,可用重刺激。此時可快速提插,大幅度捻轉(zhuǎn),使之取得較強的針感。

這種刺激多用于麻痹、癱瘓、痿證等病的治療上。

(2)弱刺激:遇有體質(zhì)較弱,或病屬虛證的,可用輕刺激。此時提插較輕、較緩、捻轉(zhuǎn)幅度較小,求得使患者感到舒適的針感即可。

(3)中等刺激:介乎強弱刺激之間,一般常見病多采用中等刺激。

(4)補瀉針法:

現(xiàn)將臨床常用的幾種主要針刺補瀉手法,介紹如下:

①捻轉(zhuǎn)補瀉:針下得氣后,捻轉(zhuǎn)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轉(zhuǎn)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②提插補瀉: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③疾徐補瀉: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zhuǎn),疾速出針者為補法。進針時疾速刺入,多

捻轉(zhuǎn),徐徐出針者為瀉法。

④迎隨補瀉:進針時針尖隨著經(jīng)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jīng)脈循行來

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⑤呼吸補瀉: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法。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法。

⑥開闔補瀉:出針后迅速揉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立即揉按為瀉法。

又如《金針賦》則提出“慢提緊按”為補,“緊提慢按”為瀉;“左轉(zhuǎn)”(順捻)為補,“右轉(zhuǎn)”(倒捻)為瀉等。

3 .留 針 法

將針刺入腧穴行針施術盾,使針留置穴內(nèi),稱為留針。

留針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針刺的作用和便于繼續(xù)行針施術。

一般病癥只要針下得氣而施以適當?shù)难a瀉手法后,即可出針或留針10~20分鐘;

但對一些特殊病癥,如急性腹痛、破傷風、角弓反張、寒性、頑固性疼痛或痙攣性病證,即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有時留針可達數(shù)小時,以便在留計過程中作間歇性行計,以增強、鞏固療效。

4.出 針 法

在行針施術或留針后即可出針。

出針時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zhuǎn),慢慢將針提至皮下,然后將針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針孔,以防出血。

若用除疾,開闔補瀉時,則應按各自的具體操作要求,將針起出。出針后病人應休息片刻方可活動,醫(yī)者應檢查針數(shù)以防遺漏。

針 刺 禁 忌

1. 患者在過度饑餓、暴飲暴食、醉酒后及精神過度緊張時,禁止針刺。

2. 孕婦的少腹部、腰骶部、會陰部及身體其他部位具有通氣行血功效,針刺后會產(chǎn)生較強針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風池、環(huán)跳、三陰交、血海等),禁止針刺。月經(jīng)期禁止針刺。

3. 患者嚴重的過敏性、感染性皮膚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ㄈ缪“鍦p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4. 小兒囟門未閉時頭頂部禁止針刺。

5. 重要臟器所在處,如脅肋部、背部、腎區(qū)、肝區(qū)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處及皮下靜脈部位的腧穴如需針刺時,則應避開血管,使針刺斜刺入穴位。

6. 對于兒童、破傷風、癲癇發(fā)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癥發(fā)作期等,針刺時不宜留針。

注 意 事 項

在針刺治療過程中,由于患者心理準備不足等多種原因,可能出現(xiàn)如下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

1. 暈針:暈針是針刺治療中較常見的異常情況,主要由于患者心理準備不足,對針刺過度緊張,或者患者在針刺前處于饑餓、勞累等虛弱狀態(tài),或患者取姿不舒適,術者針刺手法不熟練等。

如患者在針刺或留針過程中突然出現(xiàn)頭暈、惡心、心慌,面色蒼白,出冷汗等表現(xiàn),此時應立即停止針刺,起出全部留針,令患者平臥,閉目休息,并飲少量溫開水,周圍環(huán)境應避免噪雜。

若癥狀較重,則可針刺人中、內(nèi)關、足三里、素髎等穴,促其恢復。經(jīng)上述方法處理后如不見效并出現(xiàn)心跳無力,呼吸微弱,脈搏細弱,應采取相應急救措施。

為了防止暈針,針刺前應先與患者交待針刺療法的作用,可能出現(xiàn)的針感,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

對于過度饑餓,體質(zhì)過度虛弱者,應先飲少量水后再行針刺;對于剛從事重體力勞動者,應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針刺。

2、滯針;在針刺行針及起針時,術者手上對在穴位內(nèi)的針體有澀滯、牽拉、包裹的感覺稱滯針。

滯針使針體不易被提插、捻轉(zhuǎn),不易起針。

滯針的主要原因是針刺手法不當,使患者的針刺處發(fā)生肌肉強直性收縮,致肌纖維纏裹在針體上。

出現(xiàn)滯針后,不要強行行針、起針。應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針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輕緩向初時行針相反方向捻轉(zhuǎn),提動針體,緩慢將針起出。

3、彎針:針刺在穴位中的針體,于皮下或在皮外發(fā)生彎曲,稱彎針。

在皮外的彎針多是由于留針被其它物體壓彎、扭彎。起針時應注意用手或鑷子持住彎針曲角以下的針體,緩慢將針起出。

4、斷針:針體部分或全部折斷在針刺穴位內(nèi),稱為斷針。

常見原因是由于針根部銹蝕,在針刺時折斷。如果自針根部折斷時,部分針體仍暴露在皮膚外,可立即用手或鑷子起出殘針。

另一個原因是因滯針、彎針處理不當或強行起針,造成部分針體斷在皮下或肌肉組織中。

5、血腫;出針后,在針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膚隆起,稱皮下血腫。

出現(xiàn)皮下血腫時,應先持酒精棉球壓按在針孔處的血腫上,輕揉片刻。如血腫不再增大,不需處理。

如血腫不再增大,不需處理。局部皮膚青紫可逐漸消退。如經(jīng)上述按揉血腫繼續(xù)增大,可加大按壓并冷敷,然后加壓包扎,48小時后局部改為熱敷,消散瘀血。

體 位 選 擇

針刺時患者體位選擇是否適當,對腧穴的正確定位,針刺的施術操作,持久的留針以及防止暈針、滯針、彎針。甚至折針等,都有很大影響。

如病重體弱,或精神緊張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勞,往往易于發(fā)生暈針。

又如體位選擇不當,在針刺施術時,或留針過程中.病人常因移動體位而造成彎針、滯針,甚至發(fā)生折針事故。

因此根據(jù)病情選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選擇適當?shù)捏w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確定位又便于針灸的施術操作和較長時間的留針而不致疲勞的原則。

針刺時常用的體位

1.仰臥位:適宜于取頭、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側(cè)臥位:適宜于取身體側(cè)面少陽經(jīng)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3.伏臥位:適宜于取頭、項、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側(cè)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適宜于取前頭、顏面和頸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適宜于取后頭和項、背部的腧穴。

6.側(cè)伏坐位:適宜于取頭部的一側(cè),面頰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消 毒

1.現(xiàn)在都使用一次性毫針(都是出廠前消毒包裝,但應該注意生產(chǎn)日期)

2.針刺穴位消毒:用棉簽沾碘伏消毒。

3.操作醫(yī)生要求帶一次性手套。

針刺療法的優(yōu)點

第一,有廣泛的適應證,可用于內(nèi)、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zhèn)靜、鎮(zhèn)痛等作用;

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

第四,醫(yī)療費用經(jīng)濟;

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xié)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

這些也都是它始終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原因。

針刺療法的適應證

(1)呼吸系統(tǒng)疾病

1.過敏性鼻炎;2.鼻竇炎;3.支氣管哮喘;4.感冒;5.扁桃腺炎;6.急、慢性喉炎; 7.氣管炎。

(2)眼科疾病

8.急性結(jié)膜炎 ;9.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 ;10.近視眼;11.白內(nèi)障。

(3)口腔科疾病

12.牙痛;13.拔牙后疼痛;14.牙齦炎。

(4)胃腸系統(tǒng)疾病。

15.食管、賁門失馳緩癥;16.呃逆;17.胃下垂;18.急、慢性胃炎;19.胃酸增多癥;20.慢性十二指腸潰瘍(疼緩解);21.單純急性十二指腸潰瘍炎;22.急、慢性結(jié)腸炎;23.急性(慢性)桿菌性痢疾;24.便秘;25.腹瀉;26.腸麻痹。

(5)神經(jīng)、肌肉、骨骼疾病

27.頭痛; 28.偏頭痛;29.三叉神經(jīng)痛;30.面神經(jīng)麻痹31.中風后的輕度癱瘓 32.周圍性神經(jīng)疾患 33.小兒脊髓灰質(zhì)炎后遺癥34.美尼爾氏綜合征 35.神經(jīng)性膀胱功能失調(diào) 36.遺尿37.肋間神經(jīng)痛38.頸臂綜合征 39.肩凝癥 40.網(wǎng)球肘41.坐骨神經(jīng)痛42.腰痛43.關節(jié)炎44.小兒腦癱。

常見病的治療穴位

1.感冒

(1)風寒:

穴位處方:風門、風池、列缺、合谷。

(2)風熱:

穴位處方:大椎、曲池、合谷、魚際、外關。

加減:

(1)鼻塞加迎香。

(2)頭痛加攢竹、太陽。

(3)高熱時大椎穴旁開一橫指點刺放血,或尺澤穴放血。

(4)咽痛加少商穴放血。

2.咳嗽

(1)外感咳嗽

穴位處方:大椎、外關、肺俞、列缺、合谷、尺澤。

(2)內(nèi)傷咳嗽

穴位處方:中脘、豐隆、肺俞、太淵、尺澤。

3.哮喘

(1)實證

穴位處方:肺俞、定喘、膻中、列缺。

加減:風寒加風門。痰盛加豐隆。

(2)虛證

穴位處方:肺俞、腎俞、脾俞、中脘、氣海、太淵、足三里。

4.中暑

穴位處方:人中、神門、中沖。

委中放血;十宣點刺放血。

5.昏厥

(1)氣閉

穴位處方:人中、合谷、太沖、大陵。

(2)氣脫

穴位處方:中脘、氣海、內(nèi)關、足三里。

6.眩暈(附:耳原性眩暈)

(1)肝陽上亢

穴位處方:百會、合谷、太沖、風池、肝俞、腎俞。

(2)氣血不足

百會、中脘、氣海、足三里、脾俞、胃俞、風池。

(3)痰濕中阻

穴位處方:百會、頭維、中脘、足三里、商丘。

附:美尼爾氏綜合征

穴位處方:風池、內(nèi)關、陽陵泉、醫(yī)風、足三里、三陰交。

7.中風

(1)閉證

穴位處方:人中、太沖、豐隆。也可用三棱針十二井放血。

加減:牙關緊閉加頬車、合谷。舌強不語加濂泉、通里。

(2)脫證

穴位處方:關元、足三里。

(3)口眼歪斜

穴位處方:人中、承漿、地倉、頬車、合谷、太沖、內(nèi)庭。

(4)半身不遂

上肢穴位處方:肩髃、曲池、外關透內(nèi)關、合谷。

下肢穴位處方: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三陰交。

加減:上肢還可輪取肩髎、陽池、后溪等。下肢輪取風市、陰市、懸鐘等。病久上肢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可配白環(huán)俞、腰陽關等。言語障礙可加啞門、濂泉、通里。

8.高血壓

(1)陰虛陽亢

穴位處方:百會、合谷、太沖、復溜。

(2)脾虛痰盛、濕邪上擾

穴位處方:百會、印堂、中脘、氣海、足三里、豐隆。

(3)氣血兩虧

穴位處方:肺俞、膈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

加減:耳鳴加外關、醫(yī)風。

9.驚悸、怔忡

穴位處方:心俞、內(nèi)關、神門。

加減:心血不足加脾俞、膈俞、胃俞。痰火內(nèi)動加豐隆、陽陵泉。水飲停阻加胃俞、三焦俞。

10.失眠、健忘

穴位處方:神門、三陰交。

加減:肝膽火旺加合谷、太沖、行間。心脾虧虛加心俞、脾俞。心腎不交加腎俞、太溪、照海。脾胃不和加中脘、足三里。

11.呃逆

穴位處方:

(1)天突、內(nèi)關、足三里。

(2)膻中、太沖。

(3)左章門、右合谷。

(4)巨闕、章門、膈俞、陽陵泉。

12.嘔吐

(1)寒吐

穴位處方:內(nèi)關、脾俞、胃俞、足三里。

(2)熱吐

穴位處方:中脘、內(nèi)關、合谷、足三里、內(nèi)庭。

(3)肝氣上逆

穴位處方:中脘、內(nèi)關、陽陵泉、足三里、太沖。

(4)中氣不足

穴位處方:中脘、胃俞、章門、脾俞。

13.泄瀉

(1)急性泄瀉

穴位處方:中脘、氣海、天樞、足三里、陰陵泉。

加減:下面穴位可以配合:大腸俞、上巨虛、下巨虛、內(nèi)庭。

(2)慢性泄瀉

脾虛泄瀉

穴位處方:中脘、章門、脾俞、公孫、足三里。

腎虛泄瀉

穴位處方:百會、關元、命門、腎俞、太溪。

14.痢疾

穴位處方:合谷、天樞、足三里。

加減法:濕熱痢加曲池、內(nèi)庭。寒濕加中脘、氣海。噤口痢加中脘、內(nèi)關、內(nèi)庭。久痢加脾俞、胃俞、中脘、關元。

里急后重加中膂俞、白環(huán)俞、長強。脫肛加百會、長強。

15.便秘

穴位處方:大腸俞、天樞、上巨虛、支溝、陽陵泉、胃俞。

16.脫肛

穴位處方:百會、長強、大腸俞、氣海、足三里、腎俞、脾俞。

17.遺尿

穴位處方:曲骨、中極、三陰交、腎俞、三焦俞、次髎。

18.淋證

穴位處方:中極、氣海、陰陵泉、三陰交、太溪

加減:尿中帶血加血海。小便如膏加腎俞、照海。少腹?jié)M痛加曲泉。尿中結(jié)石加委陽、然谷。

19.頭痛

穴位處方

(1)正頭痛:百會、風府、太陽。

(2)前頭痛:神庭、印堂、太陽、合谷。

(3)后頭痛:風池、風府、后谿、昆侖。

(4)偏頭痛:絲竹空透率谷、列缺、足臨泣。

(5)巔頂痛:百會(或四神聰)行間、阿是穴。

20.脅痛

(1)實證

穴位處方:支溝、陽陵泉、期門、太沖。

(2)虛證

穴位處方:肝俞、膈俞、腎俞、期門、足三里。

21.胃脘痛

(1)肝氣犯胃

穴位處方:期門、中脘、陽陵泉、內(nèi)關、足三里、行間。

(2)脾胃虛寒

穴位處方:脾俞、胃俞、肝俞、中脘、章門、內(nèi)關、足三里。

(3)飲食積滯

穴位處方:中脘、氣海、天樞、足三里、內(nèi)關、公孫。

22.腰痛

(1)急性腰扭傷

腰痛穴(經(jīng)外穴)

【定位】手背,在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間,當腕橫紋與掌指關節(jié)中點處(腕背橫紋下1寸),一手兩穴。(如圖)

【解剖】在骨間背側(cè)肌中;布有掌背動脈、手背靜脈網(wǎng);布有掌背神經(jīng)、指掌側(cè)總神經(jīng)。

(2)慢性腰痛

寒濕痛

穴位處方:腎俞、陽關、委中、命門、環(huán)跳。

腎虛痛

穴位處方:命門、志室、太溪、腎俞、委中、環(huán)跳。

23.腿股風(坐骨神經(jīng)痛)

穴位處方:環(huán)跳、承扶風市、陽陵泉、昆侖。

24.漏肩風(肩關節(jié)周圍炎)

穴位處方:重刺條口、膏盲、肩井、巨骨、肩髎。

25.痹癥

(1)熱痹

穴位處方:大椎、曲池、阿是穴。

(2)寒濕痹

肩關節(jié)痛

穴位處方:肩髃、肩髎、肩貞、臑(nao)俞。

肘臂痛

穴位處方:曲池、天井、尺澤、外關、合谷。

肩胛痛

穴位處方:秉風、天宗、肩外俞、膏盲俞。

手腕痛

穴位處方:外關、陽池、陽溪、腕骨。

手指關節(jié)痛

穴位處方:后谿、三間、八邪。

脊背部痛

穴位處方:人中、身柱、腰陽關、相應夾脊穴。

股部痛

穴位處方;秩邊、承扶、風市、陽陵泉。

膝部痛

穴位處方:內(nèi)外膝眼、梁丘、陽陵泉、膝陽關。

踝部痛

穴位處方:昆侖、丘墟、解溪、照海。

足趾痛

穴位處方:足臨泣、太沖、八風。

26.痿證

穴位處方:

(1)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陽溪。

(2)下肢:髀關、梁丘、足三里、解溪。

加減:

(1)肺熱加肺俞、尺澤。

(2)濕熱盛加脾俞、陰陵泉。

(3)肝腎陰虧加肝俞、腎俞、懸鐘、陰陵泉。

(4)發(fā)熱加大椎。

27.痛經(jīng)

(1)實證

穴位處方:中極、關元、血海、三陰交、次髎、環(huán)跳、地機。

(2)虛證

穴位處方:關元、中極、足三里、命門、腎俞、肝俞、脾俞、三陰交。

28.牙痛

穴位處方:合谷、內(nèi)庭、下關、頬車、外關。

穴 位 查 找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DA4ODIxNw==&mid=501242860&idx=1&sn=6b087276fbc8a7879b6e45e160abf7ec&chksm=71de7e9a46a9f78c812dcf7cf2e4a8d498080954b98f4f0858cb83cdeba59ac43932907083b6&mpshare=1&scene=1&srcid=0615NvbHjmdEzFROqZUoAEn0#rd]

作者:屈福生;編輯:劉清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yī)治療便秘之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
中醫(yī)針刺療法,你所不知道的71種疾病調(diào)理好方法!
4種特色外治法,解決不孕
揭開針灸的神秘面紗,想學和初識針灸的轉(zhuǎn)走看看
針灸臨床丨針灸、推拿按摩結(jié)合治療糖尿病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