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趙孟頫的書法出入晉唐,趙孟頫把自己書法和唐人書法放在一起,沒點實力怎么敢?
又不是大豬蹄子乾隆,普天之下的古書畫都是朕的,朕想題就能題。
一件趙孟頫補寫唐人書王羲之《十七帖》中的《瞻近帖》、《講堂帖》兩帖,可以讓我們認清人見人愛的趙孟頫的真實段位。
唐人書《十七帖》之《瞻近帖》并趙孟頫補前六行
注意,這是唐代書法高手,但是也不一定是第一流的高手,像顏真卿、柳公權的這樣的高手水平應該還在這個無名唐人之上。
乾隆以前最有名的鑒賞家朝鮮人安岐收藏過這件東西,在他的書畫筆記《墨緣匯觀》里稱為《唐臨右軍二帖冊》,對這個無名唐人書法評價極高:
“神彩煥然,唐人墨跡無疑,用筆有入木三分之妙?!?/em>
安岐說到唐人沒半點吝惜表揚,說盡了好話。但是后面就是例行公事,抄了下上面的印章,題跋,趙孟頫補了其中缺的部分,但趙孟頫的半句好話也沒說。
來看趙孟頫的補的《瞻近帖》部分:
唐人書《十七帖》之《瞻近帖》趙孟頫補前六行
趙孟頫補的是前六行,是真草兩體相對的方式,而王羲之《十七帖》原本是草書帖。大概唐人經(jīng)常用這個方法練字,比如唐人《月儀貼》,練一次可以熟悉了楷書和草書。
唐人書《十七帖》之《瞻近帖》
來看唐人和趙孟頫書法局部對比圖:
唐人書《十七帖》之《瞻近帖》局部
趙孟頫補書《十七帖》之《瞻近帖》局部
對比下來,整體看唐人書法更為厚重,草書筆勢連貫,起筆入筆更加直接。
趙孟頫楷書縝密,多了寫起筆的動作,草書筆勢強度與連貫性略遜唐人。
再來看《講堂帖》,趙孟頫補了前面兩行。
《十七帖》之《講堂帖》唐人書及開頭趙孟頫補的二行
《十七帖》之《講堂帖》唐人書及開頭趙孟頫補的二行局部
這個帖趙孟頫寫得更纖細,但也是卯足了勁、拿出全部本事要拼一拼,這樣才和原作更配哦。
唐人書《十七帖》之《講堂帖》局部
趙孟頫書《十七帖》之《講堂帖》兩行
現(xiàn)在開始摳單個字,可以看得清楚單字水平:
唐無名氏
趙孟頫
唐人寫得更厚重些,勁道杠杠的,趙孟頫也不錯,就是左右撇點有點太長太對稱。
唐無名氏
趙孟頫
唐人草書可以帶我飛,趙還在地上跑,點沒有唐人的渾圓有力。
唐無名氏
趙孟頫
唐人寫得不是一般的厚,趙寫得尖薄一些。
唐無名氏
趙孟頫
唐人一個字像是一筆寫出的,筆勢很強可以帶我飛起來,鉤子又分量很重。趙寫得字形狹長,少些飛動之勢,筆法沒那么連貫。
唐無名氏
趙孟頫
唐人有字更加直接些,趙孟頫寫得很熟練,縝密處不如唐人,而且唐人輕重非常的突出。
唐無名氏
趙孟頫
唐人的有更加隨興一點,未必都合于規(guī)矩,但是顯得率真,趙孟頫的有字草書恭恭敬敬的守著王羲之法度。
敦煌還發(fā)現(xiàn)過一件唐代無名氏寫的《十七帖》中的《瞻近帖》和《龍保帖》,只有草書,沒有楷書,這個跟王羲之書法更為接近一些。
敦煌發(fā)現(xiàn)唐人《瞻近帖》、《龍保帖》
趙孟頫也臨過完整臨過《十七帖》,可以抽出這兩帖來對比。
趙孟頫臨《瞻近帖》、《龍保帖》,收入趙孟頫臨《十七帖》
敦煌發(fā)現(xiàn)唐人書《十七帖》之《瞻近帖》
趙孟頫書《十七帖》之《瞻近帖》
總體看來趙孟頫寫得字形比較長一些,整體上還是多了些行楷書的底子,圓筆多一些,唐人圓筆中多一些方筆,多一些縱逸的姿態(tài)。
唐無名氏
趙孟頫
唐無名氏
趙孟頫
敦煌發(fā)現(xiàn)唐人書《十七帖》之《龍保帖》
趙孟頫書《十七帖》之《龍保帖》
唐無名氏
趙孟頫
唐人寫的比趙孟頫少了“謝之”兩個字,那與后來的版本不同。
微博:上海怡心齋
以心齋接物,怡心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