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褒斜道刻石》
此摩崖刻石系石門十三品中最早的刻石,原在陜西漢中褒河石門洞南右側(cè)石崖上。1970年因修建石門水庫,遷至漢中博物館。內(nèi)容反映的是太守鄐君主持開通褒斜道,立石紀(jì)其功績之事。
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余道,太守鉅鹿鄐君,部掾治級王弘、史荀茂、張宇、韓岑等典功作,太守丞廣漢楊顯將相用□,始作橋格六百卅三間,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八里,郵亭、驛置、徒司空、褒中縣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萬六千八百余人,瓦卅六萬九千八百八器,用錢百四十九萬九千四百余,斛粟□□。九年四月成就,益州□東至京師,去就安穩(wěn)。
又稱《大開通》或《開道碑》,全名《漢鄗君開通褒斜道刻石》。東漢永平六年(63年)刻,隸書十六行,行五字至十一字不等。此刻在晏袤以前的歐、趙、洪三家著錄中均未及之,至南宋婁機(jī)《漢隸字源》始見著錄。至南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三月,始為南鄭令臨淄晏袤所發(fā)現(xiàn),刻釋文于其旁,后被苔蘚所掩,六百余年不為人知,不見著錄。到清乾隆間,陜西巡撫、金石家畢沅撰《關(guān)中金石志》,復(fù)搜訪而得之,遂有拓本傳世。楊守敬《平碑記》:“按其字體,長短廣狹,參差不齊,天然古秀若石紋然,百代而下,無從摹擬,此之謂神品”。 清劉熙載《藝概》書譽(yù)其“隸之古也”。 宋晏袤評其“字法奇勁,古意有余。與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體勢相若。建武、水平去西漢未遠(yuǎn),故字畫簡古嚴(yán)正,觀之使人起敬不暇?!?/span>(《題記》)清方綱謂:“至其字畫古勁,因石之勢縱橫長斜,純以天機(jī)行之,此實(shí)未加波法之漢隸也?!?/span>(《兩漢金石記》)方朔謂:“玩其體勢,意在以篆為隸,亦由篆變隸之日,渾樸蒼勁。”(《枕經(jīng)金石跋》)錢大昕謂:“文字古樸,東京分隸,傳于今者,以此為最先焉。(《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此刻石用筆以圓筆為主,參以篆意,與同處褒城稍后的《石門頌》、《楊淮表記》刻石用筆相似,但取勢不同,此刻石內(nèi)松外緊,氣勢飽滿,以斜取勢,結(jié)體奇崛?!妒T頌》則結(jié)字內(nèi)緊外松,氣勢開張,草意味濃。字與《石門頌》、《西狹頌》、《郙閣頌》并為漢著名摩崖,而且年代最早。
。
。
。
END
。
。
。
漢風(fēng)書藝館
執(zhí)行編輯:莊浩田
聯(lián)系方式:18516952925(微信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