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
大百科: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并維護(hù)
貢獻(xiàn)維護(hù)者 留以惜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是鐫刻于東漢時期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稱“開通褒斜道刻石”和“漢中太守鉅鹿鄐君褒斜道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xiàn)藏于漢中博物館。[1]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四周有凸出的邊子,呈不規(guī)則扁方形,通高270厘米,寬220厘米,刻字16行,每行刻5-11字不等,字徑9-16厘米,現(xiàn)存97字,記述了漢中太守鄐君受詔承修褒斜道之事。[1]書法上,其結(jié)字方古舒闊,因自然石勢作字,字之大小及筆畫的長短、粗細(xì)皆參差不整,沒有波磔,天真樸拙而很有氣勢,保留了早期隸書的許多特點。[2]
中文名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
創(chuàng)作年代
東漢
別名
開通褒斜道刻石
書法類型
隸書
規(guī)格
通高270厘米,寬220厘米
石刻內(nèi)容創(chuàng)作背景藝術(shù)鑒賞作品評價歷史傳承TA說參考資料
石刻內(nèi)容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原石
釋文
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余道。┘太守鉅鹿鄐君┘部掾冶級、王弘,史荀茂、┘張宇、韓岑等興(典)功作。┘太守丞廣漢┘楊顯將相(隕)用。┘始作橋格六百廿(卅)三┘間,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八里,┘郵亭、驛置、徒司空、┘褒中縣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萬六千八百┘余人,┘瓦卅六萬九千八百□┘〔器。用錢百四十九萬九千四百余,斛粟□□□□。九年四月成就。益州東至京師,去就安隱。〕[3][4]
(說明:(),表示前一個字的異釋;□,表示缺一字;〔〕,表示原石及通行拓本所缺而據(jù)歷代著錄補(bǔ)充的文字;┘,表示分行。)
創(chuàng)作背景
褒斜道在褒水、斜水二水的河谷中。二水發(fā)源于秦嶺山脈的太白山,褒水南流與漢水合,河谷在今陜西褒城縣以北十里,名為“褒谷”;斜水北流與渭水合,河谷在陜西眉縣西南三十里,名為“斜谷”。這道河谷貫穿秦嶺山脈,北通漢中,南連巴蜀,是聯(lián)結(jié)陜西與四川的古道。戰(zhàn)國時期,秦國為了向巴蜀擴(kuò)展疆域,大規(guī)模地修筑棧道。從此,這一棧道作為北棧道的南段,北接北棧道的北段,即陳倉道,向南入蜀。在這樣山勢陡峭的地方靠棧道通行,道路時通時塞,需要不斷重修?!堕_通褒斜道摩崖》就是記述始于東漢永平六年(公元63年)的一次開通工程的。[5]刻文開篇便稱“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余道”,因石刻泐蝕,拓本后面部分殘缺,不見完工于何時,亦沒有記載刻石的具體時間。南宋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晏袤訪得此摩崖時曾作釋文,文末有“九年四月成就,益州口東至京師,去就安穩(wěn)”。其文雖已不見于原石及通行拓本,但晏袤當(dāng)時親見,應(yīng)該可信。而且,鄐君受詔開通褒斜道,于東漢永平六年(公元63年)動工,至東漢永平九年(公元66年)四月竣工,乃刻石紀(jì)念,其時間也合情理。[6]
藝術(shù)鑒賞
技法
共60張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拓片(局部)
書法上,《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的字形長短廣狹,參差不齊,構(gòu)成了整體形象的飛揚流動。雖然結(jié)構(gòu)大都趨寬扁的方形,間以正方與長方,但是勁利的直線與方折的棱角充分顯示出力度與氣勢。而且,扁寬的字形,字勢向橫向拓展,顯得寬博開闊。即使是方形的字,四角撐滿,外輪廓的茂密與結(jié)構(gòu)內(nèi)部的空靈,都給人以豐滿、粗獷、開放的感受。此外,這些方形結(jié)構(gòu)的一些筆畫恣肆伸展,如“平”字、“道”字等筆畫的處理,使字的重心與疏密都發(fā)生了變化,增加了書勢的動態(tài)。這些不合常規(guī)比例,卻以粗糙、簡單、稚拙的形式展示出極其生動活躍的力量,正是“出于天成,人莫窺其巧”的結(jié)果。
同時,其線條也頗有特色。全文都用一分書寫成,粗細(xì)變化不大,簡潔明快,而且線條較為平直,沒有波磔和“蠶頭燕尾”,筆法較為簡單,這些都是小篆筆法的孑遺。然而直中有曲,在直線中隱含自然多變的曲線,整篇字形方整、線條平直而不板不滯、活脫飛動。[1]
作品評價
南宋文學(xué)家晏袤:字法奇勁,古意有余。與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體勢相若。建武、永平去西漢未遠(yuǎn),故字畫簡古嚴(yán)正,觀之使人起敬不暇。(《兩漢金石記·卷十三·鄐君開石門刻字》)[7][8]
清代史學(xué)家錢大昕:文字古樸,東京分隸。傳于今者,以此為最先焉。(《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卷一·漢·利漢中太守鄐君開通褒余道碑》)[8][9]
清代金石學(xué)家畢沅:字徑三四寸,體界篆隸之間,甚方整,而長短廣狹不一。余所見漢人書,若諸城縣署內(nèi)《延光四年刻石》,亦此類也。(《關(guān)中金石記·卷一·漢·漢中太守鄐君開石門道碑》)[4][10]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字畫古勁,因石之勢,而縱橫長斜,純以天機(jī)行之,此實未加波法之漢隸也。(《兩漢金石記·卷十三·鄐君開石門刻字》)[7][8]
清代文學(xué)家劉熙載:《開通褒斜道刻石》,隸之古也。(《藝概·卷五·書概》)[11]
清代書法家方朔:玩其書勢,意在以篆為隸,亦由篆變隸之日,渾樸蒼勁,前之《魯孝王石刻》《天鳳石刻》,后之《祀三公山碑》《延光殘碑》《裴岑紀(jì)功碑》《沙南侯碑》《李苞開通閣道題名》均不及,遑問其他。(《枕經(jīng)堂金石跋·卷二·漢開通褒斜道石刻跋》)[12][13]
近代書法藝術(shù)家楊守敬:①碑當(dāng)是摩崖,有宋晏袤釋文及題記。據(jù)晏釋,今拓碑末尚少三十五字,諸著錄家皆同。晏袤記謂書法奇勁,古意有余,與《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體勢相若。今何君碑不傳,余按其字體,長短廣狹,參差不齊,天然古秀,若石紋然,百代而下,無從摹擬,此之為神品。(《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漢中太守鄐君開通褒斜道碑》)[14]②漢隸如《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以性情勝者也。(《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15]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①至《褒斜》《郙閣》《裴岑》《尊楗閣》《仙友》等碑,變圓為方,削繁成簡,遂成漢分,而秦分筆未亡。(《廣藝舟雙楫·卷二·體變第四》)[16]②降至東漢之初,若《建平郫縣石刻》《永光三處閣道石刻》《開通褒斜道石刻》《裴岑紀(jì)功碑》《石門殘刻》《郙閣頌》《戚伯著碑》《楊淮表紀(jì)》,皆以篆筆作隸者。(《廣藝舟雙楫·卷二·分變第五》)[17]③若《趙王上壽》《泮池刻石》,降為《褒斜》《郙閣》《裴岑》《會仙友題字》,皆樸茂雄深,得秦相筆意。(《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18]④《楊孟文碑》勁挺有姿,與《開通褒斜道》疏密不齊,皆具深趣。碑中“年”字、“升”字、“誦”字,垂筆甚長,與《李孟初碑》“年”字同法。余謂隸中有篆、楷、行三體,如《褒斜》《裴岑》《郁閣》,隸中之篆也;《楊震》《孔彪》《張遷》,隸中之楷也;《馮府君》《沈府君》《楊孟文》《李孟初》,隸中之草也。(《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19]⑤秦斯《瑯邪石刻》茂密極矣。漢隸惟《郙閣》有此意,《褒斜》異筆而同意。(《廣藝舟雙楫·卷六·論書絕句第二十七》)[20]
歷史傳承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原在陜西褒城北石門,因年久為苔蘚所封,故人莫知之。至南宋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三月,始為晏袤發(fā)現(xiàn),并刻長篇題記于其旁。但此后又滿被苔蘚,無人問津。到清代乾隆年間,由畢沅訪得,于是有拓本傳世。[2]公元1971年國家興建褒水大壩時移至漢中博物館保存。[1]公元2020年10月30日,上海圖書館所藏的《開通褒斜道摩崖》清乾隆拓本(有周大烈題簽)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編號:12894)。[21]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分享見解,
點擊發(fā)布
糾錯
參考資料
[1] 李名方,常國武主編.中國書法名作鑒賞辭典[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59-60.
[2]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 故宮博物院 [引用日期2021-01-07]
[3] 張愛國.《大開通》研究三題[J].中國書法,2020(6):72-77.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