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時候,有一群盜墓賊挖開了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一位國王(魏襄王)的墳墓,發(fā)現(xiàn)了一大批先秦時代的著作,包括《易經(jīng)》《國語》《穆天子傳》等?!赌绿熳觽鳌肥枪卤?,之前和之后都沒有在其他地方出土過??梢哉f這一次出土非常震撼了。
然而更為震撼的是,出土了另一本書《竹書紀年》。這本書其實并沒有書名,只是一些散亂的竹簡。當時的晉朝非常注重文化保護,政府知道了此事,抓了盜墓賊,收繳了所有出土的文物,并進行整理。以上提到的這些書韋編三絕,竹片互相混雜,整理起來也是非常麻煩的,尤其是《穆天子傳》《竹書紀年》并沒有以前留下來的書作參考,只能根據(jù)歷史年代和前后語境來確定屬于哪一本書以及先后次序。
整理完畢之后,命名為《汲冢紀年》,后來稱作《古文紀年》,不知道什么時候被改名為《竹書紀年》,可能因為這本書是直接從竹簡上抄過來的。那么這本書到底有多震撼呢?可以說顛覆了人們的世界觀。
一直到今天,我們所學的上古歷史知識還是這樣的。堯把天子之位讓給舜,舜躲起來了,讓堯的兒子丹朱當天子??墒钱敃r的人民群眾都不服丹朱,都到舜居住的地方去反映問題。無奈,舜只好當了天子。
禹也是如此。舜把天子之位讓給他,他躲避到陽城,而讓舜的兒子商均當天子??墒侨嗣袢罕姸疾恍湃紊叹?,而去找禹反映事情。禹無奈,只好當了天子。
雖然禪讓制最終結束于啟,但是,之后千百年,一直被中華民族交口稱贊,一直被視為我國早期體制和德行的代表,尤其被儒家所推崇。西漢末年還出了個傻瓜王莽,強拉著龐大西漢帝國返回到堯舜禹時代,把國家弄了個分崩離析。
然而,《竹書紀年》的記載是這樣的: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上面這幾句并不是我摘抄的?!吨駮o年》本來就很簡略,寫《五帝紀》的舜時候,就是這么寫的。寫舜的歷史一共八句話,這是前面三句。后面講到的是皋陶制定刑法以及舜葬在哪里之類,和本文要說的無關。
把這三句話分別翻譯一下,就是:舜把堯囚禁在平陽,自己取代了他的帝位;囚禁了堯,又讓人攔住丹朱的路,不讓他和堯相見;后稷(舜的大臣,農(nóng)神)把堯帝的兒子丹朱流放到丹水。
這幾句話,對我們的固有認知是一個顛覆吧?其實還不僅于此,上古時候那些被后人們千古傳頌的美德事件,很多在《竹書紀年》里都是反的。按照《竹書紀年》的記載,舜殺了堯,奪取天子之位;禹殺了商均,奪取天子之位;伯益繼承天子之位之后,啟殺了伯益,自己當了天子,并傳給了自己的后代。
這樣的記載,別說故事很難讓人們接受,就是感情上也很難讓人接受。其實還不僅僅如此。根據(jù)我們學的歷史,商朝時期,仲壬駕崩,繼任的太甲是一個游手好閑的家伙,不理國政,昏庸腐敗,于是伊尹把他流放了,還派人一天到晚教育他。三年之后,太甲悔過自新,伊尹認為太甲已經(jīng)能勝任國王之位了,把他接了回來,把政權還給他。
然而《竹書紀年》的記載是,仲壬駕崩,伊尹自己奪取了王位,而把太甲關押起來。七年之后,太甲想方設法跑回來了,殺了伊尹,奪回了王位。
周朝的時候,周厲王不賢,引起了“國人暴動”,周厲王逃走了,人們對周厲王非常憤恨,因此也不許他的兒子姬靜繼承王位。周公和召公便共同執(zhí)政,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朝共和”,曾被后世尤其是儒家贊不絕口。然而《竹書紀年》記載的是,周厲王逃走之后,人們推舉一個叫共的部落的首領來執(zhí)政,這個人名字叫和。
我們知道,上古時候沒有姓,只有氏,而一個部落名稱往往就是這個部落的氏。那時候的人名是部落名稱加上個人名字組成的,所以人們就把共部落的和叫作共和。這個“共和年代”相比周公召公兩人毫無猜忌聯(lián)手執(zhí)政的嘉事,實在是完全變味了。
其實,《竹書紀年》顛覆我們平常的認知的地方還很多,我們就不一一講了。需要說明的是,《竹書紀年》竹簡在唐朝時期不知所蹤了,后來又出現(xiàn)了另外的版本。原版本一般叫做《竹書紀年》古本,新版本叫作《竹書紀年》新本。新本比古本更詳細,但是新本更接近我們學到的那個歷史。
那么,《竹書紀年古本》的真實性到底如何呢?是不是故意歪曲了歷史上的那些品德高尚的偉人,不讓他們流芳百世呢?根據(jù)后人們的分析,很不幸的是,《竹書紀年古本》的真實性比我們學到的更強。
根據(jù)分析,《竹書紀年》是魏國史官撰寫的,最晚記錄到公元前299年。作為國家歷史,不摻雜思想傾向。而我們學到的關于堯舜禹伊尹共和的歷史,來源于《史記》,史記的資料來源于《尚書》《禹貢》等資料。但是《禹貢》記錄非常簡單,而《山海經(jīng)》《禹本紀》等資料司馬遷又認為不合情理,不采用,所以只能依靠《尚書》。
然而,《尚書》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為了說明儒家的觀點而寫作的,具有強烈的思想傾向性。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改掉了一些歷史真實,是非常可能的。
《禹本紀》沒有流傳下來,很可惜。小編想啊,司馬遷不采納《山海經(jīng)》,我們可以把它和《竹書紀年》相對照,看看到底《尚書》是對的還是《竹書紀年古本》是對的呢?遺憾的是,《山海經(jīng)》作為地理志書籍,對人事記錄很少,只找到了兩處可能能說明問題的,都是關于堯的兒子丹朱的。
一處是說,帝舜埋葬在蒼梧山的南面,帝丹朱埋葬在蒼梧山的北面。根據(jù)《史記》,堯認為丹朱不肖,因此把天子之位讓給了舜,舜雖然躲了,但最終還是繼承了帝位。也就是說,在《史記》里,丹朱從來沒有過天子的稱號,不可能稱之為“帝丹朱”。
另一處和這差不多,內(nèi)容是說“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把堯、嚳、丹朱、舜并列,也說明,在《山海經(jīng)》時代,人們是承認丹朱的天子身份的,也跟《史記》相悖。
我們從小學習的歷史,原來是假的,是儒家改過的歷史,是虛構故事。這也太顛覆了吧?不過,兩千多年來人們都是這么學的,我們何妨假裝沒有看過小編這篇文章,假裝不知道《竹書紀年古本》,繼續(xù)相信下去呢?
也只能如此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