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玉器誕生于新石器晚期,約五千年前。許多玉器淺埋于遼河流域、內(nèi)蒙古東南部和河北北部。
豬龍的全盛期與黃帝相當,他號稱“有熊氏”,也有可能是熊首蛇身,也可說是介于豬與龍的結(jié)合物,這說明在龍成為華夏的圖騰之前,存在著一個豬神崇拜的時期。豬龍的造型圓潤可愛,有沒有可能是女神崇拜的產(chǎn)物,是母豬神呢?彼時可能是母系社會,女神與女巫被崇拜,女神還幫黃帝打天下,直到商代女神與女巫的影響力還很大,從母系到父系,轉(zhuǎn)變期可能在商朝。
從甲骨文中可找到豬神崇拜的遺跡,例如“事”甲骨文如雙手舉長柄網(wǎng)捕捉豬或野豬之狀。而人的高低,也以豬事來衡定,如“敢”字,有徒手捉豬以示勇敢之意,那么不能捉豬即膽小之人了。最有意思的,“家”就有廟的正室的意思。因為人是豬的子孫后代,人是豬族,所以就叫“家族”,大學上文字學時對家這個字特別有印象,原來屋頂下有豬就是家了,那些“止戈為武”、“羊大(人)為美”,多么有意思啊,因此愛上文字學,還修了上古文字學。
這幾年在討論中國人是豬的傳人,而非龍的傳人,思想史學者黃守愚說:“豬有什么含義呢?它是上古時代的豬靈生殖崇拜。云南出土有人與野母豬性交的青銅器,內(nèi)蒙古紅山文化遺存中發(fā)現(xiàn)的豬頭龍身玉雕,遼寧牛河梁女神廟遺址出土的豬頭神像,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等,都是新石器時代普遍存在著的豬靈生殖崇拜。豬靈是人類的祖先,是世界的創(chuàng)世主。它鑿破鴻蒙、開天辟地,正如《莊子·大宗師》所說的,‘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梢?,豬靈崇拜遠在伏羲的蛇靈崇拜、葫蘆靈崇拜之前?!?/p>
什么?我們是豬的傳人?五千年前馳騁于山川原野,最兇猛的大概就是野豬,它們的體型可能十分巨大,比現(xiàn)在的體型大很多。它們勇猛善斗,令許多動物畏懼,加以繁殖力強,可說是戰(zhàn)神無誤。戰(zhàn)爭時首領(lǐng)戴著豬頭、牛頭沖鋒陷陣。既然是神,喝它的血壯氣也是自然,能獵捕野豬者為英雄,這跟在臺灣原住民的習俗很像,古人的生活并非那么難想像。
我收藏的豬龍,頭有鬣毛,嘴尖尖的,超夸大的眼睛,看它嘴上的皺褶,是寫實的豬,胖胖的卷曲身體,令我想到懷孕的蠶寶寶,最早的豬龍是否與生育與母豬神蠶神崇拜有關(guān)?它慢慢演變成馬頭(龍頭)蛇身,由寫實變抽象,再來是C形龍,再來才是“玦”?豬逐漸退場,那是夏商周以后的事了。
因為豬是神圣的象征,自然出現(xiàn)許多以豬為名的人。在《二十五史》中,取名字為豬的數(shù)都數(shù)不清,如《史記》中有叫“陳豨”的人,就是陳豬啰;而漢武帝原名“劉彘”,也就是叫“劉豬”,后來才改名為劉徹;《晉書》記有叫“陳豬”的人,也有叫“孔豚”的人;《陳書》記有叫“傅野豬”的人;《魏書》記有叫“薛野豬”的人;《舊唐書》有叫“李豬兒”的人;《金史》記有叫“完顏豬兒”的人。這么多豬豬,可見在古代人心目中,豬是聰明、智慧、威儀、剛烈、勇猛、繁殖力的象征。甚至于還把人比喻成豬,力氣很大,如《北史盧曹傳》說:“(盧)曹身長九尺,鬢面甚雄,臂毛逆如豬鬣,力能拔樹?!惫湃藧哿裘邮遣皇前缪葚i呢?豬鬣看來是雄武的象征。隨著豬被馴養(yǎng),體型變小變圓,在小說中豬八戒不僅可愛,也是五圣者之一。
從龍的傳人到豬的傳人,改寫我們的美學觀點,一是豬不僅不丑,還是我們的老祖宗與圣物。小時候在鄉(xiāng)下,有人獵到山豬或黑熊都鎖在鐵籠子中,野豬的體積大,毛長,嘴尖尖,在初民的洞窟畫中,一般都是獵捕野牛,看它們都是短腿,會不會有豬在其中呢?
豬被豢養(yǎng)馴服之后,變成好吃貪懶的代名詞,在吳承恩的《西游記》中,他寫活了豬八戒,他是半豬人,除了貪懶好色,他也是搞笑又可愛的人物,每當遇到妖魔鬼怪,他就大喊“散伙!散伙!”;當孫悟空自夸自大時,他回“不羞!不羞!”他像是兒童故事中的人物那般可愛生動,怪不得能進入民族中臉譜長廊,我們也別忘了,中國人愛豬,我們也是豬的傳人。
什么時候才變成龍的傳人?黃帝之前就存在女媧氏和伏羲氏為人類祖先的傳說,在描述中他們都是人頭蛇身,蛇可說是龍的前身之一。如聞一多先生就說“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龍的基調(diào)還是蛇”,他還認為在后世石刻和絹畫中常見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形象,可能就是龍圖騰的最初雛形。
考古出土的材料也證明,在中國古代,的確存在著一種將鳥與蛇合二為一的動物圖案——鳥蛇組合。因此,從單一的鳥或蛇的圖騰神話傳說、圖騰徽章標記,到鳥蛇合二為一的神異記載、圖案樣式,無論是文字資料,還是出土實物,都表明,在歷史上人們將鳥蛇結(jié)合為一體,并創(chuàng)造了相關(guān)的神異傳說故事、制作了相應的組合圖案。
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各部落的聯(lián)合是個關(guān)鍵,特別是炎、黃二帝在保定以北勢力聯(lián)合后,各部落紛紛加入到種族大融合中,各族的圖騰也紛紛加入,豬龍是一個開始,然后添枝加葉,變成復雜的組合形象。
當馬圖騰部落加入進來,就在蛇頭上加馬頭,鹿圖騰部落合并進來,就在馬頭上添鹿角,魚部落進來,就在蛇身上增魚鱗。
于是龍身上綜合體現(xiàn)了多種動物的特征:如獸足、鳥尾、山羊胡子、鹿角、魚鱗。
龍的形成過程就是民族團結(jié)統(tǒng)一的過程,這種民族大融合到唐堯時基本完成,確定了龍這一形象。
根據(jù)《竹書紀年》記載:堯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西南四十公里的順平縣境),聽說堯在慶都出生時常有黃云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龍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于丹陵(即伊祈山)。今伊祈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
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生活于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guān)系,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在這當中鳥圖騰也很重要,它與太陽崇拜有關(guān),也跟另一支與華夏相對的楚文化有關(guān)。傳說中的三足烏,原本就是“日中陽鳥”,如今出土文物中的許多鳥圖騰,也與太陽刻畫在一起。中國文化遺產(chǎn)標志所采用的四川金沙“太陽神鳥”金飾就是四只神鳥圍繞太陽旋轉(zhuǎn)飛翔的造型,動感十足。對太陽和鳥的雙重崇拜,也促生了中國文化另一重要形象——鳳凰的誕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鳳凰崇拜族群是楚人,大量楚國文物上都有精美的鳥形雕飾或圖案?!栋谆⑼?五行》記載:楚人的祖先祝融,是代表太陽的炎帝麾下掌管火的神靈,“其精為鳥,離(太陽)為鸞”。由是可知,在楚人眼中,鳳凰與太陽是他們祖先的化身,而對這二者的崇拜都來源于鳥圖騰信仰,它們也是組合圖像。
更重要的是熊圖騰,它不僅是黃帝所在部落的姓氏,還是傳說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信仰。史載“黃帝有熊氏”、“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早就有學者提出,上古部落的姓氏往往淵源于圖騰名稱,若果真如此,黃帝所在的有熊氏,自然也與熊圖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了。還有目前被認為是夏文化遺存的二里頭遺址出土銅牌上的饕餮紋,也有學者認為就是熊,這些都說明了熊在夏文化中的地位。
但這也許還不是熊圖騰的最早起源。在比黃帝早一千多年的紅山文化的祭祀儀式里,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熊的蹤影,我看到的紅山玉就以熊、神人、怪獸(組合獸)為最多。牛梁河遺址的女神廟中,考古人員曾發(fā)現(xiàn)真熊的下頜骨和泥塑的熊頭、熊爪。此外,在附近的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出土過人工塑造的熊像殘件,并且這些熊的形象都是和女神形象相對應。我們從此可以想像一個女神崇拜時期,眾多女巫對著熊神跪拜,直至女神與熊神退場,剩下女巫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