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的裝飾品主要有玉璜、玉串飾、玉帶鉤、玉鐲和各種動物佩飾等。
玉璜:良渚文化出現(xiàn)的玉璜很多,樣式也有多種,常見的有下列樣式:
第一,雙弧式玉璜。外側(cè)為大的弧形,底弦中部有一個小的弧形的缺;
第二,橋式玉璜。形狀似橋,兩端下彎,上部略呈直線形,下部凹口的中段也呈直線形;
第三,半璧式玉璜。璜的形狀為半個圓周或大于半個圓周;
第四,玉璜下部無凹缺,下弦呈一條直線;
第五,鏤雕玉璜。外形似璜,其上多處鏤雕圖案。
良渚玉璜中有較多的飾紋璜。飾紋多為獸面紋或神人獸面紋,有陰刻圖案、浮雕圖案及鏤雕圖案等。
玉帶鉤:玉帶鉤體形厚重,平面呈長方形,正面略作圓弧狀凸起,背面與兩側(cè)挺直平齊,斷面方正,一端為一透穿的圓孔,用以系掛,另一端為寬厚粗壯的鉤體。
帶鉤的出土部位,常在墓室中部,大約相當于人體的下肢部位,和后世用于服飾的同名器可能有不同的功能。玉帶鉤的出現(xiàn),為傳統(tǒng)玉帶鉤的造型及其用法開了先河。
玉鐲:良渚文化玉鐲出土的數(shù)量較多,形態(tài)也有一定的變化。一般將圓筒橫截成整體如環(huán)者都叫鐲,但也有一種分體綴合的鐲。玉鐲一般都光素無紋,但也有有紋飾的玉鐲。如瑤山出土的一件外緣琢成斜向凸棱紋的玉鐲,以及雕琢有四個動物頭像的玉鐲。
玉串飾:玉串飾是以管、珠為主體貫穿而成的飾物。玉管是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常見的傳統(tǒng)玉器。
良渚文化串飾中管的數(shù)量很多,通常以十余件或數(shù)十件貫聯(lián)成串。每件玉管的截面大致呈圓形,其制作過程:先將玉料切割成棒狀長條,并磋磨成近圓形柱體,然后用線切割法分割,最后逐段對鉆成孔。同串中相鄰的玉管往往能夠并合對接。
珠的數(shù)量較少,可分為直孔和燧孔兩類。前者有的外徑和長度相近,實際上是一種短管。有的兩端磨成圓形,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新見的品種。后者剖面渾圓,器表光潔度甚高。有的通體作球形,有的一側(cè)平齊,可能是單件的懸掛飾件或縫綴飾件。
墜的形狀近似錐形器,惟較短矮,剖面亦較渾圓,每墓常有一件或一對。另外還有一種曾稱作方的琮式管,其形狀、紋飾、構(gòu)圖均與琮相同,而且每每一式兩件,分別混雜在散落的管、珠之間。其用途待考。
動物形佩飾:玉鳥、玉龜和玉蟬背面均有燧孔,玉魚雖無燧孔,按穿孔部位推測,可能亦是系綴件。我們不能將這些動物形象簡單地視作自然物體的模擬描繪,也不能將它們?nèi)慨斪龀绨萆竦呐枷瘛?/p>
在中國東北一些流行薩滿教的民族地區(qū),他們的法器或服裝上,時常貼飾一些動物圖形。這些動物形象可能是與原始崇拜的某種祥瑞功能有關的靈物。
這些玉件,雕琢手法嫻熟,形象逼真,是一些生動真切的寫實作品。其表現(xiàn)手法與采用繁密線條描繪的神人獸面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如果說后者屬于裝飾圖案,那么將這些動物形的玉件稱之為立雕藝術是當之無愧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