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月印池文化 ID:yycWenhua
客家圍屋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zhuǎn)龍屋等,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文化建筑。
圍屋始建于晉唐宋,興盛于明清。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圍屋結(jié)合了漢民族的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qū)的地域文化,獨具特色,它不僅是客家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zhàn)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jīng)五次大遷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之地已經(jīng)有人居住,只好遷于山區(qū)或丘陵地帶,固有“逢山便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當?shù)毓賳T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客家人”的稱謂便由此而來。
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客家人一般都聚族而居,于是形成了圍攏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攏屋存世較多也最為著名。
建造圍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為抵制外敵及野獸侵擾。當時,土匪(或敵手)較多,圍樓建造時就充分考慮到這個因素,整個圍樓圍墻深厚,只留一個小小的入口。土匪來到之后,圍樓緊閉門戶,男丁通過樓上窗戶用弓箭和槍抵制和射殺土匪,圍樓和圍樓之間,又可以相互支援,從而土匪或野獸只能在圍樓的外圍被動挨打。
只要有客家人聚集之地,就能看到圍屋的蹤跡,它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廣東、江西、福建、臺灣的屏東、云林等第。
客家人因環(huán)境的制約和宗族思想的影響,往往數(shù)百人聚集在一座樓中,其血緣關系的紐帶相當緊密,他們相互協(xié)助又互相獨立,一座土樓、一座圍屋,就形成一個客家宗族社會,從娛樂(有的樓內(nèi)有戲臺)到家族祭祀,從養(yǎng)殖、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到用水和學校教育一一齊備,這無疑是一個相對完善的獨立社區(qū)。
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型池塘,禾坪用于曬谷、乘涼和其他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yǎng)魚、防火、防旱等作用。
客家人在圍屋中“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和他們“天人合一”般的龐大建筑,其實是他們追求天下大同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這樣的生活模式正是傳統(tǒng)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的社會模式。
正如《禮記 禮運篇》所描述的那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孤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事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做,故外戶而不避。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以著其意,以考其信,著有過,行人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世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END-
本文來自網(wǎng)絡由創(chuàng)意鋪子整理編輯,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