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4年10月份開始決定做產品經理到現(xiàn)在,接觸產品也有將近1年半的時間了(如果算上從4月份開始的大創(chuàng)項目——春城公交APP,接觸互聯(lián)網產品差不多兩年了),早就應該整理一套自己的產品設計原則。經歷了易丟丟、火了APP這兩個項目的狂轟亂炸,自己心里也有一些相關的idea。下面的標題是我借鑒pmcaff的一篇文章,而內容則是我個人的理解加經歷
一、化繁為簡原則
繁,意味著給產品的邏輯增大了復雜度,給技術開發(fā)造成很大的難度,最終項目的排期肯定會因為大量任務而導致不斷地延期,一拖再拖。這對于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是死亡性的威脅?;鹆薃PP就是一個很真實的寫照,大量繁瑣的功能,需求方不斷變更需求,導致在設計技術開始之前就不斷延期,然后后期的技術開發(fā)出來的版本漏洞百出,最終項目被停止。所以,化繁為簡是極為重要的??焖俅_認核心需求,快速開發(fā),這樣邏輯簡單、功能簡化,程序猿才有空檔去把核心的功能不斷地優(yōu)化,做體驗。達到快速開發(fā),快速上線,快速占領市場,快速試錯,快速調整的策略。
二、突出核心功能設計原則
什么叫核心功能?核心功能也是你最基礎的功能。比如微信,最開始的版本只有一個實時發(fā)送文字的功能。不能發(fā)送圖片語言,不能分享位置,不能發(fā)紅包,沒有朋友圈,沒有公眾號。試想,如果微信最開始就把功能做的非常全面,把圖片、語言、朋友圈、公眾號、搖一搖這些所有的功能全部都做上。大家想想還能出現(xiàn)今天的微信嗎?恐怕給他配100人的團隊,兩年的時間,都很難做出來。就算做出來,用戶都不知道這是什么玩意。之前某某集團發(fā)布了一款號稱全球第一款全能APP ,名字叫toon,據說是賣了一棟大樓耗了5個億打造的。的確,APP做出來了,體驗還不錯,可是呢,進去轉了一圈,除了感嘆APP好牛逼、功能好全面之外,最終我還是沒弄懂他想要干什么,他是做什么的。我相信99%的注冊用戶會跟我有一樣的想法。
三、符合用戶習慣原則
五花八門的功能很容易讓產品設計或主要負責人員陷入自我陶醉之中。符合用戶習慣,通常現(xiàn)實比理想要骨感很多。如何能夠符合用戶的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產品設計人員陷入自我陶醉當中。真正的去了解用戶的需求,用戶的行為,收集用戶的反饋,分析用戶的屬性。通過多個維度去了解用戶的習慣,用戶習慣設計的原則不是通過看看書,讀讀博客就能做到的,一定要深入的去做用戶的工作
四、不要讓用戶思考原則
用戶就是一只傻瓜,就是一個白癡。其實我很愿意把自己當做一個很白癡的用戶。我理想中的產品體驗就是我不用去考慮任何東西,只要跟著產品的步驟一步一步不間斷的走下去,并且這條路還是對的沒有荊棘,這樣就OK了。但是呢,實際上卻是這樣的。臥槽,我還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呢,居然就讓我登錄。我以前注冊過用過嗎?好像沒有,那就注冊吧。這什么垃圾驗證碼,馬上就0s了還沒接到,好吧,再來一次。終于尼瑪注冊完了,居然還要再輸入密碼登錄,你丫的我剛注冊玩你就不能讓LZ自動登錄嗎?(接下來)居然還要更新版本,腦子有屎是吧,我剛剛從應用商店下載的啊,哥哥,你這是要讓我再浪費20M流量的節(jié)奏啊啊啊。。。。。終于進去了,咦,這玩意是干啥的,我咋沒看懂呢?
五、可見性原則
可用性和不可用性,這是什么區(qū)別?百度百科的定義是:在某個考察時間,系統(tǒng)能夠正常運行的概率或時間占有率期望值。另外,可用性是交互式IT產品/系統(tǒng)的重要質量指標,指的是產品對用戶來說有效、易學、高效、好記、少錯和令人滿意的程度,即用戶能否用產品完成他的任務,效率如何,主管感受怎樣,實際上是從用戶角度所看到的產品質量,是產品競爭力的核心。個人理解,這個可用性主要在于產品邏輯業(yè)務設計上是否完善,是否存在較大漏洞,技術開發(fā)上是否存在bug或者較大漏洞導致用戶不可用。因此,這個主要考驗的是產品及業(yè)務上的問題以及技術開發(fā)上的功底。只要大的邏輯不存在問題,技術上的漏洞比較小,可用性都還可以過得去。同時,產品邏輯越完善,技術上的實現(xiàn)越理想,則可用性就會越高。
六、易操作性原則
前面提到的可用性主要是業(yè)務邏輯、技術實現(xiàn)上的問題,那么易操作性主要就考察的是產品體驗上的設計問題,主要是細節(jié)設計方面的,這個需要產品設計人員不斷地積累經驗。微信沒有很強的交互行為,但是,他的體驗算是行業(yè)里面最棒的了,簡直棒的吊炸天。比如,微信群消息打包推送的機制,當大量消息過于集中時,微信會同時打成一個消息包推送給用戶,顯示有多少條未讀消息,而不會因為消息過多提醒很煩人而手機卡死;另外,比如在朋友圈,點贊只是顯示名稱,而在個人相冊中點贊卻是顯示頭像,這種設計主要是為了減少用戶的越多障礙,更易得到焦點的高質量的信息;而對于發(fā)送語音這方面,為了考慮接收方的感受和體驗,只在接收方顯示已讀和未讀,而不會再發(fā)送方進行提示;為了讓用戶更易獲取分別對方發(fā)送來的消息,將接收的消息設為白底黑字,將發(fā)送的消息設為藍綠底黑字,當然白底黑字更易讀。所以,這些種種的設計,致使操作更加簡單,體驗也是質的區(qū)分。
七、快速瀏覽性原則
快速瀏覽性原則,這個和剛才說的微信朋友圈點贊功能的設計是類似的。朋友圈點贊只顯示昵稱也是為了弱化點贊人數(shù),而強化主要內容,能夠掃除用戶的閱讀障礙,從而達到快速瀏覽主要信息的效果。其實,很多產品的設計,很多功能、字段都是多余的,用戶根本就不會去關注,大多數(shù)用戶選擇去用一款產品,只是為了用其中的某一項或者某幾項功能,而不是全部的功能。所以,這個跟第二點如何突出核心功能也是異曲同工的。如何抓住用戶的痛點,強化主要功能,弱化甚至刪除不必要的功能,能夠做到讓用戶快速找到自己目標,這個才是產品最該去做的方向。所以,最主要的還是需要簡化、簡化、簡化,精致、精致、精致。
八、多手勢操作原則
多手勢操作,這個更多的是在于交互設計方面的東西。點擊,左右上下滑動,拖動,雙指收放(縮小與放大)。多種手勢混合使用,可以增加用戶使用過程中的易用性、可用性,增加用戶的興趣。當然,這種設計也必須得產品形態(tài)。比如說閱讀類的Flipboard,給人以新奇愉快的感覺;微信超簡單的交互而強大的體驗,很好的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使體驗達到了極致;金融是嚴肅的,所以說類似于金融側重業(yè)務發(fā)展和運營的產品,則更多的還是實用性,而不是多手勢的超級交互;類似于社交類類的例如Pinterest,則需要用酷炫的效果來吸引用戶。另外,極力推薦一款小眾的校園社群產品——犀牛社團,真實見證了產品負責人在交互設計方面的深厚功底。最終,還是一句話,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來確定產品的不同形態(tài)。
九、符合移動場景原則
移動場景原則主要是考慮用戶的不同使用場景,比如早晨蓬松的雙眼剛睜開,上班的路上公交車上、地鐵上,上班的辦公室里,休閑咖啡區(qū)間等等一系列的不同的場景,都需要考慮到的問題,比如網絡連接(沒有4G信號,網絡加載太忙時的展示),光線太暗或者在太陽底下光線太強,在公交車上太顛簸或者走路過程中無法聚焦注意力等等。當然,個人對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深,所以日后有機會了可以再討論討論
十、不做比做更難原則
我只想說,這個因人而異,因業(yè)務而異。站在老板或需求方的角度,什么都想做,什么都要做,砍掉其中的某一個小模塊就像在他身上割肉一樣。而我本人看來,資源少、時間緊的情況下,可以砍掉一切非核心功能(在不影響用戶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可以其它代替的盡量減少開發(fā)成本。這樣可以及時的調整方向,快速上線,快速迭代,最終在進行不斷的優(yōu)化。當然,如果砍掉了這些功能,對于用戶體驗上,肯定是有一定影響的。這個需要創(chuàng)始人或核心人員進行權衡考慮。
wangbingjlu(wangbing_j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