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0日 16:21 來源:《禹城與大禹文化文集》2007年 《皋陶謨》是《尚書·虞夏書》中的一篇,根據傳統的解釋,晚出的《孔傳》將《皋陶謨》一分為二,從中析出《益稷》,其實未必。但不論如何,《皋陶謨》雖然記錄帝舜與大臣討論政務的話,而它確實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記皋陶與大禹論其慎身、知人、安民之謀,后記大禹與帝舜論其注重民生、君臣之道以及對待苗民之計等?!陡尢罩儭菲子小霸蝗艋拧彼淖郑馑际菍彶榛蛘呖季抗糯论E,由此證明該篇屬于后人的追記。但它是根據當時流傳下來的資料寫成,其成篇也不會如現代一些學者所說太晚[1],它其實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皋陶謨》全篇字數不及兩千,但其中內涵之豐富,意義之精微,足以引起今人重視。皋陶、大禹處在堯舜時代,二人共輔舜政,是大舜最為得力的兩位助手,所以孟子說:“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盵2]在《皋陶謨》中,舜與大禹、皋陶的討論談話,涉及到修身養(yǎng)德、順天應人等許多治國安民的根本道理,人們解讀《皋陶謨》,很自然發(fā)現該篇與儒家主張之間的聯系,并將皋陶的思想看作儒學的源頭。[3]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繼續(xù)研讀《皋陶謨》,分析該篇所蘊含的學術信息,認為它與作為儒學創(chuàng)始人的孔子之間有重要關系,或者說它對孔子思想產生的影響的確不可低估。
一
孔子以前,《詩》《書》《禮》《樂》等已經頗受社會重視,到了孔子時代,《詩》《書》《禮》《樂》有所散亂,于是,孔子對其進行整理加工,并以之教授生徒,使其影響越來越大??鬃又匾暋渡袝?,也看重其中的《皋陶謨》,從孔子對《尚書》的編訂以及他對該篇的評價中,可以看出該篇在他心目中的位置。
《尚書》中蘊涵著豐富的內容,具有教化的功能。關于這一點,春秋前期的人們已經注意到?!蹲髠鳌焚夜吣暧涊d晉人的話說:
臣亟聞其言也,說《禮》《樂》而敦《詩》《書》。《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断臅吩唬骸百x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本湓囍?div style="height:15px;">
由此可知,早在孔子以前,《尚書》已經在社會上流傳,人們重視該書,發(fā)掘其中的的義蘊,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上述《左傳》中所引《夏書》之言,見于《堯典》和《皋陶謨》,在《皋陶謨》中作大禹的話。
到春秋末年,由于社會的劇烈變動,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這樣的情勢下,《尚書》也出現了一定的缺失?!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吩疲骸翱鬃又畷r,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薄段宓郾炯o》也說“《書》缺有間”;新出土的馬王堆帛書的《要》篇中有“《詩》《書》《禮》《樂》,不□百篇,難以致之”之語,這說明《詩》《書》《禮》《樂》都是有文成篇的。[4]但該篇又記述孔子的話,說“《尚書》多於也,《周易》未失也”,李學勤先生推測“於”字原為“闕”,后訛而省作“於”?!瓣I”與下句的“失”,正好互相呼應。[5]孔子正是在《尚書》出現缺失的情況下對該書進行整理的。
孔子整理《尚書》,也是因為其中蘊涵著理解圣王政治、認識社會人生的義理??鬃訉Α渡袝返淖饔每吹煤芮宄f: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疏通知遠,《書》教也……《書》之失誣……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6]
在這里,他是把《尚書》與《詩》、《樂》、《易》、《禮》、《春秋》一起進行議論的。孔子認為,“疏通知遠”的《書》教就像“溫柔敦厚”的《詩》教、“廣博易良”的《易》教、“恭儉莊敬”的《禮》教等一樣,對邦國教化、對人的舉止行為起到重要作用,在他看來,知識廣博,通達于政事,了解歷史,遠知古代帝王,是得力于《書》的教化。如果不善于學《書》,就有可能知識失實。疏通博洽而不失實,就是真的深通《書》教了。
既然《書》可以疏通,可以知遠,那么,對于缺失的《尚書》就有整理“論次”的必要?!盾髯印氛f書為“政事之紀”,那么,孔子以前當有許許多多的書篇。需要指出的是,《孔子世家》所說的“《詩》《書》缺”及《五帝本紀》所說的“《書》缺有間”,其中“缺”更多的應該是缺失、缺損、不完整的意思,而不一定有匱乏的意思。當時,《詩》《書》同樣出現缺失,對于《詩》,孔子就進行了整理,《論語·子罕》記孔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根據《史記·孔子世家》和《漢書·禮樂志》的相關記述,孔子所“正”主要是正其篇章。另外,孔子時候,詩篇很多,他還作了刪詩的工作。[7]“《詩》《書》缺”的“缺”應沒有匱乏之意。
對于《書》,孔子可能主要是篩選和斷限。《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薄段宓郾炯o》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鬃铀鶄髟子鑶枴段宓鄣隆芳啊兜巯敌铡?,儒者或不傳?!眻蛞郧暗牟牧希C據不足,難以取用,所以上限自堯開始。看來,劉歆《七略》所言是對的:“《書》之所起遠矣,孔子篹焉,上斷自堯,下迄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盵8]
孔子編訂《尚書》以堯為起點,是因為孔子崇尚先王之道,崇尚古代圣王,《中庸》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痹诳鬃泳幱喌摹渡袝分?,就有這樣的體現。在孔子的心目中,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是圣王明君,據《論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庇衷唬骸拔∥『?!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孔子又對古圣王的禮樂文明制度倍加贊賞,據《論語·泰伯》,孔子贊堯曰:“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子又極力稱贊舜時的《韶》樂,《論語·八佾》記曰:“子謂《韶》:‘盡美也,又盡善也?!笨鬃痈Q頌舜能選賢任能以至無為而治?!墩撜Z·顏淵》曰:“舜有天下,選于眾?!薄短┎吩唬骸八从谐嘉迦硕煜轮?。”《衛(wèi)靈公》記:“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痹凇陡尢罩儭分杏浀鬯吹脑捳f:“臣作朕股肱耳目。”他重視臣下的作用,在《皋陶謨》的記載中,舜與禹、皋陶等賢能之士相與陳其智謀,討論政治,一派君臣和諧氣象。
孔子于《尚書》有“七觀”之說?!渡袝髠鳌酚浛鬃诱f:
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觀誡,《洪范》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
《孔叢子·論書》也有相近記述,子夏“問《書》大義”時,孔子回答說:
《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益稷》可以觀政,《洪范》可以觀度,《秦誓》可以觀議,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通斯亡者,則《書》之大義舉矣。
兩相比較,二者大同小異。孔子編訂《尚書》時選取這些篇章,應該有其用意在里面??鬃诱摗陡尢罩儭罚辉豢梢杂^治,一曰可以觀政,意思完全一致。孔子心目中的政治,正是《皋陶謨》所顯示的樣子。
從歷史編纂學的角度看,《尚書》雖為官方文獻的匯編,但它的成書過程卻寄寓了編者的思想傾向。既然孔子“祖述堯舜”,他還說“吾于《帝典》,見堯舜之圣焉。于《大禹》、《皋陶謨》、《益稷》,見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勛焉”,他刪訂《尚書》,“論次”《尚書》順序,于眾多篇籍中選出《皋陶謨》,將它置于記載堯舜事跡的《帝典》(《堯典》等)之后,明顯可以看出孔子對皋陶論述的重視。反過來,《皋陶謨》對孔子的影響應當不可低估。
二
我們將孔子學說與皋陶主張進行對比,不難看出他們思想的內在聯系。在《皋陶謨》中,皋陶明確提出了“慎厥身”和“知人”、“安民”的主張,專家指出:“這篇作品的中心內容是‘在知人,在安民’六字。”[9]這是對的,該篇重點討論任人用人、知人善任問題。儒學是孔子創(chuàng)立的以修己治人為宗旨的學說,孔子以修己和安人之道為基本內容的學說的提出,標志著儒學的誕生。從根本上講,孔子的思想是關于社會政治的論述,他的其他思想也都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闡發(fā)的。
孔子考慮社會政治的時候,特別注重人的因素,孔子強調“為政在人”,這與《皋陶謨》所顯示的皋陶主張是一致的。
如果對儒學的博大體系進行剖析,不難發(fā)現,在早期儒家的視野中,“人”處在最為根本的位置上,或者說“人”是最受關注的對象。無論是天下、國家還是作為天下、國家基本單元的家庭或者家族,人都是基本的構成要素。解決了人的問題,也就解決了社會的根本問題。社會基層的人要按照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處世做人,社會的管理者更要按照德政的要求為政治國。孔子說:“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宜者義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盵10]看得出,孔子把人作為國家長治久安的最關鍵因素,國家治理得好,必須以用人得當為前提。儒家強調修身,強調道、義、仁、禮,但說到底,還是一個“人”的問題。社會政治能否穩(wěn)定,更取決于人?!吨杏埂酚浛鬃又栽唬骸拔奈渲?,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可見,孔子十分重視政治中人的因素,他的思想思想與皋陶完全一致。
在《皋陶謨》中,皋陶的“知人”、“安民”主張乃是從修德、修身開始的。皋陶說:“允迪厥德,謨明弼諧?!币馑际钦\實地遵行仁德,就能夠謀慮高遠,決策英明,使君臣協力同心。具備仁德,必須謹慎修身,而且要不懈地堅持下去,此即皋陶所謂“慎厥身,修思永”。要使九族親厚順從,使賢明勉勵輔佐,都應該從修身做起。
人們注重修身、修德之后,更重要的還有兩點:一是“知人”,即對德行的認識和辨別;二是“安民”,即安撫百姓,使民得安。知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大禹的話說:“知人則哲,能官人?!蹦軌蜃R別和理解臣下就是明哲,就能夠選取人才,從而任命和使用人才。安民則是重視民眾,取得民眾的支持。大禹認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安定了人民,受到人們的愛戴,民眾就會懷念。既知人,又安民,就使人明哲而又慈愛,就不用擔心天下不穩(wěn)、人心不服??磥恚爸恕迸c“安民”都十分重要,但二者相比較,前者似乎更為根本,沒有“知人”作為前提保障,哪里談得上“安民”?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知人”呢?皋陶進一步談論了考察人們德行的方法,這就是他所說的“九德”。皋陶詳細列出了檢驗人的行為的“九德”,即:
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這里所談的“九德”中,前后每兩字組成一“德”,實際包含著“允執(zhí)其中”的思想。如其中的“寬”指寬宏,但過于寬宏,不把握分寸,就會沒有威嚴;與之相同,“柔”也應有度,“柔”指和柔、柔順,如果一味地強調這一點,就會“植立”,難有建樹。如此等等。這些德行也為后世所遵行,它具體要求人們寬厚而不失威嚴,柔順而不失主見,隨和而不失莊重,具有治世能力而又謹慎認真,馴服而不失剛毅,正直而不失溫和,寬大簡潔而不忽略小節(jié),剛正果敢而實事求是,堅強而不失良善。
儒家重視“德”,而在儒家學派形成之前,不少早期的文獻中對于“德行”體系就進行過概括[11]。有的是歸為三德、四德、六德、九德,有的歸為三行、三達道、四道、五教、六行、七教、八政、九行、九守、十倫等等,名目不一,內容也有很大區(qū)別。就內容而言,這些德目有的表述了個人的品質,有的則是社會基本的人倫關系,有的是兩者結合在一起。大要別之,有的屬于政治,有的則屬于倫理。但綜合儒家學說,把這些德目放在整個儒家思想體系中考察,其實它們又沒有嚴格的界分。這些所謂的“德行”分別出現于《尚書》、《左傳》、《禮記》、《逸周書》、《周禮》等典籍,從中看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德行的傳統,儒家的道德體系正是對這一傳統的繼承。
當然,“德”的內涵是變化的,早期的“德”與后世“道德”的“德”有一定區(qū)別,但二者之間的聯系也是顯而易見的。[12]
如果把《皋陶謨》的“九德”進行這樣的比較分析,同樣會發(fā)現值得重視的學術信息。金景芳、呂紹綱先生討論過“九德”之后就產生了“三點想法”:第一,《皋陶謨》所謂“九德”,無非人之性格、心理以及行為能力方面的特點,尚不具有后世如仁義禮智信忠孝等道德范疇的意義;第二,《皋陶謨》的“九德”反映出了一種“過猶不及”的思想與后來孔子所表述的中庸之道一致;第三,《皋陶謨》的“九德”與《堯典》的“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似有淵源關系。而《洪范》的“三德”重視這里“九德”的概括。“ 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相當于《洪范》的“柔克”;“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相當于《洪范》的“正直”;“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相當于《洪范》的“剛克”?!秴涡獭芬嘤小叭隆敝f。這說明《尚書》各篇內容是貫通的。以上三點共同證明《皋陶謨》“九德”的早期性與真實性。[13]
《尚書》有所謂四德、九德、三德,《逸周書》中有所謂八政、九行、九德,《周禮》有所謂六德,將三者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尚書》中的“德”屬于個人品質,而《逸周書》和《周禮》中的“德”則既有屬于個人品質的,又有屬于社會的人倫關系的。而《周禮》的六德則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價值。我們認為,《逸周書》和《周禮》的德目,基本反映了西周的道德觀念的面貌。通過這樣的比較,可以看出德目出現的先后關系,也可以看出各種典籍與儒家的密切程度。儒家重視《尚書》,儒家在討論人的問題時常常論及其中的德目;儒家更重視《周禮》,孔子等早期儒家向往的正是“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禮樂文明,他們尤其對《周禮》中的禮樂教化思想格外看重,儒家大談仁、義、忠、信、禮、智、圣、和等等,都與《周禮》所顯示的道德思想一致。新出郭店楚墓竹簡中有《六德》一篇,該篇是十分重要的儒家文獻,學者們認為它是子思學派的作品,其中以圣、智、仁、義、忠、信為六德,正可資這方面的理解和認識。
皋陶談論的“九德”屬于個人品質方面,那時的人們已經注意到了“人”在社會政治中的重要性,人們便當然地視之為中國早期“人學”思想的濫觴。皋陶、大禹作為當時的統治者,他們當然十分關心如何“官人”,如何鑒別的使用人才,只有任人、用人得當,才能保證政治的良好運作??疾臁熬诺隆钡卯敚x出才能出眾的人擔任官職,用他們輔佐政事,各種事情都會辦好。
“官人”之事屬于最高統治者要做的工作,這里的話都是對最高統治者而言的。皋陶繼續(xù)說到,當政者應當表彰有德行的人,臣僚們互相效法,使各級當政的人都能用德行勉勵自己,從而順從君王,處理好各種政務。治理國家的人更不能貪圖安逸和私欲,要兢兢業(yè)業(yè)盡職,完成上天交給的紛繁復雜的各項事情。
三
在談論了“知人”問題之后,皋陶又談到五典、五禮、五服、五刑的問題,這些則屬于“安民”的范疇?!拔宓洹币话阒肝宸N常法,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就是后世所謂五常?!拔宥Y”何指,鄭玄說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王肅說是王、公、卿、大夫、士,孔安國說是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禮。從下面“同寅協恭和衷哉”的句子看,這里的五禮說的是尊卑等級是有道理的,上天規(guī)定了這種等級,君臣之間就應當相互敬重、協力同心、和善相處。“五服”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禮服。五服五章,以五等禮服表彰五者。“五刑”指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五刑其實是用來配合不德者,以懲罰有罪的人。
總體分析《皋陶謨》,可以看出,皋陶由修身出發(fā),談及知人、安民。語言雖然十分簡練,內容卻十分豐富。該篇以修身為根本,通篇談論治國的方略,后面對知人、安民等方面的論述,都無一不是在闡發(fā)治國的方略。我們研究《逸周書》,發(fā)現周初訓語如《度訓》、《命訓》、《常訓》等也是如此,里面談論人的需要,分析人的特征,都是闡述為政治民的原則和方法。[14]
皋陶所談修身的重要性,早期儒家也有清楚的認識??鬃?、孟子等人談論修身、知人和道德,都著眼于當時的社會政治,都首先是對統治者闡發(fā)的。[15]他們思想中有民本主義的傾向,決定于他們的思想以社會國家為本位,因此,他們首先必須注意到社會上層的道德問題。意欲安民,必先修己,對此,孟子的話很有代表性,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盵16]又說:“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17]安民、安國、安天下,都必須從自身做起。
從對“刑”、“德”關系的論說看,孔子思想與皋陶主張同樣若何符節(jié)。關于這一點,是有必要特別加以指出的,因為不少人注意到皋陶與中國刑罰的密切關系?!陡尢罩儭分械母尢照撌鎏岢鲆浴拔逍獭睉妥?,但認真研究,皋陶乃是把道德修養(yǎng)作為治國的根本,提出“九德”作為對人的要求,強調德治教化,“五刑”仍然是德治的輔助。
孔子也常常論述“刑”與“德”的關系,他特別強調“德治”,強調“德主刑輔”。除了不少文獻的零星記載,《孔叢子》、《孔子家語》都有集中的論述,這些文獻向來不被重視,其實它們都可以與新出竹書相互印證,都是極可珍貴的資料。如郭店楚簡的《成之聞之》中曰:“ 民可敬道(導)也 ,而不可弇(掩)也;可馯(馭)也,而不可 敺(驅)也。 ”與《大戴禮記·禮察》所說“導之以德教,或敺之以法令”完全一致。據介紹,上海博物館購藏的楚竹書中有《魯邦大旱》篇,其中所記,據說是孔子評論魯國大旱是其當政者“刑”與“德”的措置問題。[18]
一般研究者都注意到,孔子的思想與周公的主張有明顯的繼承關系。在孔子思想中,周人的傳統政治觀念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周公就是周人傳統觀念的奠基人。周初,周公明確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思想主張,這些主張都是以西周王朝的長治久安為出發(fā)點。不難看出,周公的這一思想主張同樣是對統治者闡發(fā)的。他主張以德為主,以刑作為補充,對后來的思想家、政治家影響很大,春秋時期,崇德、重德甚至形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孔子敬仰的古代圣王,他編訂《尚書》,有記錄大禹、皋陶對話的《皋陶謨》等篇,更有記載周公事跡的諸篇《周誥》,在德、刑關系等方面的思想主張,無論皋陶還是周公,都肯定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孔子,影響了孔子以后的儒家。
皋陶對孔子和早期儒家的影響,有直接的史料可以顯示。例如,《論語·泰伯》記孔子說:“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边@里的五人是指禹、稷、契、皋陶、伯益,而其中最為主要的恐怕就是大禹和皋陶,所以《孔子家語·王言》記孔子的話說:“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薄渡袝髠鳌氛f:“左曰輔,右曰弼?!备尢张c大禹同為帝舜的輔弼,難怪后人稱頌皋陶“功不在禹下”。所以《論語·顏淵》記孔子的弟子子夏說:“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薄睹献印る墓稀酚浢献诱f:“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div style="height:15px;">
《皋陶謨》不是堯舜時代的作品,而是出于后世的整編,這當然沒有什么問題。其整編的年代在什么時候,還遠遠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然而,站在現在學術發(fā)展的高度,透過人們的爭論與懷疑,同樣可以加深對該篇內容的理解。
以前,人們對《皋陶謨》并沒有太多的懷疑,只是指出該篇“文字稍簡潔平易,或系后世重編”,這當然是容易理解的。因為《皋陶謨》既然不是大禹時代史官的直接記錄,而是以后的學者根據那時傳留下來的資料寫成,那么它語言的平易就可想而知了。我們將《尚書》與《史記》的相關部分對讀,就不難發(fā)現《史記》“以詁訓代經文”的撰述方法。《皋陶謨》敘述的史實雖然時代在前,但經文未必最為古奧難懂。
關于《皋陶謨》的寫成時間,王國維先生在《古史新證》中認為“至少亦必為周初人所作”,這是近代以來關于《皋陶謨》成篇時間的較早估計。以后,疑古思潮盛行,人們對此篇成篇時間估計就越來越晚,有的認為在周室東遷以后,有的認為在戰(zhàn)國初年,有的認為在戰(zhàn)國之末,有的更認為在秦漢時期。
時至今日,《皋陶謨》具體的成篇時間仍然難以確定,但它不晚于孔子還是可以肯定的??鬃訒r候,《尚書》早在社會上流行,《尚書》之名已經存在[19],古籍中也間有引述《皋陶謨》語句者。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出的郭店楚墓竹簡中有《緇衣》一篇,該篇共征引《尚書》六篇九條,很值得我們對《尚書》的成書與流傳問題進行新的思考。郭店楚簡出土于戰(zhàn)國中期的墓葬,其中的《緇衣》篇成篇當然早于這個時間,而《緇衣》引述的《尚書》文句時代更早。尤其令人驚訝的是,《緇衣》還征引了《咸有一德》、《君牙》、《君陳》三篇四條古文《尚書》,從中可以看出,“清人關于晚出古文《尚書》乃東晉人偽造的結論并非無懈可擊,仍可以再作討論”[20]。
不少學者認為《皋陶謨》成篇時代很晚,主要是看到其中所顯示的思想主張與儒家有相同或者相通之處,例如,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認為它“為后世儒家偽托”,“完全是儒家的創(chuàng)作,在研究儒家的哲理上是必要的資料,但要作為古代的信史,那是斷斷乎不可!”因為在郭沫若看來,《皋陶謨》中所顯示的人格發(fā)展的階段、天人一致觀的表現以及折衷主義的倫理都應當在儒家出現之后。[21]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中,郭沫若更具體指出《皋陶謨》出自孔子的孫子子思之手。
受郭沫若的影響,蔣善國也不相信《皋陶謨》記述的真實性,他在《尚書綜述》中認為該篇與相關的篇章是受了周、秦制度的影響,“并染了儒家思想的色彩”,《皋陶謨》中所提到的“九德”是“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其“整編時代當在《論語》以后”,他還推測《皋陶謨》的材料乃與堯、舜傳說同時出現,“漢代以來所傳的《皋陶謨》,是秦并天下,禁《詩》《書》時儒家和博士所整理的”。[22]
現在看來,這些說法的不當是顯而易見的。與疑古學派在古籍成書問題認識上的不少錯誤一樣,他們對《皋陶謨》主張與儒家思想關系的認識,陷入了邏輯上的顛倒。但他們看到了儒家思想與《皋陶謨》的一致性,這一點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1]疑古學風盛行時期,《堯典》、《皋陶謨》的真實性受到懷疑。例如,有學者認為:“就史料的原始性質說,今本《堯典》和《皋陶謨》是最欠真實的,雖里面有些原始的史料,可是大半卻受了周、秦制度的影響,并染了儒家思想的色彩,至于文詞,更是戰(zhàn)國時代的文詞占大部分?!庇终f:“《堯典》是秦統一天下到禁《詩》、《書》時所整編的,《皋陶謨》的整編也一定在……這個時期?!保ㄊY善國:《尚書綜述》第170、17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這樣的看法十分具有代表性。其實,《尚書》中的《堯典》和《皋陶謨》所記堯、舜、禹、皋陶的史跡基本可信,已有學者分析指出了疑古派觀點的錯誤。(請參看金景芳、呂紹綱著:《〈尚書·虞夏書〉新解》,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
[3]安徽六安市成立有皋陶研究會,1997年5月,安徽六安又舉辦了“全國皋陶文化研討會”,有學者就將皋陶與儒學淵源問題聯系起來進行考察??蓞⒖春纬?、孟世凱主編:《皋陶與六安》(第二集),黃山書社,1997年。
[7]上海博物館竹書《詩論》發(fā)現后,有人據而否定孔子刪詩之說,其實《詩論》并不能說明孔子沒有刪詩??蓞⒖紬畛鳎骸渡虾2┪镳^竹書〈詩論〉與孔子刪詩問題》,《孔子研究》2001年第2期;劉生良:《上博論詩竹簡的發(fā)現并不能否定“孔子刪詩說”》,載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二輯),學苑出版社,2002年。
[14]楊朝明:《周訓:儒家人性學說的重要來源 —從〈逸周書·度訓〉等篇到郭店楚簡〈性自命出〉》,《關于21世紀的儒家文化國際會議報告論文集》,日本磐城 · 東日本國際大學儒學研究所, 2000年6月22-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