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9 14:27:43)
轉(zhuǎn)載▼
唐詩與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兩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匯著現(xiàn)實和浪漫,一座輝映著婉約與豪放。登高而望遠,臨山而探幽,無限風(fēng)景,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嘆為觀止,讓人如癡如醉……
唐詩之美,是一種理性的美,沉淀著深邃,積蓄著厚重,凝結(jié)著遼遠,負載著磅礴,是大漠里的孤煙,是長河里的落日,是客船上難眠的漁火,是山寺里傳來的鐘聲,是海角與天涯的對接,是天長與地久的匯聚,盡管也會有碧落與黃泉的交融。
宋詞之美,是一種感性的美,飛揚著輕靈,蹁躚著纏綿,氤氳著溫柔,籠蓋著細膩,是梧桐上的細雨,是小樓上的東風(fēng),是明月光下閃過的鵲影,是稻花香里流淌的蛙鳴,是云濤與曉霧的相連,是落紅與芳草的囈語,盡管也會有亂石與驚濤的交流。
于思想主題而言,唐詩之美,多在于言志;宋詞之美,多在于抒情。言志多追求氣度,則豁達;抒情多講究韻味,需細膩?;磉_者則多描寫讓人豁達之人、事、物、景或取豁達之面,細膩者亦同?;磉_者多談理,細膩者易傷情。比如,同是寫月,唐詩中多是明月滿月,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灑脫;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雅;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廣闊;有“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的遼遠;更有“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深刻。即使有缺月殘月,也是“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般的從容;也是“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樣的熱忱。宋詞中多是殘月淡月,有“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靜謐;有“好在半朧淡月,到如今,無處不消魂”的惆悵;有“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的蒼涼;有“楚簫咽,誰倚西樓淡月”的寂寞;更有“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的傷悲。即使有明月滿月,也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感慨,也是“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愁思。
再如,同是寫水,唐詩中的水,多是江河湖海之水,是大水,是急水,是深水,是呈現(xiàn)一種氣魄和胸懷的水,更多的是“月涌大江流”的遼闊,是“浪淘風(fēng)簸自天涯”的劇烈,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急促,是“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邃,是“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雄渾,盡管也有“泉眼無聲惜細流”的纖細,也有“桃花盡日隨流水”的柔緩。但是,纖細和柔緩背后依然是滿心喜悅,滿腔熱忱。而宋詞中的水,多是帶著一種細膩的情思和愁緒的水,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那種漂著落紅的水,是“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中落滿柳絮的水。多是池水,是春水,是秋水,是“池塘風(fēng)綠風(fēng)微暖”的散淡,是“縠皺波紋迎客棹”的閑適,是“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的黯然,是“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的婉轉(zhuǎn),是“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的惆悵,盡管也有“千里澄江似練”的廣闊,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豪放。但是,廣闊和豪放背后依舊是滿心荒涼,滿腹感慨。
從表達風(fēng)格上看,唐詩之美,多在于直抒胸臆,兼有婉轉(zhuǎn)、隱晦和朦朧之作。宋詞之美,多在于婉約曲折,兼有直抒胸臆豪放之作。同樣是寫飲酒,無論哪種詩體,均多直白和率真之語,多以酒表現(xiàn)朋友之情、人生之感,讀之往往讓人為之動容。像唐代的詩人白居易在五言絕句《問劉十九》中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孟浩然在五言律詩《過故人莊》中說,“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王維在七言絕句《渭城曲》中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杜甫在七言律詩《客至》中說,“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韓愈在古體詩《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中說,“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李白在樂府體詩《將進酒》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而同樣寫飲酒,不管哪個詞牌,宋詞中往往摻雜了作者所思、所感、所愁,較之唐詩,更顯隱晦。但是,正是這種隱晦婉轉(zhuǎn),更增強了宋詞獨有的美感。像宋代的范仲淹在《御街行》中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晏殊在《浣溪沙》中說,“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柳永在《蝶戀花》中說,“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秦觀在《望海潮》中說,“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周邦彥在《蘭陵王》中說,“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李清照在《聲聲慢》中說,“三盞兩杯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即便是以豪放詞著稱的蘇軾也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感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從格律形式上看,唐詩之美,多在于詩句格律的整齊劃一。句式尤以五言、七言句為主,兼有四言、六言;格律尤以律詩、絕句為主,兼有古風(fēng)、樂府,后二者格式略為自由。總而言之,唐詩,體現(xiàn)的是一種整齊劃一的排列美。宋詞之美,多在于詞句組合的錯落有致。每個詞牌,格律平仄要求不同。句式多長短不一,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組合在一起,當然也有《生查子》《浣溪沙》《木蘭花》等少數(shù)詞牌的句式字數(shù)比較整齊。但不管如何,宋詞,體現(xiàn)的是一種錯落有致的組合美。比如,同樣表現(xiàn)送別這個主題,唐代的詩人駱賓王用五言絕句說,“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用五言律詩說,“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李白用七言絕句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杜甫用七言律詩說,“更為后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而宋代的詞人柳永用《雨霖鈴》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歐陽修用《浪淘沙》說,“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蘇軾用《臨江仙》說,“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辛棄疾用《木蘭花慢》說,“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
以人為喻,唐詩如慷慨豁達之壯士,宋詞如弱柳扶風(fēng)之虞美人。此壯士“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會須一飲三百杯”;住則得“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行則“萬里送行舟”,“直掛云帆濟滄?!币只颉膀?qū)車登古原”,“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虞美人則著“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飲不過“三盞兩杯淡酒”,住在“寂寞梧桐深院”,出行須“香車寶馬”抑或“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以物為喻,唐詩如葉茂之大樹,宋詞似妖冶之繁花。樹分四時:昨日“春來發(fā)幾枝”,今日“萬條垂下綠絲絳”;春日過了便是 “綠樹陰濃夏日長”,秋來“金井梧桐秋葉黃”,冬日雪來便會“鳳林千樹梨花老”,“萬樹松蘿萬朵云”。花開四季,春日爛漫,“紅杏枝頭春意鬧”;夏日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秋日賞桂花的“暗淡輕黃體性柔”,同樣“莫負東籬菊蕊黃”;冬日“寒梅點綴瓊枝膩”,“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以日月為喻,唐詩如旭日東升,盡管也會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但是“甲光向日金鱗開”,其道大光,燦爛輝煌;宋詞如“良宵淡月”,“誰見幽人獨住來,縹緲孤鴻影”,清涼靜幽,意味深長。
以山水為喻,唐詩就是云蒸霞蔚的高山峻嶺,讀唐詩則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于大氣中體味意境高遠;宋詞就是幽幽浮萍下的潺潺流水,讀宋詞則如“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于精細處體會意緒飄渺。
以四季為喻,唐詩如秋末冬初,“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豐碩背后有蒼涼,蒼涼更顯成熟美;宋詞如春末夏初,“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優(yōu)美背后是憂傷,憂傷更知真情美。
唐詩和宋詞的美為何會是截然相對的美?究其深層次原因,無非就是當時的社會氣質(zhì)決定了文學(xué)的品味。大唐的傲骨鑄就了唐詩的氣度,宋朝的柔風(fēng)吹就了宋詞的韻味。理性與感性,言志與抒情,意境與意緒……兩種美,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相互依存,構(gòu)成了中國古典有韻文學(xué)中最為純美的二重奏,讓人心曠神怡,令人如癡如醉。生而有幸,能讀唐詩,也知宋詞,略通一二,便妄言之,但是,讀之思之,美在心間,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事!既然快之,何不大讀特讀,放不辜負這兩朵奇葩。就這樣,做個愛詩喜詞的沉靜的讀書人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