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粵廚寶典》叢書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創(chuàng)作品,旨在飲食文化及烹飪技術(shù)研究
前言:
前輩廚師有“擅烹者不作膾”的訓(xùn)誨,說是擅長烹飪的廚師是沒有必要去制作生吃的食物,并以此視烹飪是美食的根本。
不過,所謂青菜蘿卜各有所好,魚生作為古時的遺風(fēng),仍受廣東人一直的追循尋,甚至還有潮州魚生和順德魚生之分。
魚生古時稱作“膾”或“鲙”
正文:
吃魚生古而有之,過去稱作“膾”或“鲙”。甚至還有“膾不厭細(xì)”“膾炙人口”等成語附和,便可見一斑。
直至明清兩代,生食之風(fēng)(指動物性原料,植物性原料不在其列)在中原地區(qū)早已不再流行,唯獨嶺南地區(qū)仍存,故而引來眾多本地的及外地的文人爭相記錄。
清代張渠在《粵東聞見錄·魚生》就有這樣的記載:
“粵人多有魚生之會。取魚之初出水者,去其皮鬣,洗其血腥,細(xì)劊為片。紅肌白理,輕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熱酒,和以椒鹽。入口冰融,號為甘旨。而冬至尤尚之,故有'夏至狗肉,冬至魚生’之諺。蓋魚本陽類,冬至一陽生,生食之亦寓助陽之義。按魚生即古之所謂膾,《禮經(jīng)》載膾之類至多。晉時,張翰亦云:'金齏玉膾,東南之佳味。’今江、浙人多不講作膾之法,不知何以獨行于閩、粵也?;浳魃朴跒轸~?(《集韻》曰:同鲞,藏魚),粵東善魚膾。至于山中少之處,俗亦尚?。”
對于廣東人吃魚生,清代屈大均(1630年-1696年)在《廣東新語·?膾》做了更全面說明:
“粵西善為魚?,粵東善為魚膾。有宴會,必以切魚生為敬,食必以天曉時空心為度。每飛霜鍔,泡蜜醪,下姜蔞,無不人人色喜,且餐且笑。其膾也皆以男子,?則以婦人。凡女始嫁,其家必以數(shù)十黃罌與之。能善為?,使甘酸而香可飫口,是為好婦。粵東羅定,所居在山谷中少魚,俗亦尚?。廉州則以珠桂肉為?,連州以筍蟲膾之,色白如雪,甚甘脆。”
鮮活的海蝦或河蝦都可以作“膾”
如果按兩書的說法,魚生是應(yīng)該冠名潮州(處粵東地區(qū))而非順德(處珠三角西部,但不是廣義上的粵西地區(qū))。
迨至清代道光年間,陳徽言在《南越游記·魚生》更將廣東人吃魚生的場景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
“嶺南人喜取草魚(編者按:鯇魚)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蘿卜、木耳、芹菜、油煎面(麪)餌、粉絲、腐干,匯而雜食之,名曰'魚生’,以沸湯炙酒下之,所以祛其寒氣也。復(fù)有魚生粥(編者按:后疍家以此創(chuàng)“艇仔粥”),其中所有皆魚生諸品,因魚生之名而名之,特魚膾在粥內(nèi),固皆煨熟與食。魚生得上古茹毛飲血,遺若不同耳。”
不過,廣東人吃魚生也并非作為全年皆膳,是要看時節(jié)的,什么時候去吃最好的呢?
清代有一首《竹枝詞》給出了標(biāo)準(zhǔn)的答案:
“響螺脆不及蠔鮮,最好嘉魚二月天,冬至魚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幾登筵?!?即是在每年的冬至?xí)r分予以膳食是最好。
對于魚生的話題,屈大均并沒就此一筆帶過,甚至還在其他文章詠有:“出水鮮鱗作鲙宜,蠻美蜜酒沃紅肌。相過一味魚生足,不必重為雞黍期”及有“鲙成雙蝶食如流,冬至魚生絕勝秋。明歲方塘思佃取,養(yǎng)魚思向范公求”的詩句。顯然屈大均是這種食品的堅實擁躉,現(xiàn)代人所說的“粉絲”甚至“鐵粉”。
對于魚生具體以什么的魚去制作,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魚生》又做了詳細(xì)闡述:
“粵俗嗜魚生,以鱸,以□(魚字旁加吏),以鰽白,以黃魚,以青鱭,以雪魿 (鯪魚),以鯇為上。
鯇又以白鯇為上。以初出水潑刺者,去其皮劍,洗其血鮏(腥),細(xì)劊之為片,紅肌白理,輕可自吹,薄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而鰣與嘉魚尤美。
予嘗蕩舟海目山下,取鰣為膾。
有詩云:'雨過蒼蒼海目開,早潮未落晚潮催。鰣魚不少櫻桃頰,與客朝朝作膾來?!?/span>
又云:'羚羊峽口嘉魚美,不若鰣魚海目鮮。黃頰切來紛似雪,綠尊傾去更如泉?!?/span>
又云:'刮鑊鳴時春雪消,鰣魚爭上九江潮。自攜膾具過漁父,雙槳如飛不用招?!?/span>
鰣以櫻桃頰為上,黃頰、鐵頰次之,爛鱗粉頰為下。其肪在鱗,鱗不可使?fàn)€,爛則脂流味損。蓋鰣亦自惜其鱗,每一絲罥鱗,即不復(fù)動。故取之必以絲網(wǎng),使柔弱而不傷鱗。
嘉魚(丙穴魚)亦多脂,嘗食乳泉石沐,冬則出穴飲雪水,而所處大小湘峽、端溪、錦水、楊柳沙,潮咸不到,故肥美不腥,膾之益美于熟食也。
雪魿(鯪魚)以冬而肥,其性屬水,喜游泳于波上,得渀流則跳躍尋丈,生食之益人氣力。
鱸、鳊、鯧、塘虱(編者:這個有爭議)亦可膾。
然食魚生后,須食魚熟以適其和。
身壯者宜食,諺曰:'魚生犬糜,扶旺不扶衰。’
又冬至日宜食,諺曰:'冬至魚生,夏至犬肉?!?/span>
予詩:'魚膾宜生酒,餐來最益人。臨溪親舉網(wǎng),及此一陽春?!?/span>
所以者,凡有鱗之魚,喜游水上,陽類也。冬至一陽生,生食之所以助陽也。無鱗之魚,喜伏泥中,陰類也,不可以為膾,必熟食之,所以滋陰也。
或云:凡魚行隨陽,春夏浮而溯流,秋冬沒而順流。其浮時可膾,其沒時必須烹食,乃不損人云。
粵人多有魚生之會,以天曉空心食之佳?;蛞憎X之烏耳者、藤者、黃者為生,亦有以蠔為生者。嶺內(nèi)人不知此味,不足與之言也。”
從中可見,歷史上作魚生的魚,其實是分咸水魚與淡水魚。
這樣就解釋得清楚什么是“潮州魚生”,什么是“順德魚生”的了,前者以咸水魚而作,后者以淡水魚而做。
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以揚(yáng)州風(fēng)味為主并兼顧廣東風(fēng)味的《秘傳食譜·秘制類·第十七節(jié)·魚生》再有魚生的具體做法:
“預(yù)備:
[材料] 二三斤重的草魚兩三條,蘿卜五斤,新鮮干白菊花瓣半斤(或干黃菊花瓣),油炸出來的南粉絲一碟, 油炸出來的餛飩(編者:云吞)皮一碟(或油傘碎、炸粉皮碎), 煉得正熟的油一碗,白醋一杯,好蔴油(編者:芝麻油)一杯,炒熟的芝蔴(編者:芝麻)一碟,海蜥(編者:海蜇)絲一碟,生姜絲一碟,搥碎的淡脆花生肉一碟,蒝荽(編者:芫荽)一碟,橘子絲一碟, 蒟葉絲一碟,檸檬葉絲一碟,胡椒末一碟,白沙糖一碟, 熟鹽一碟。
[特別器具]大小碟子數(shù)十個,極大磁(編者:瓷)盤一個,白布包巾一塊,大的竹篩箕(或平底窩藍(lán))一個,白紙數(shù)張,山水一桶。
手術(shù):
[第一步]
(一)將蘿卜去盡皮,切極細(xì)絲,用山水泡 半刻鐘久;取起另換清水再浸半刻,又取起換水,再泡半 刻方取出放入白布包內(nèi)扭去水分,直到極干,攤放盤內(nèi)。
(二)將草魚先放去血,然后破開除凈內(nèi)外腸、鱗各 種雜物;在脊骨上除去刺骨,切成極薄細(xì)片,中間隔放一 層白紙,灘(編者:攤)鋪在大竹篩(或平底窩藍(lán))上面。鋪時須要逐片平攤,放置陰處晾干。水氣一干,魚肉就分外爽胞了。但魚肉自始至終不可見水,時時刻刻用布將上面的血揩抹干凈最要緊的。
(三)將新鮮的白菊花(或黃菊花)取摘下來,漂洗干凈,晾干水氣;除去蒂子,只留瓣子應(yīng)用。
(四)南粉絲、餛飩(編者:云吞)皮都要用油在鍋里炸酥,等冷了,用手抓碎以備應(yīng)用(或再加上些油傘碎、炸粉皮 碎更好)。
(五)玉桂粉、胡椒末、白沙糖、熟鹽、熟芝蔴(編者:芝麻)、 海蜥(編者:海蜇)絲、生姜絲、搥碎淡脆花生米肉、蒝荽(編者:芫荽)、蒟葉絲、橘子絲、檸檬(編者:根據(jù)原文材料所說,漏寫了“葉”)絲,同蔴油(編者:芝麻油)、熟油、白醋都用碟子或碗分別裝好,擺列在桌上聽用。但除油以外前幾種不能全備時,少三四種也 不妨事。
[第二步]
桌上預(yù)先放置極大磁(編者:瓷)盤一個,先夾魚 片放入盤內(nèi),大約每次可用半斤左右(但是要看盤子大?。?,急傾熟油下去攪拌均勻,再將玉桂末(編者:前文為“粉”)、胡椒粉(編者:前文為“末”)、白沙糖、熟芝蔴(編者:熟芝麻)、碎花生肉、 熟鹽拌下去,再將預(yù)先抓碎的油炸各物也加進(jìn)去,同蘿卜絲(須要多加些)、菊花瓣(大約比蘿卜絲少三分之一)、白醋、蔴油(編者:芝麻油)、蒝荽(編者:芫荽)、姜絲各物一并加入,拌成極勻,便可吃了。
這物的風(fēng)味另有一種佳處,卻是廣東人的秘傳。
注意:
[材料] 取過魚片后的魚骨、魚頭不可棄卻,等吃完魚生之后,拿他煮成滾湯幾碗,乘熱大可吃下,可免瀉肚的毛病,或者照這樣做幾碗魚生粥吃下去。
戒忌:吃了魚生的人,切忌再吃(喝)紹興酒,最好吃(喝) 些汾酒。”
從中可見,蘊(yùn)含古時遺風(fēng)的廣東魚生自成一系再反哺江浙地區(qū)。
膳食魚生的精妙,還在于其所用的酸甜脆爽的配料,
1990年代,暌違已久的魚生在廣東順德重新被發(fā)掘出來,因而冠上了“順德魚生”之名。
之所以稱“順德魚生”,是順德人的做法和食法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順德風(fēng)味的特色,成為與東洋日本所出的“刺身(同樣是中華遺風(fēng)的產(chǎn)物)”分庭抗禮的生吃食法。
順德人對吃魚生有一種特別的偏好,故無論食物鏈或工藝鏈都有一套較為嚴(yán)謹(jǐn)?shù)闹贫取?/p>
最特別的,首先要數(shù)不吃“失魂魚”。
所謂的“失魂魚”即剛在魚塘撈起或剛在市集購回的魚,由于經(jīng)過捕撈、運(yùn)輸?shù)仍?,魚長時間處在驚慌和緊張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瘀血”“滯血”的現(xiàn)象,令魚的鮮味盡失并帶混濁之味。
所以,順德人會先將魚放在水池中靜養(yǎng)數(shù)天后方才吃。
這樣的好處是,讓魚可以休養(yǎng)生息,舒展血脈。
在靜養(yǎng)的過程中,既可讓魚的糞便排清以清去魚肉中的泥味,又可讓魚來一個“減肥瘦身療程”,以減低腥味和保證魚肉鮮甜。
這也是近年形成所謂“瘦身魚”做法的源頭。
第二是在劏魚的過程中,順德人非常講究將魚血放盡。
因為他們深信魚血是魚肉腥味之源,只要血污清去,不僅腥味徒減,亦讓魚肉得到明快潔凈的色彩。
第三是起魚片時一定要將“紅魚肉”剔清。
紅魚肉俗稱“魚瘦肉”,亦是腥味之源。
這種魚肉既沒有鮮甜味道以及爽脆的質(zhì)感,又味腥肉綿,必須剔去。
第四是瀝去或晾干魚肉表面水分。如果魚肉表面含水量大,是不黐碟的,具鮮味的可水溶蛋白容易流失,魚肉鮮味大降。
第五就是切魚片時,必將魚肉切至盡薄,做到入口即化,清心爽利。
順德人吃魚生,以鯇魚為美,塘鯇、庫鯇、溪鯇依次為珍,余下的是鯪魚、鯽魚、鱸魚、海鱸、嘉魚(丙穴魚)、鱖魚、河蝦(通常會稱“蝦生”)等少骨或骨絲幼(細(xì))的水產(chǎn)。
第六就是配料,以味道清香酸甜、質(zhì)感脆爽的配料為主。并將之切成幼(細(xì))絲,以求入口即化、清潔口腔。
對于吃魚生,外地人并沒有深明其奧,認(rèn)為只是取其鮮甜而已,認(rèn)為什么水產(chǎn)都可以生吃。
事實上,廣東廚師是嚴(yán)格遵守但凡陰性水產(chǎn)均不宜制作魚生的訓(xùn)誡。
何為“陰性水產(chǎn)”呢?
簡單來說,整年蝸居不見陽光的、身上帶有漦(《集韻》曰:棧山切,魚龍身濡滑者。今多寫作“潺”)液的水產(chǎn)生物,都可歸入“陰性水產(chǎn)”類。
例如1990年代四川學(xué)廣東也重操魚生的做法,竟弄起生吃福壽螺的風(fēng)氣。
福壽螺就是“陰性水產(chǎn)”類。
果然,就有一次造成數(shù)十人因為身體不適而相繼入院的食物中毒事件。
這就是“陰性水產(chǎn)”不能作魚生的范例。
這也是《廣東新語》所語的“凡魚行隨陽,春夏浮而溯流,秋冬沒而順流。其浮時可膾,其沒時必須烹食,乃不損人云”的道理。
當(dāng)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茹毛飲血、生吞活剝的年代了,不要因過分獵奇而有損健康,怕的是魚有寄生蟲等異樣給人帶來無謂的不適。
全文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