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圣人為何“不欲見賢”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圣人為德施,不恃其報也。'功成而不處’,功成事就,不處其位。'其不欲見賢’,不欲使人知己之賢,匿功不居榮,畏天損有余也?!闭f圣人“畏天損有余”不恰當。圣人“有余”也不多,何畏之有?
王弼注:“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薄笆酒滟t”與“均天下”講不通??船F(xiàn)代名人學者的解釋:
余秋雨翻譯:“所以,圣人不自恃、不居功、不顯擺。”(余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22頁。)他引用的原文中沒有這一句,但仍然作了翻譯。
南懷瑾說:“所以老子始終告訴我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個人做事也好,為天下國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自己了不起;'功成’是大家的;'名遂’,出了名已經(jīng)不好意思;'身退’,趕快自己退下來,這是'天之道’,是天道自然之理?!保蠎谚骸独献铀f》續(xù)集 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357頁。)
陳鼓應今譯:“因此有道的人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他不想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才智?!保惞膽骸独献咏褡⒔褡g》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37頁。)老子說的“圣人”就是圣人,不必翻譯成“有道的人”。圣人可以是“有道的人”,但“有道的人”不一定是圣人。圣人能培養(yǎng)人才,造福人民,但不能耕作、培育、養(yǎng)護萬物。“賢”翻譯成“聰明才智”也不準確。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所以,圣人雖有作為、有功勞,而從不依賴,不會坐在功勞簿上享福;成功了也不居功自傲,是大家努力的結(jié)果;他從不想表現(xiàn)自己的賢能。
第二章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與本章“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圣人為人謙遜的態(tài)度,而且圣人“不欲見賢”。見,讀xiàn,古同“現(xiàn)”,表現(xiàn)的意思?!耙娰t”即“現(xiàn)賢”,表現(xiàn)、炫耀自己的賢能。
原文中有“天道”,“人道”,“道者”和“圣人”。這四者是什么關系呢?好像“人之道”不是道,那么,我們常說的“人道主義”又是什么意思?西方傳入的“人道主義”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主張人格平等,互相尊重,這與“天道”是相符的。其實,中國在春秋時代,人道主義就已經(jīng)存在,但不應該是老子說的“損不足以奉有余”。所以,老子說的“人之道”不是“人道主義”,而是我們現(xiàn)在習慣說的“不地道”。圣人是道者,道者不一定是圣人,但圣人和道者都遵循天道。
私有制是導致人類貧富差距,是罪惡的根源。在中國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促進了改朝換代,而農(nóng)民起義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替天行道”、“等貴賤,均貧富”等都是對社會不平等的反抗。當前中國消除絕對貧困是一項偉大的舉措,也是中國長治久安,國民經(jīng)濟穩(wěn)步發(fā)展的基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