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獎獲獎作品全放送(含獲獎作者照片及創(chuàng)作感言)(三)
| 蘭亭獎獲獎作品全放送(含獲獎作者照片及創(chuàng)作感言)
|
| 沈穎麗 沈穎麗,1960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供職于西泠印社社委會,國家一級美術師。 從事書法篆刻三十余年,篆刻師從高式熊、茅大雄諸前輩。作品曾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chuàng)作獎。先后入展由中國書協(xié)主辦的全國性大展三十多次,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出版有《西湖篆刻文化》、《沈穎麗印選》等,并有書法篆刻理論文章多篇發(fā)表。
■??創(chuàng)作感言 從第一次執(zhí)刀刻印章至今,屈指算來已有三十五年了??煞譃閮蓚€階段,前一階段主要刻西泠印派,大部分是刻國內外游客的姓名印章,約有廿年時間,頗感自得的是刀工純熟了,堪稱熟練工。由于西泠印派往往固定在排疊均勻,筆筆挺進的模式里,雖然也好,但終究不能給我太多的滿足。于是走了后一個階段,刻古璽印至今。說起來亦是緣分,有機會聽人談起藝術辯證法的話題,亦緣本職工作有了變化,專門從事印社里的篆刻教育培訓工作,于是就自說自話地將大疏大密、縱橫穿插的辦法用到了印章的擬稿上。因為是探索,所以常常陷于時而高興時而郁悶之中。某次偶然翻閱前人所編的《古璽匯編》等書籍,令我眼界大開,于是幾乎廢寢忘食地鉆研起來,一直到2002年9月拿到了首屆中國 書法蘭亭獎創(chuàng)作獎。 還是古人的一句話說得好:業(yè)精于勤,行成于思。淺見如此,請不吝指教。
|
|
|
|
| |
| |
| 金?銘(蔣金明) 蔣金明,號懷文,1965年11月生,江蘇沐陽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大連市書法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哲娒佬g書法研究院藝術委員,沈陽軍區(qū)空軍訓練基地司令員、特級飛行員。 作品曾獲中國首屆書法蘭亭獎創(chuàng)作獎、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提名獎。作品曾入選全國第六、七、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首屆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二屆扇面書法展、全國“羲之杯”書法展、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法展、西泠印社·中國書法大展、全軍中國書協(xié)會員優(yōu)秀作品展。 創(chuàng)作感言 不佞細承鯉庭,緣結翰墨,弱冠攜筆從軍,戎馬倥傯,彈指間已近不惑矣。雖經(jīng)年軍務纏身,然終傾丹青之誘,夙有“文武雙棲”一廂之愿,縱不能遂,心向往之。 因管“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之幼工,惟藉讀書“三上”,臨池“二余”以補焉,乞救藝術素養(yǎng)之貧瘠也。近年有幸瓣香遼海倫、聶二公,蒙杰賢、成文師親炙,茅塞徐開,書道漸悟,或碑或帖,或臨或創(chuàng),孜孜矻矻,無間寒暑。廿年來,晴空振翮,雨夜學書,發(fā)追今思古之幽情,釋翱翔云海之余騷。吾抒吾情,吾寫吾心,工拙無計,聊遣一時之雅興耳。一則為修養(yǎng)身性之需,再則有排悶圓夢之想。偶有可意之作,常欣欣然有忘形之態(tài)。 右軍將軍題《筆陣圖》后曾云:“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飏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于斯,吾亦頗有神會。硯邊坐忘時,云舫豈不藍天乎?謀篇布勢,無異空中擺陣;飛翔動情處,戰(zhàn)鷹亦乃寸翰矣,斤斗翻飛,恰似旭素草書。何以若此?統(tǒng)而觀之,蓋兵法、書法其理一也。 文武之道,博大精深。非功性兼優(yōu)者難成正果。長空揮毫,架機賦詩,天外倚劍,云中射雕,此等境界,壯且妙哉!豈平凡如我者所敢夢見耶?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
|
|
| |
| |
| 胡慶恩 胡慶恩,1972年生,河北省滄州市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首都師范大學書法學藝術碩士。 作品曾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chuàng)作獎、全國第四屆正書展一等獎、全國首屆大字展一等獎、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提名獎等獎項。 ■??創(chuàng)作感言 書法是一扇門,循門而入,便是中國文化的堂奧。屋里有一盞燈,開關便是我的這顆心靈。一切的臨摹揮運,都是對心靈的一次次叩問。我期望將心燈燃亮,與中國文化的光芒一同綻放。 我希望自己能夠由技術而藝術,由藝術而文化,由文化而人生,由人生而生命…… 我還希望通過這段生命的歷程去感悟人生,再由人生而文化,由文化而藝術,由藝術而技法…… 用生命之光將筆端的鋒芒照亮。 我期待總會有這樣的時刻:無進退,無古今,無技道,無內外,無人我…… 這一刻或者就在揮運的當下,我也能會心一笑,得見麗天普照。
|
|
|
|
| |
| |
| 羅?榮 羅榮,江蘇南通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法家,南通市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南通市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 作品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chuàng)作獎,全國第六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二等獎。入選全國第六、七、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七、八屆書法篆刻展,西泠印社第三、四屆全國篆刻作品展等。 論文入選西泠印社“百年名社·千秋印學”國際印學研討會、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
■??創(chuàng)作感言 篆刻的“工藝底線”是一定制作程序中的“技”,是與上手的刀、石等實體材料打交道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篆刻家和書法家同樣用“心法”,但篆刻家比書法家多一層“激活”材料及其性能美感的精神活動?!靶奈锖弦弧薄ⅰ拔馁|合一”、“技藝合一”的“有機”和“渾沌”,是凝聚在篆刻藝術中的特殊語言。因而,篆刻藝術的欣賞或審美,“技”或技巧是其“題中必有之義”。技即藝、即技即道、即物即文、即形即神、即形上即形下,是篆刻藝術的“精義”。篆刻藝術是“以技載藝”、以“技藝”感人、以“技道”感人的“特種藝術”。 朱白二色相彰成文的篆刻藝術,注定了篆刻藝術的“大眾性”。篆刻藝術晚于書法藝術脫胎于實用,其“實用性”有過于“純粹的書法藝術”。因而,“雅俗共賞”成為篆刻藝術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如果說篆刻藝術的有“色”(紅色)和有“技”(工藝制作)迎合了“大眾接受”的“俗”或“通俗”,那么篆刻之“藝”、之“美”,之“道”,便是以“色”和“技”為方式,而得以廣泛傳播和接受,從而達到“雅”的審美層面。 如果說,書法偏重于“情”,篆刻則相對偏重于“理”。篆刻中的“法度”即是其“理趣”,它是能“感人”的(不唯“情”能感人)。孟子說:“義理悅心,如芻豢入口”。篆刻中的“情”是“理情”,而非“純情”。篆刻需要“出新”,需要有“新的語言”。而“新的語言”必定要有與“傳統(tǒng)積淀”的“深刻對話”方有可能。
|
|
|
|
| |
| |
| 胡永慶 胡永慶,1963年生。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兼創(chuàng)評委委員,涪陵區(qū)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涪陵區(qū)文聯(lián)副主席。 書法作品入展第四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展、第二屆全國百家精品展、全國首屆敦煌國際書法展、“小欖杯”全國縣鎮(zhèn)書法展、全國千人千作書法大展、全國第二屆草書展、全國第四屆百家精品展、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全國首屆冊頁書法展、當代書法名家系列工程“五百人書法精品展”、全國第二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等。榮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chuàng)作獎、全國第五屆楹聯(lián)書法展三等獎、文化部第十二屆群星獎優(yōu)秀獎、新世紀全球華人書法展銀獎等。 創(chuàng)作感言 學書廿余載,宗師萬物,幽深無際,得益非淺。曾幾何,自以為書作點畫成趣,妙不可言,為探得點滴“真經(jīng)”而欣喜若狂。數(shù)日后,復細觀之,則望書興嘆,唯感學藝不精,困惑多多。有人說,這是書藝在精進,我相信。 所謂的“書,心畫也?!奔从^其外形,可視其心。每作一字,性情盡凝筆端,字之筆勢,情之悲喜自見。故一幅書作,賦予真心、真情,絕非故弄玄虛、矯揉造作。 入書便要學古人,魂追夢繞像古人一樣,每得到耳目一新的好帖,如獲至寶,如醉如癡,帖我合一,物我相融。學習古帖,不能盲目追隨古人,寄人籬下,而是取帖中所需,取其用筆之神,補己書之性靈。方能日臻佳境,形成自我,這便是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創(chuàng)新這樣的一個大話題,從古至今的論述可謂多矣。成功的書家,或多于傳統(tǒng)少創(chuàng)新,或多于創(chuàng)新少傳統(tǒng)。統(tǒng)言之,則是兩者的妙合,誰把握得好誰就能成功,反之則不然。 面對傳統(tǒng),面對時代,面對創(chuàng)新,面對困惑,我將在孤空中尋找性靈,路正長,藝無境,我將前行。
|
|
|
|
| |
| |
| 黃連萍 黃連萍,1958年1月生,上海市人,高級政工師?,F(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寶靈印社社長,中國電力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1999年獲中國文聯(lián)“全國優(yōu)秀青年文藝家”稱號。 作品曾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chuàng)作獎,2007年獲上海首屆“五一文化獎”。 創(chuàng)作感言 學藝必須注重傳統(tǒng),加強傳統(tǒng)功夫的修煉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不管三九大寒,還是炎暑酷熱,從未懈怠臨摹秦漢印。至今,我已累積臨寫篆刻三千余方。在臨摹中,我心追手摹,鼓刀耕石,欲得秦漢印渾厚、純樸、含蓄之妙;在臨摹中,我也愈加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臨摹中,我的功力也得到了加強,創(chuàng)作欲望及水平也由此得到了提高。 如果說臨摹是一種養(yǎng)料汲取,那么,創(chuàng)作便是一種“體能”支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對求藝者來說,“勤奮”、“苦練”、“悟性”三者缺一不可。勤奮是成功的前提,勤于臨古是為了抵御俗氣,培養(yǎng)大氣;苦練是成功的首要條件,沒有刻苦磨練,不可能有扎實的基本功;悟性是求藝者成功的關鍵,沒有悟性也就不可能有靈感,最終使藝術之泉枯竭,也必然導致失去生命力。當然,以此作為成功者的要求尚顯單薄,還須有“印外功夫”的滋養(yǎng)。 所謂字里行間見人、見智、見精神,是要靠長期的修行方可得道,厚積薄發(fā)更要靠自覺的修煉方能得勢。我以為,蓄支須相宜,光強調傳統(tǒng)功底,我把它比作“蓄能”,也難免有守舊之嫌;一味強調創(chuàng)作能力,也必然是在透支“體能”。 反省自我,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欲望,然每每又因“體能”不支而無得心應手、感動人心之作,甚感創(chuàng)作之艱辛,創(chuàng)新之難能。唯感出路在于付出超常的代價,不斷索取強“體能”的養(yǎng)料,有道是:“蒼天不負苦心人,天道酬勤功自成”。
|
|
|
|
| |
| |
| 陳曉宇 陳曉宇,別署適廬?,F(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隸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作品曾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chuàng)作獎、河南省第三屆文學藝術成果獎青年鼓勵獎、河南省行草書展一等獎、河南省書畫院第四屆雙年展學術獎等。出版有《陳曉宇書法作品集》、《首屆蘭亭獎作品集·陳曉宇卷》。 ■??創(chuàng)作感言 近年,少了朋友間的相聚和書藝的切磋,幾乎想的都是木器家具、玉器等雜項,陶醉于木器的云紋、刀牙含蓄文雅,玉器的饕餮深淺。以前腦子里對于書法的印象模糊又清晰…… 厭倦了鉚足勁頭手持長鋒在八尺紙上的所謂創(chuàng)作,更喜歡深夜青燈、黃卷素管的淺吟低唱。臨習古帖依然是日課,與古人對話中,慢慢明白自己的欠缺,偶爾有創(chuàng)作的激情,但幾乎沒有成品。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現(xiàn)了以前忽略的書法的人文愉悅。書法一道,所以潤澤身心。我想,這才是她,是我迷戀和追求的。
|
|
|
|
| |
| |
| 周毛新 周毛新,字永安,號一心堂主,四川眉山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西昌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第四屆),西昌市宇航藝術學校校長。 作品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chuàng)作獎,四川省文藝創(chuàng)作最高獎—巴蜀文藝獎,四川省涼山州第二、三屆文藝創(chuàng)作最高獎—山鷹獎。 創(chuàng)作感言 先秦人或許不知道什么是書法,但知道字怎樣寫才“好看”;他們或許不知道什么是“筆法”,但懂得要“這樣寫”而不能“那樣寫”;他們也許不知道創(chuàng)造“藝術”,但知道寫字須“發(fā)自內心”,并與天地同構。即所謂“字,心畫也”、“書肇自然”、“萬象皆類之”。這種原初的、混沌的而未被后人“雅化”的“審美”意識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恰是一派天真爛漫、古樸自然而妙趣橫生。 用最簡陋的工具、用最簡單的筆法“創(chuàng)作”出的、“包羅萬象”、意境深邃的“作品”,是今人難以企及的。 我常揣一顆“童心”與先人對話,但總感力不從心。然仍孜孜以求……
|
|
|
|
| |
| |
| 二屆蘭亭一等獎吳?行 吳行,1962年生于河南澠池,字硯之,后更號復生子。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行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河南省書畫院專業(yè)書法家,河南省人大書畫研究院顧問。 作品先后入選全國第三、四、五、六、七、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先后獲全國第四屆書法篆刻展三等獎、全國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一等獎、全國第六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三等獎、全國第五屆楹聯(lián)書法展一等獎、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第一名,2007榮膺“蘭亭七子”稱號。作品論文散見于諸多專業(yè)刊物。 創(chuàng)作感言 我時常感慨,書法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恰如駕駛員一樣,初駕時,無知則無畏,橫沖直撞,表現(xiàn)一個“敢”字。隨著駕齡增長,知道了許多行車法則,從開始的敢到心中的怯。這個過程恰似一個從無序到有法的認知過程。如此,有了法,知了怯,就猶如游走于雙刃劍上,膽大的感性勝理性,膽小的理性勝感性,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體現(xiàn)了前人“自然之變,天之道也”的涵義。 每次接到約稿的函件,都會使我頭疼幾天,面對宣紙,常常茫然。這時,我只有搜索腦海中儲存的前賢經(jīng)典,認真去臨寫,極力去仿佛,寫出一些毫無創(chuàng)新概念的奴書之作,偶有規(guī)模,便沾沾自喜。 我很少關注時下的作品創(chuàng)作,不是不注重時尚,而是充滿了困惑。當今書壇信息量如此之大,一擊鼠標,縱覽千古,許多作者筆性、悟性如此之高,為什么不認真在傳統(tǒng)經(jīng)典上下些功夫,而是一時興起,憑著聰明,得些皮毛,便自以為能扛鼎古人,此我不解一也。惜時如金,退筆三千,臨仿時下所謂獲獎作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此浪費大好時光,其會心處不過時下之風,此我不解二也。偶臨一二本前賢名作,即進入所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憑一孔之見,傲視千古,以丑陋之書,名以天真之雅,自我吹噓,肆意炒作,竟可以假此以名世,此我不解三也。 如此三困惑面前,我無措,只有以愚鈍之資,請教于古人名跡之間,問耕耘,不問收獲。
|
|
|
|
|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