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一本經(jīng)典寫得非常好,將近四百個字,叫做《清靜經(jīng)》,你們不管學(xué)佛修道的找來念念看?!肚屐o經(jīng)》可以同佛家的《心經(jīng)》媲美,但是如果講學(xué)術(shù),對不起,那是仿照佛家《心經(jīng)》來的。
《清靜經(jīng)》上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一個人能夠常清靜,天地的力量會回到你生命上來。 所以一念清靜有如此之重要,比佛家講的功利一點。佛家講了半天空啊,好像我們做生意一樣,誰愿意抓空的!道家很會誘惑人,他不做蝕本的生意,“天地悉皆歸”,一投資就一本萬利,這還不干嗎?!
*****
上品丹法“不以察求”,不是在里頭閉起眼睛打坐觀察,看個光?。∈貍€氣呀!還守個竅呀!打坐的人守竅,當(dāng)你守在這里,心不曉得想到哪里去了。哪個人能夠守竅守到永遠不動一個念頭的?如果有這樣的人,雖然不神通,也要神經(jīng)了。有些人說,我這里在跳,你天天看守著這里,那個氣血向這里沖,搞得不好就是鼻子出血,如果作意太過,尤其是中老年人,加上血壓不對的,算不定就腦充血。千萬不要玩這個,最好走上品丹法,“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也不要守,也不要管。我上次提過道家的《清靜經(jīng)》,你們好好去看一看,文字很短,內(nèi)容非常非常好。佛教的《心經(jīng)》是講心性之道,《清靜經(jīng)》里頭還帶著講工夫,這個是上德。
《我說參同契》
----------------------------
淵源于道家老子思想,純粹從道教立場,發(fā)揮《道德經(jīng)》修養(yǎng)的妙義,而不同于丹道家的修煉方術(shù),頗有相當(dāng)價值的,要算道教的《清靜經(jīng)》為最好。但《清靜經(jīng)》的著作,雖然號稱為太上所說,實為晚唐時代的作品,而且章制體裁,極力仿效佛教的《心經(jīng)》,名辭術(shù)語,也多探納佛學(xué)的名相。我們?nèi)绻徽効紦?jù),只論內(nèi)容,放棄時間與門戶觀念,那么,《清靜經(jīng)》不但可以代表道家與道教的必讀之書,如要了解晚唐以后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儒、釋、道三教思想融會貫通的情形,也是必讀之書。
《清靜經(jīng)》全篇的原文,共計三百九十二字,其中所謂的空、六欲、三毒、苦海等名辭,都是佛家的術(shù)語,我們?nèi)绻栌枚U宗五祖的語意為它作評價,便可以說:“后世依此修行,亦可以入道矣?!?div style="height:15px;">
《禪宗與道家》
----------------------------------
附:《清凈經(jīng)》原文:
《常清靜經(jīng)》(又稱《清凈經(jīng)》)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的簡稱,大約成書于唐代,收錄于《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它是多數(shù)道教學(xué)人必須背誦的經(jīng)典,被視為道教在心性修練上的法寶。
經(jīng)文中所載述的心法,有三個層次。首先,人必須澄心遣欲以致清靜,因此對心、形、物三者,唯見于空。其次,“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進入空有不異、不即不離的中觀見地,得到諸法清靜、常應(yīng)常靜的“常清靜”。最后,降本流末,助化眾生,學(xué)習(xí)“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的無限充實與動力,達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證悟。
《常清靜經(jīng)》經(jīng)文:
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于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啟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yīng)物,真常得性,常應(yīng)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老君曰: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執(zhí)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