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這么笨
(1)
爸爸:"口訣背得很好嘛,那我再考考你,三乘以五等于多少?"
何強:"三五一十五。"
爸爸:"那五乘以三呢?"
何強:"五乘以三……"
然后,何強就一直在那里算(甚至還用上了手指),五乘以三是多少呢?他想。
許久,給個答案:"爸爸我不會。"
"你這孩子怎么這么笨呀,三乘以五和五乘以三不是一樣的嗎?"爸爸只是隨口這樣一說。
(2)
院子里,小朋友們都在跳繩。就是那種兩個人甩繩,其他人一個接一個地循環(huán)跳過去的集體活動。
一連五六次了,何強都在繩前停了下了,于是整個連貫的跳躍活動也因此停了下來。
"何強,你干嗎呢?怎么每次都不跳過去?"媽媽奇怪地問。
"我不知道怎么跳進去,我……"
沒等他講完,媽媽就沖口而出:"你怎么這么笨呀!"
你怎么這么笨?
一句很隨意的話,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其實我們知道,何強應該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不然也不會在那么短的時間背好九九乘法表,只是他還不懂得轉彎(說不定老師還根本沒有教到這里呢,這又怎么能怪他),然而何爸爸卻否定了他的努力與能力。
也許作為男孩子的他玩跳繩真的很難,或者以前根本沒玩過真不知道怎么玩,而媽媽卻用這句"你很笨"否定有關他的一切。
在爸爸、媽媽看來,這是些極其簡單的,孩子不可能不會的東西,所以他們對孩子用了"笨"這個詞。我相信很多家長也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講述了好幾遍的習題孩子就是不會,或者稍微變動一下就又不會了。每當這時我們就會把"你真笨"掛在嘴邊。
一句"你真笨"會對孩子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
最直接的影響是它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思想和行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他很在意別人對自己付出努力的肯定。在原本覺得自己很棒的事情上被否定了,這會大大打擊著他的參與熱情。
你怎么這么笨(2)
如果碰巧這個孩子原本就是一個比較自卑的、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孩子,當再次聽到"你很笨"的時候,自尊心就會嚴重受傷。有可能覺得自己真的"很笨"從而放棄努力或者變得更加自卑。
當一個孩子沒有辦法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他的壓力是很大的。而且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許是他還沒有接觸到那些解決辦法的知識、方法,也許那只是缺少一點點自信心而已,也許也只是一個小小的失誤。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足以構成我們用"笨"來評價一個孩子的理由。
其實,在和何強的對話中,爸爸只要耐心地再給他講一下,"五乘以三"怎么算,然后再給他講一下"五乘三"和"三乘五"的區(qū)別,結果就又不一樣了。當然,在孩子完全明白的情況下,還可以鼓勵他,舉兩個例子給他聽聽。
作為家長是不應該說"你怎么這么笨"這樣的話的。
這些負面的評價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還容易因為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打擊了他的自信心,影響到他想解決問題的熱情。我們說好心情會讓人工作起來事半功倍,同樣的,孩子們也是需要有一個好的心情的,這對孩子學習還是成長都有幫助。
孩子畢竟很小,他們還沒有能力自己調(diào)整心態(tài),這就需要我們的幫助。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或者在你認為真的很"笨"的時候,幫他樹立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處理好的)。成長中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不能老拿他們的不足說事,更不應該對其完全否定。要正確地引導孩子健康的成長,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給以肯定,調(diào)動孩子的自信心,引導孩子去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情景再現(xiàn)
院子里,小朋友們都在跳繩。就是那種兩個人甩繩,其他人一個接一個地循環(huán)跳過去的集體活動。
一連五六次了,何強都在繩前停了下了,于是整個連貫的跳繩活動也因此停了下來。
"何強,你干嗎呢?怎么每次都不跳過去?"
你怎么這么笨(3)
"媽媽,我不知道怎么跳進去,我有些害怕……"
"哦?是害怕繩子打著你嗎?"
"嗯,是的,每當我想跳的時候,它又回來了,我想被它打著一定很痛的。"
"哦,這樣呀,你過來,讓我們一起觀察一下伙伴們怎么跳的好嗎?"
……
"媽媽,讓我再試試吧,我想我這次應該可以了,在繩子甩過去的時候快速跳過去,要快,要準,要穩(wěn),是這樣的嗎?"
"如果你也認為是這樣的,那就試試吧,我相信你可以的!"
于是,他真的成功了,那下午大家都玩得很盡興。
類似以上的這些話,都是我們作為家長所不應該說的。
像這樣否定他人、有傷他人自尊的話,聽來就會讓人很傷心。小孩子有很多東西不懂那是再正常不過的,為什么我們要這樣詆毀他們呢?如果你不想讓您的孩子失去自信心,不想讓他取消一切有可能做錯但卻能幫他成長的活動,那我勸您最好換一種說法。
連我的話都不聽
"媽媽,冰箱里有冰棍吧?"說罷,這個小家伙已經(jīng)把頭探進了冰箱。
"佳佳,現(xiàn)在不可以吃冰棍。"
"可是媽媽,我很熱呀。"這時候,她已經(jīng)找到了冰棍,邊吃,還把外套也給脫了。
"你這孩子怎么連我的話都不聽,說不準吃就是不準吃,把衣服穿上。"
于是,陳佳媽媽就強行地從女兒手里拿走了冰棍,小家伙"哇"一聲就哭了,她媽媽也不管就只顧給她套衣服。
其實,陳媽媽應該可以理解佳佳的,因為她剛從外面回來,外面真的很熱。如果我們還在她那個年齡,也會這么做的。當然,現(xiàn)在我們知道這樣子不好??墒牵鸭巡恢姥?,她還是小孩子。
佳佳的媽媽,因為一直待在家里,所以她自然感受不到佳佳的心情,更不明白,為什么小家伙不聽她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也會遇上這樣的事,當孩子與家長的意愿相悖時,有些父母總是會拋出一句"連我的話都不聽",然后強制執(zhí)行。
你怎么這么笨(4)
做父母的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我們說的、做的都是為了孩子們好,他們怎么可以不聽呢?當然,我承認,你們所要求孩子們做的都是為他們好。但是,我們似乎是丟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理解、傾聽。
像佳佳媽媽,如果明白了佳佳為什么這樣急于找冰棍、脫外套,我想她是不會用這樣的口吻給孩子說話的。"連我的話都不聽",意思是你必須得聽我的,我的才是對的。
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常常給孩子說這樣一句話,會給他帶來些什么影響。
首先,"無條件地服從",不再經(jīng)過大腦思考。因為這句話就是父母傳達給孩子無條件服從的命令。漸漸地孩子完全放棄了思考,不思考會有什么后果呢,當然了,他會影響一個孩子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嚴重的更會降低孩子的自主性,缺乏判斷能力。
為了孩子,請別再擺出父母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也別再使用權威企圖壓制可愛的孩子們。
很明顯,以上案例中,如果不用"連我的話都不聽……"也許那個中午就不會有小家伙的哭聲了。如果您是一位和佳佳媽媽有著同樣行為的家長,我建議您誠懇地請求孩子的諒解。
我相信,這些舉動將會彌補之前我們犯下的錯誤的。
"媽媽,冰箱里有冰棍吧?"說罷,這個小家伙已經(jīng)把頭探進了冰箱。
"佳佳,現(xiàn)在不可以吃冰棍。"
"可是媽媽,我很熱呀。"這時候,她已經(jīng)找到了冰棍,邊吃,還把外套也給脫了。
"哦,很熱呀!來,媽媽帶你去洗個臉,我們先涼快一下再吃冰棍。"
(很自然,她吃冰棍的愿望被滿足是會跟著媽媽去洗臉的。)
給其洗臉的同時:"佳佳,剛剛出了汗,馬上脫外套很容易感冒,你可以洗了臉稍微休息一下看是否還很熱?或者我們先洗個澡,水里可不會感到熱呀。"
這時候孩子應該很認可媽媽說的話了,而且她也接收到了新的信息:剛剛出汗就脫衣服容易感冒。如果真的很熱,洗澡是最好的辦法,如果不是很熱,洗個臉休息一下就好了。所以她會很樂意接收媽媽的建議。
"對了,剛剛我們在家做了很漂亮的果汁,有你最喜歡的蘋果味的,要不要先來點。我想那一定比冰棍更美味解渴喲!"
洗了臉已經(jīng)不那么熱的小家伙當然會選擇她最愛的口味了。
同樣一個中午,同樣的故事,卻沒有哭聲。
"你不聽也得聽!"意味著就算你不愿意去聽或者你聽了也對你沒什么好處,但是,你就是得聽。因為那是我說的。
一種命令式的談話,一種壓制思考的行為,會有好的結果嗎?先不說它會產(chǎn)生怎樣嚴重的后果,就是這樣生硬的語句,成長中的孩子會認可嗎?逆反心理會讓孩子產(chǎn)生"我偏不聽"的情緒。結果是,你原本給他的好建議,就這樣被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