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人物:重慶市巴蜀小學校長 馬 宏
推薦基地: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
點評專家: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副主任 鮑傳友
人物小傳:
馬宏,重慶市巴蜀小學黨委書記、校長,重慶市教育學會副會長、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重慶市首屆“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獲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教育部卓越校長領航工程“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成員。
校長和學校的故事常常掉在時間的夾縫里,或溫暖,或苦澀,或奇崛,總會閃現(xiàn)異樣的色彩。認識校長,還得從校園的角落和時間的夾縫里尋找那些故事,因為,故事是校長與學校脈搏一起律動的證明。
馬宏就有這樣的故事。
馬宏,一位小學校長。從1986年進入重慶市巴蜀小學,到2009年年初,她被推上校長的崗位,如今30年過去了,她扎根一個地方,堅持一件事情……打撈起那些馬宏與巴蜀小學的故事,可以去認識和發(fā)現(xiàn)馬宏,認識和發(fā)現(xiàn)巴蜀小學。這些故事不一定有什么豐富的情節(jié),卻充滿了無限的情懷。這是馬宏的宏大敘事,顯現(xiàn)出巴蜀文化的“如山”“似水”,顯現(xiàn)的是一位小學校長發(fā)展的大視野、大格局和大定力。
用“做的哲學”編織學校文化:辦學要有對哲學的邀請
馬宏與學校的故事是關于“做的哲學”的故事?!白龅恼軐W”讓巴蜀小學走向發(fā)展制高點。
這是我與巴蜀小學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復雜而獨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韻味無窮的巴山蜀水和燦爛的巴蜀文化。正是這一方水土,80余年來,孕育著趨合時代、適應潮流的巴蜀教育……”伴隨著我們漫步校園的節(jié)奏,馬宏對巴蜀的介紹徐徐展開。
“成老師,您知道我們剛剛邁上了多少級臺階嗎?”馬宏的提問讓我愣了一下,停下對這所學校的打量,“30步左右吧?”我說?!?2步?!瘪R宏說,“這是老師們對校園文化的用心設計,呼應著學?!督ㄐP浴钒l(fā)布的時間——1932年?!?/p>
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那靜靜的基石。她接著告訴我:“1932年發(fā)布《建校宣言》時,首任校長鄭重宣告‘教育是時代上繼往開來的事業(yè),他要趨合時代、適應潮流、發(fā)揚文化、扶植思想……在未來的時日中,他決沒有止境’?!?
看著馬宏一臉的鄭重其事又若有所思,我感受到她內(nèi)心的篤定、滿眼的自豪、肩上的責任,和對教育的敬畏、對未來的思考。在她看來,《建校宣言》是巴蜀小學的時空觀、歷史觀和發(fā)展觀,一開始就帶著哲思而來;在我看來,馬宏一直沿著時空的哲思,去尋覓繼往開來、沒有止境的答案。
其一,在學校文化的土壤里,逐步生長起巴蜀小學“做的哲學”;又在時代的潮流里,讓“做的哲學”更具現(xiàn)代性。用情用智梳理巴蜀歷史,這是馬宏上任后帶領巴蜀人所做的第一件事。
有哲學家曾說,哲學是掛在國家客廳里的字畫。如果學校也有個客廳,那么巴蜀小學的客廳在哪兒呢?又該掛著什么樣的字畫呢?馬宏把目光投向走進校門后的左右兩面校史墻,一面是傳承墻,一面是發(fā)揚墻。墻上的畫面和故事,都是學校80年歷史的文化印記。學校的客廳大概就在這兒吧。32級臺階、校史墻、橋……成了馬宏心中的一個個文化符號,成了巴蜀小學的隱喻。馬宏將領悟到的巴蜀小學哲學基因進一步提煉為“做的哲學”。這一深植于學校文化歷史土壤里的哲學,讓學校傳統(tǒng)成了“現(xiàn)在時”,繼而又在“現(xiàn)在時”中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其二,“做的哲學”是行動哲學,是實踐智慧。馬宏用淺近的話語來詮釋和轉化“做的哲學”,她的團隊成員都耳熟能詳,也常掛在嘴邊、更“掛”在行動中的是這么幾句話:“說得好聽不如做得漂亮”“做了的才說”“在實踐中系統(tǒng)探索”“以先進的思想立校,以創(chuàng)新的實踐強師,以厚重的文化育人”?!白龅恼軐W”彰顯的是實踐智慧,又彰顯著馬宏所執(zhí)著追求的品格:擇高處而立,但永遠坐在大地上。巴蜀小學在理想之路上所取得的一切,都是用雙腳丈量出來的。
其三,“做的哲學”決不僅僅是做,更不是盲目地做,而是有思想的行動,是帶著思想去實踐。在巴蜀校園里,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做”成了巴蜀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前段時間在巴蜀開會,所有與會者頂著驕陽提前來到會場,一位副校長腳受傷了,也坐著輪椅趕來,會場清新,討論熱烈……看到這一切,我心里蕩漾著真實的感動。但,這還不是“做的哲學”的全部。馬宏進一步的解釋是“帶著思想去實踐,實踐之中出思想”“用思想立校,在實踐中實現(xiàn)思想的跨越”。顯然,“做”中充滿思想的張力,思想讓“做”更有深度更有亮度。思與做的結合,編織了一張意義之網(wǎng),這張網(wǎng)就叫文化,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
“做的哲學”是馬宏所形成的巴蜀小學的辦學主張,是學校之魂,是學校發(fā)展之綱?!白龅恼軐W”的文化涵養(yǎng)著巴蜀人,它永遠懸掛在校園的上空。
用“做的哲學”定義學校發(fā)展: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
每所學校都是獨一無二的,它的特色扎根于它由來已久的教育使命和一方水土的文化滋養(yǎng)。由此,對教育便有諸多定義。不同的定義,體現(xiàn)了不同的理解及其理念,不同的理念引導學校有不同的發(fā)展方向和方式。
“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這一定義直抵教育內(nèi)核,直指發(fā)展境界。
馬宏告訴我,她從17歲實習走進巴蜀小學,多年來,在語文和品德學科教師、班主任、語文教導主任、魯能巴蜀小學執(zhí)行校長等不同崗位的歷練,讓她對學校質量管理有了全面了解,而她剛走上校長崗位后遇到的一件小事,則讓她更堅定了思想立校的定位。
“2009年5月,學?!弧瘧c?;顒蛹磳⑸涎荩切┚奶暨x的學生,正在加緊訓練。一次工作會上,輔導員關于還有其他同學也想?yún)⑴c演出的愿望的轉達,引起了一場師生大討論:‘六一’是少數(shù)人的秀場,還是每個學生的舞臺?幾經(jīng)討論,最終,活動改為人人上臺的分年段慶?;顒?。活動結束后,一位家長興奮地告訴我,節(jié)目形式和質量都是次要的,每一個孩子能公平地站在這個舞臺,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說到這里,馬宏停了下來,注視著學校醒目位置鑲嵌著的辦學理念——“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
“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這便是馬宏自己的定義,是她內(nèi)心判斷教育的根本尺度,是生長于巴蜀這片沃土的力量,是感悟理想召喚而對教育境界的向往。
想一想吧——今天,全校所有學生都是演員,都是舞臺的主人,站在學校舞臺的中央;以后他就會站在生活的中央,成為社會的棟梁。只有這樣,學生的脈搏才會與祖國的脈搏一起律動。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的深義正在于此。
其一,首先是“與學生”。巴蜀人一直記得,有一次升旗儀式上一個斷臂的學生和他的班主任一起含淚升起國旗、校旗的感人故事。“與學生”,首先是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而“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關鍵是如何觸摸到兒童生命的律動,感知他們的存在,感受生命的活力,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內(nèi)心自覺,與他們共生共長。在巴蜀,各種學情分析會是兒童立場價值追求的具體體現(xiàn),巴蜀教育的最高價值也共識在兒童立場。這便是這一定義獨特的內(nèi)涵與意蘊之一。
其二,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是師生心的交融,關系的互動,教育的共鳴。馬宏認為,一顆心喚醒另一顆心,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這經(jīng)典的比喻,在巴蜀小學就成了教師與學生生命的律動。這樣的表述同樣是感性的,卻有了理性的內(nèi)涵,以及關于身與心的學理上的探索,它既是方式,更是境界。馬宏將之歸納為“因生而動,因律為美,美美與共”。這一定義同樣是“做的哲學”在教育定義上的延續(xù):首先是讓學生的心動起來,心動了,有渴望了,有動力了,學習才會真正發(fā)生,發(fā)展才會真正有可能;其次是讓教師的心也動起來,教師的心動,是情動,是辭發(fā),是“捧著一顆心來”,無動于衷是不會發(fā)生真正的教育的。最關鍵的是,師生的心共同跳動,產(chǎn)生共鳴,“共同經(jīng)歷、彼此滋養(yǎng)”,編織成生命的奏鳴曲。這樣的教育才是基于學生、生活、生命的,才是美的。
其三,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其目的是形成、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真正立德樹人。他們不是趕時尚、追潮流,而是基于對巴蜀素質教育的再認識,深感“巴蜀型”學生培養(yǎng)只停留在簡單律動上是不夠的。在不斷地尋找核心素養(yǎng)落地力量的真實行動中,巴蜀小學有了自己的校本化表達,那就是巴蜀兒童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公正誠樸、頭腦科學、身手勞工、世界目光(“頭腦科學、身手勞工”,引自1932年巴蜀《建校宣言》)。他們是從學校文化傳統(tǒng)出發(fā),在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上打上巴蜀小學特有的文化印記,初步研制的“巴蜀兒童核心素養(yǎng)”堅守了國家要求,又突出了“真”與“動”的巴蜀精神。這是讓巴蜀兒童的脈管里流淌歷史的血液,又與世界脈搏、時代脈搏一起律動,讓他們既站在中華文化的大地上,又站在時代、世界潮頭。律動,向著未來;律動,為著民族和人類。這樣的定義,怎能不是一種創(chuàng)造呢?
用“做的哲學”構筑課程邏輯:尋找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力量
對巴蜀小學的學術研究和團隊建設我早有耳聞,但是,當課程研究室里坐滿了來自校長室、課程部、學科組等部門的學術委員組成的課程研究團隊時,我還是有些詫異。因為我們要研討的是“學校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
馬宏強調(diào)課程改革是“自上而下頂層設計引領實踐探索,自下而上實踐創(chuàng)新豐厚教育思想”的緊密結合。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校長的她對課程的認識沒有停留在一般認識上,而是深入課程內(nèi)部,她要梳理出課程邏輯,由此道出課程之間的關系,拉出課程建設的線索,從而促進學校課程規(guī)范化、清晰化、結構化和科學化。學校特別重視目標與現(xiàn)實的關系,用“做的哲學”作為價值,不斷反思自己的課改行動,用“尋找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力量”串起了這一邏輯,讓課程與兒童生活、兒童心靈一起律動。從與會者的交流中,我看到課程成為了核心素養(yǎng)在巴蜀小學落地的載體、方式和力量。
馬宏校長告訴大家,學校歷來重視對學生“全人發(fā)展”的系統(tǒng)規(guī)劃。自2009年起,一年一個臺階,累加起來,就形成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巴蜀課改路徑。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建系統(tǒng),重實踐,素質教育再起步。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自2013年以來,一方面緊跟國家核心素養(yǎng)研制的進程,加強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和理解;另一方面,以“學科素養(yǎng)”提煉和課堂落地為抓手,探索核心素養(yǎng)的校本表達與轉化,重點是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實施,由此完成課程文化再構。如今的第三個三年行動計劃中,強調(diào)基于兒童研究的學校文化再構,基于教與學方式變革的課堂教學文化再構,基于研究方式變革的教研文化再構,基于評價變革的學習文化再構。
巴蜀小學《建校宣言》中就曾提出,課程的源頭在生活。生活,是課程之源,是課程邏輯的起點,也是兒童學習的目的,完整的生活、整個的課程才能培養(yǎng)具有完整生命意義的兒童。馬宏在回望中尋找到課程的源頭,讓課程回到生活中去,讓課程與兒童脈搏一起律動,兒童與生活脈搏一起律動。這才是巨大的落地的力量。
馬宏在回望歷史的同時,又前瞻未來,她說:假若我們把握了課程邏輯,那么落地的力量就更具綜合性,更具統(tǒng)領性。她的思路是“不斷打開學?!薄4蜷_,即開放、放開、解放。巴蜀課程向社會開放,向世界開放;巴蜀課程讓教師放開手腳,讓兒童放開手腳;巴蜀課程解放兒童的思維,解放兒童的心靈。在她看來,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變革學習方式,而學習方式深處則是思維方式。因此,她認為課程綜合化實施應當是基于兒童思維的,而項目學習之“橋”課程等,是為學生搭起跨界學習之橋、借用全球資源之橋、通向國際平臺之橋,歸根到底是搭起思維之橋。巴蜀小學的實踐回答了,只有當課改的要求轉化為教師們的自覺行為,課改才可能成功,也只有每一位教師都能自覺變革,才能托起整個課改。我深以為,尋找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力量,將很有可能成為所有學校共同的主題。巴蜀小學正在為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建構一種喚醒人的內(nèi)在動力以改變現(xiàn)狀的范式。
用“做的哲學”浸潤教師:讓實踐者走向實踐家
從實踐者走向實踐家需要漫長的過程。實踐家的顯著標志是研究,研究是實踐者轉化的關鍵因素。在巴蜀小學,我親歷過這樣的轉化。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當再次走進巴蜀小學與老師們一起交流時,我發(fā)現(xiàn)更多的發(fā)言人是之前的提問者,以及一些新鮮面孔。老師們告訴我,學校以工作坊的教研形式,以行政擴大會為常態(tài)化研究平臺,依托核心團隊組成了15個律動研究室。通過每周聚焦一個小的研究點,團隊在“尋找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力量”學習和共識中一起做,在實踐和對話中進行研究。“今年學術年會,有15位教師代表上臺演講,分享研究歷程中的經(jīng)驗或困惑?!瘪R宏為老師們的成長感到驕傲和欣慰。
馬宏將實踐家定位于人。她不僅尋找課程這一落地的力量,更在尋找課程背后的力量。因為她清楚地知道,只見課程、教材、教學,只管工作、活動、管理,而看不到人,那是技術至上主義的典型體現(xiàn)。而巴蜀青睞“安靜務實辦教育”。馬宏善于透過這一切,看見人、發(fā)現(xiàn)人,發(fā)現(xiàn)人的意義和價值,進而鼓勵人去創(chuàng)造意義和價值。這樣,在“做的哲學”引領下,人才可能成為意義的存在,成為教育實踐家。
實踐家的成長需要舞臺,需要沒有天花板的舞臺。這是一方教師自由成長和自由創(chuàng)造的天地、空間和平臺。倘若“做的哲學”只是一種規(guī)定、一種限制,那是“做”不了實踐家的,更“做”不了教育家。
搭起舞臺就是賦予責任。馬宏喜歡說:有的事沒得選?!皼]得選”,這一充滿重慶味的話語,是在表達這樣的信念:巴蜀人在責任面前是無法選擇的,是不需要選擇的,那就是承擔,那就是去做。正是這樣的“沒得選”,帶來良好團隊的形成,建構了向上向善的團隊文化。在巴蜀,你隨時可以看到公共服務崗,隨時可以看到義工,隨時可以感受到各種各樣的教育故事……公共責任,讓實踐者走向實踐家。
搭起舞臺必須開啟教師們的空間。馬宏說,要給教師以課改的空間,給空間就是給發(fā)展。一些學校往往將改革任務交給年輕教師,而巴蜀小學選擇了一種看起來艱難的方式—大家一起做,所有人都可以承擔。年輕教師有干勁要學習成長,中老年教師有韌勁更要學習成長,發(fā)揮學術核心的作用。其實中老年教師的成長自然而然會形成學校良好的文化氛圍,事半功倍,這就是馬宏說的:哪怕走得慢一點,但一定要走得遠。同時,在巴蜀小學,所有的實踐者都不是“苦行僧”,“做的哲學”不是苦干、死干的哲學,不是窒息人的哲學。在馬宏看來,實踐家應當有教育的情懷,有生活的情趣,“做的哲學”應當是有溫度的。巴蜀小學是家的延伸,是一個大家庭。事業(yè)與友誼,讓很多同事親如兄弟姊妹。在巴蜀,大家說的最多的是“我們”?!拔液臀覀儭闭蔑@了文化的特點,也生長起文化的力量。實踐家在巴蜀小學也不是一個單數(shù),而是復數(shù)。他們,不,是“我們”,撐起了巴蜀小學的那一片藍色的天空。
搭起舞臺要讓學術唱重要角色。在巴蜀小學,學術年會是每個學年的品牌活動之一……馬宏說,優(yōu)秀教師理當以學術求真知,追尋學術方向,變“憑豐富經(jīng)驗教”為“用兒童立場來教”,講究在實踐中系統(tǒng)探索的學術基本態(tài)度和方式,講究在研究的狀態(tài)下工作。在巴蜀小學,有學術委員會這樣的管理機構,還成立了律動教育研究室,組織了各個學科工作坊,工作坊的坊主都有學術追求和學術研究的品質與能力。小學教師也要與學術結緣,學術,才可能讓教師成為實踐家。
就是這樣,馬宏用“做的哲學”定義教育,定義學校,定義課程,定義教師。其實,“做的哲學”本身就是對哲學的定義。
馬宏,一個定義者,一個教育創(chuàng)造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 ◆ ◆ ◆ ◆
在馬宏校長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有志于卓越和領航的校長所必須展現(xiàn)出來的素質和涵養(yǎng)。
其一,一個校長是否優(yōu)秀,一所學校是否卓越,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校長對孩子的理解和態(tài)度,因為它直接決定了學校的品質和生命力。初遇巴蜀是在參加馬宏作為領航班校長的辦學經(jīng)驗交流會上,我被巴蜀小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快樂新穎的學校生活震撼了,并深陷其中。在學生模擬飛行項目學習中,我和同行的校長們著實做了一回巴蜀的小學生,與巴蜀的孩子們一起感受項目學習的快樂?!斑@是一位懂孩子的校長”成為我那次考察后對馬宏的最深印象,而此前的接觸中她帶給我的更多的感覺是“充滿激情、思路開闊和行動干練”?!芭c學生脈搏一起律動”可以說是馬宏校長30多年教育生涯的真實寫照,也因此成就了巴蜀小學的獨特魅力。
其二,哲學理念與理性行動的完美對接,反映了一位優(yōu)秀校長的卓越領導力。在“教育是做的哲學”的理念之下,馬宏和她的團隊不斷探索,孜孜以求“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力量”,課程建設一直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們的課程整合、項目學習、主題教學、學生閱讀等,都做得有聲有色,凸顯了巴蜀小學的內(nèi)在品質。巴蜀小學的行動不是盲動和躁動,更多地來源于馬宏及其團隊的理性思索和對學術的靜靜守候,在此過程中他們完成了對教育改革“天氣”和“地氣”近乎完美的把握和對接。
其三,優(yōu)秀的校長是懂得繼承的校長,校長要有穿越時空的深邃,去不斷挖掘一代又一代人所積累下來的思想寶藏,并學會用今天的眼光去擦亮它們。一棵樹之所以能長成參天大樹,與它的根扎在什么地方、扎得多深是分不開的,學校和校長的成長也不例外。巴蜀小學和馬宏校長的成長與成就是在巴蜀深厚的歷史和人文氣息的涵養(yǎng)中完成了一次次蛻變與升華。在今天習慣于“三把火”革命的背景下,馬宏和巴蜀的堅守是難能可貴的,當然也是值得的。學校是以傳承文化為重要使命的組織,而文化的發(fā)揚光大不是一場場毫無關聯(lián)的改革能夠達到的。馬宏校長對巴蜀歷史的責任感就是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學生的責任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