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老師發(fā)現沈文裕的天賦后,不但沒有留下沈文裕作為自己的“教學成就”,而是把他推薦給更好的鋼琴老師,這種為學生考慮的行為,是很多老師做不到的。劉老師當時說:“如果文裕在萬縣市學琴是為了業(yè)余愛好,我還可以教。如果進一步向專業(yè)發(fā)展,應該馬上走。先到成都找鄭大昕教授學,然后出國。不是我不喜歡文裕才這么說,正是我喜歡文裕,不愿耽誤他的前程。如果為了名利,我肯定不會放他走,他可以為我揚更大的名,但是我不會這樣自私,不能這樣做?!?/p> 劉老師給鄭大昕老師寫了封推薦信,讓文裕到成都師從鄭大昕教授。文裕離開萬縣市的那天清晨,劉老師和湯立君師母都來送自己最鐘愛的學生。
劉老師的無私奉獻,忍痛割愛是值得稱贊的。很多老師在自己所教的學生中發(fā)現有前途的音樂苗子,往往會把他藏著自己培養(yǎng),以彰顯自己的業(yè)績。而劉老師卻不是這樣,他帶著愛才、護才之心,無私地將文裕推薦給更好的老師。
4)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
“先做人,后做藝術家,再做音樂家,最后做鋼琴家”,一位文藝工作者的最高境界是德藝雙馨。在為人處事上,劉老師也有著一般的鋼琴教師沒有的品質。
1995年12月,文裕最摯愛的啟蒙恩師——劉建平被確診為肝癌晚期。病痛中的劉老師用微弱的聲音告訴文裕的父親肖元生,不要回萬縣,也不要把這個消息告訴文裕,不要耽誤文裕學琴。
而病重的劉老師心中放不下自己的學生,尤其是沈文裕。他竟然在自己沒有完全躺倒之前,親自到成都去看文裕。劉老師只說自己要到成都四川音協辦事。他拖著病重的身體只身來到成都。到了成都,他沒有去文裕家和鄭大昕老師家,而是感到文裕到鄭大昕家里上課的時候去看文裕。
而劉老師一回到萬縣市,便臥床不起。
5)不求名利,品德高尚
劉老師去世后,劉老師的愛人湯立君遵照丈夫的遺囑,不收任何錢禮,而當地的鮮花店早已銷售一空。在場的領導深情地說:“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恐怕再無一人能享受到劉老師這樣的殊榮了!”
劉老師和夫人湯立君自己并沒有孩子,但是他們對學生關懷備至、視如己出。當他們把當年買鋼琴借的錢還清后,劉老師就讓夫人把家庭困難的孩子教的學費以孩子的名義存起來,以便孩子們將來深造用。劉老師去世后,師母就把這些錢一一退還給家長們。
直到今天,劉老師去世10多年了,他的墓前幾乎總有鮮花。
三,家庭教育
家長要想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首先自己要知道什么是“優(yōu)秀”。有很多人盲目的攀比沒用的、虛無縹緲的東西,真是悲哀。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父母,一個對家庭負責任的父母,一個甘愿為孩子將康成長付出而又無怨無悔的父母,才是一個稱職的父母。
1)有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取代不了父母
曾經有一年高考作文題是“感情的親疏與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這正是在引導人們用客觀理性的思維去看待問題。把“我愛我?guī)煟腋鼝壅胬怼毖莼伞拔覑奂胰?,我更愛真理”,這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很多人懷著封建思想,認為長輩說的話,即使是錯的,也要聽從。這便是無知的表現了。俞敏洪當初創(chuàng)業(yè)為什么把自己的母親和愛人從公司“開除”,就是怕處理不好這種關系。劉備打天下,是聽諸葛亮還是聽父呢?進步的思想難以被認同,“山頂上的人和山腳下的人,雖然地位不同,但彼此看對方都是渺小的”。
在沈文裕的第一本傳記中,作者客觀地講到:“沈文裕爺爺年輕時不知天高地厚,老來依舊盛氣凌人”。后來文裕的父親肖元生怕文裕跟著爺爺,有的作風難以改正,便把文裕接過來,自己撫養(yǎng)??梢娚蛭脑U娴挠幸粋€難得的、明智的好父親。
當然不能以偏概全,這里只是一種情況而已。
2)家長要廣泛涉獵教育類書籍
由于應試教育,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大多不太重視閱讀,也體會不到閱讀的重要性。
在每個猶太人家里,當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在《圣經》上滴幾滴蜂蜜,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經》上的蜂蜜。這種儀式的意思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
在這一點,文裕的父親確實做得特別好。在文裕準備學琴的時候,肖元生要了解鋼琴的有關知識,以便更好地與孩子交流。他為此特意買了作家劉元舉先生寫的《中國鋼琴夢》一書。肖元生還寫了不少有關成功學的警句,通過讀書和寫讀書筆記,積累了不少無形的財富。
3)有先見、遠見,有魄力去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
一位父親在記錄自己90后的兒子的成長過程中寫過:什么時候,中國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阻遏了“重點”、“示范”的泛濫,什么時候不再人為地分割、強化“重點”、“非重點”,什么時候廢除了基于經濟利益和政績的校中校、班中班,什么時候廢除了各自為政自立標準花樣百出的金錢擇校,廢除了學生人格的分級、分層,才算真正實現了教育的公平與正義,中國的教育改革才會有根正的突破,
肖元生沒有和一些人一樣,盲目地攀比。他發(fā)現了兒子的音樂天賦后,在兒子上小學的時候,他竟然給兒子的學校領導寫信,請允許兒子下午回家練琴,除了語文數學課以外,其他下午課都不上,而是回家練琴。這種打破傳統(tǒng)教育的方法,不是每個家長都敢嘗試的,當然,也要謹慎為之。
沈文裕的父親肖元生先生的教育方式真是絕佳。雖說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但是他父親確實有普通的父親沒有的遠見。很多家長都盲目地攀比:“你家孩子高考多少分呀?”、“你家孩子期末考試排多少名呀?”、“你家孩子考上哪個大學了?”……就在這沒有用的虛榮和浮華充斥著人的思想的時候,肖元生的教育方法卻如一縷清風,帶著理性的清晰。他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他知道培養(yǎng)專才的重要性,他能挖掘孩子的天賦,并鼓勵孩子將天賦與勤奮結合在一起。當然,人和人的追求是不同的,可能有的人就不想成為某個領域的精英,就想過平凡的日子。
4)尊重孩子,將自己處于與孩子平等的位置
一些父母封建意識太濃厚,習慣于按自己的好惡安排孩子,漠視孩子與生俱來的平等權利與民主意識,給孩子的壓力太大。
一位好家長,切忌動不動就把“不準”、“不要”、:絕對“掛在嘴邊。家長要用平等的態(tài)度、商討的語氣同孩子交談。
家長和子女之間人格是平等的,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個體。況且,家長不可能什么都正確,孩子的想法也有值得大人借鑒的地方。
5)學無止境,要不斷完善自己
四,勤學苦練,專注鉆研
所謂各行如隔山。筆者想起某位大學英語老師在課堂上說的話:“學音樂的人在大學真實享受人生,可以游手好閑了,可是我們還要努力呀!”說出這句話的人顯然是不明白藝術是永無止境的,顯然也沒接觸過真正的藝術家。以沈文裕為例,的確,他有天賦,還有好家長,還有好老師,但是他自己也是非常勤奮刻苦的。他堅持每天長時間練琴,數十年如一日。常常從早上練到晚上。就算過年期間,他也不會中斷練琴。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邁克.侯威專門研究過神童與天才,他得出的結論是:“一般人以為天才具有自然發(fā)生、流暢而不受阻的閃亮才華,其實,天才也必須至少耗費十年光陰來學習他們的特殊技能。要成為專家,就需要擁有頑強的個性和堅持的魅力?!?/p> 他還統(tǒng)計過,以學鋼琴為例,如果想變成還不錯的業(yè)余鋼琴家,至少需要專注地投入3000個小時的訓練,如果想擁有專業(yè)水準,1萬個小時是不能少的,不管你想在哪個方面有所成就,只要你肯拿出1萬個小時來,在那方面不懈努力,你就能夠成功。
沈文裕說:“我在德國的前四年里沒辦法保證足夠的練琴時間,我就只有利用任何的空閑時間在大腦中練琴,記憶和思考那些艱深的鋼琴大作品;走路的時候雙手在空氣中或大腿的兩側旁練琴。正因為這種熱愛和執(zhí)著,我的鋼琴專業(yè)不但沒廢掉,而且進步很快,連續(xù)不斷地攻克了許多鋼琴大作品?!?/p>五,骨子里的那份純真
在一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余秋雨評為讓歌手解釋一句名言,那句話是說藝術家要達到的境界:哲人的智慧,孩子的天真。其實很多時候,越是有大智慧的人,就越有單純、天真地一面??赡苡腥擞X得靠耍嘴皮、算計,能得到一時的“成功”,但是,很多時候,平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平庸,而偉大的人卻要通過很長時間才能看出他的偉大。尤其是藝術家、體育冠軍,那些人的偉大之處不是通過說話就能看出來的。
我身邊有一個人,曾經與花樣滑冰世界冠軍申雪、趙宏博吃飯。后來他竟然跟我說申雪、趙宏博是普通的人,因為他們不擅長語言表達,不會圓滑的出世。但是說出這話的人,成就又怎能與申雪、趙宏博相比。說出這話的普通人恰恰看不透偉大的人的偉大之處。
沈文裕是個非常單純的人。而那雙眼神中,卻透著藝術家的大智慧。
六,有關練琴
以下是沈文?;卮鸬挠嘘P學琴的一些問題
訪:你主要的精力是放在演奏上還是教學上?
沈:我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精力都是放在演奏方面的,我從不收學生;我19歲的時候到一個城市演出,有一個學琴的小女孩聽了音樂會后在家絕食,非要拜我為師不可,沒辦法我教了她一年;時不時的有人慕名找上門來上課,為了拒絕收為學生,我大部分都不收學費;對少部分有錢人我媽故意提高學費每堂課一千元;總之,千方百計拒絕收學生。我去深大上過一些課,感覺有點不適應,畢竟這不是我的強項,關鍵是一教學生我就練不了琴,不練琴還當什么演奏家?!
訪:你認為作為鋼琴教師需要具備哪些素質,作為鋼琴演奏家呢,二者有哪些區(qū)別和聯系?
沈:我不是鋼琴老師,不太在行;但我認為作為鋼琴老師首先應會聽,敬業(yè)肯鉆研,有很多解決鍵盤問題的好方法,最好能示范彈奏。而作為演奏家則必須保持練琴和很高專業(yè)水平狀態(tài),任何時地都能很好地演奏各種各樣的經典名曲。鋼琴教師一般擅長教學而拙于演奏,也有極少教學演奏都很棒的奇才;演奏家一般擅長演奏而拙于教學和缺乏耐心,但演奏家轉為教師較容易,而教師轉為演奏家則很難。二者的聯系是一輩子都圍著鋼琴轉。 |
訪:現在每年一般有多少場音樂會?
沈:大概有二三十場吧,得看運氣了。
訪:作為職業(yè)演奏家,你在演奏中會有怎樣的精神追求呢?
沈:作為職業(yè)演奏家,首先我必須尊重任何我演奏作品的作曲家,盡可能理解和表達作曲家的精神與思想感情;其次我必須吃透任何我要演奏的作品,做到爛熟于心和胸有成竹,并力爭錦上添花;再者我必須對得起我的聽眾,竭盡所能地讓聽眾們滿意和高興。
訪:多次演奏同一首曲子時,是不斷重復、模仿,還是尋求改變?你在演奏曲目的選擇上面有某種特定的傾向或定位嗎?
沈:任何的重復和模仿就脫離了藝術,演奏藝術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里會有不同的狀態(tài)與即興成份。演奏曲目的選擇一般得主要尊重主辦方的意見,我更傾向喜歡演奏古典名曲,有時又不得不考慮聽眾的喜歡和偏好,但我什么作品都可以很好的演奏,沒有特殊的傾向和定位。
訪:在個人藝術價值觀上,你是追求個人藝術價值;商業(yè)價值,還是娛樂價值呢?
沈:在這方面我是三者兼而有之,你已為我作出了偏好排序,正是如此。
訪:中西方的鋼琴教師在授課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利弊?
沈:在教學方面中外各有優(yōu)劣利弊,中國的少兒基礎教學要認真和強一些,而國外的青年階段的教學則明顯的有經驗和豐富得多。
訪:中西方的鋼琴作品有哪些相同與不同?
沈:鋼琴藝術是西方世界的文明文化,經典作品浩如煙海;而中國的鋼琴經典作品很少很單薄,大部分鋼琴曲是歌曲和民間小調改編成的小作品;中國的鋼琴文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訪:音樂與文學、美術、書法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沈:音樂與各種文藝和自然與人類世界都有很多相通之處,但音樂抽象的微妙很難用語言說清楚。
訪:你是否覺得國家須建立一種什么體制去鼓勵現當代藝術的發(fā)展?
沈:我不懂體制的問題,但我感覺咱中國人不怎么敬業(yè);比如現在全國修了那么多高級的音樂廳劇場,但狀態(tài)好和調律好的演奏鋼琴很少見;很多外國鋼琴家來中國演出,彈了狀態(tài)很不好的琴肯定不高興和心里犯嘀咕:這些中國人怎么這樣笨呢?連演奏鋼琴都保養(yǎng)和調律不好!有關行業(yè)部門應加強和提高管理水平,以高標準嚴要求來促進文藝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對于古典音樂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七,沈文裕的學琴筆記節(jié)選
1,概我視奏時總是一片一片地視譜,像照相似的邊彈邊記憶,練幾遍后就把樂譜裝進了大腦里,再邊練邊消化各種相對細節(jié)和綜合性結構與效果,然后爛熟于心和胸有成竹,就可以隨心所欲和錦上添花地隨手指的彈奏流泄出樂曲來。這整個過程主要是運用大腦的神經功能和高度的用心關注力,手指只是靈巧的配合與聽從指揮調度。所以我一直都感性的認為練琴主要是練腦和練心,練手指是次要的。有很多聽過我彈琴的琴友都誤以為我的手指機能很好,其實我的手指機能跟外國彈琴的比起來差很多,僅只是跟國內彈琴的女孩子們的手指機能差不多。
2,音樂藝術很抽象,有相當的神秘性和隨意與即興的成份;忌諱固定化和呆板模式,必須這樣必須那樣往往都有較大副作用,訓練成了習慣,就可能抹殺了藝術的想像和靈性!
3,學琴主要有兩大層面:一是技術層面,二是精神層面;技術層面一般摸得見抓得住,大家都愿意學,精神層面就是西方世界的整個文明文化,象星空般浩瀚無邊無際,大家都會感覺有點玄而不自覺地想忽略逃避。而學琴越是學到后面,技術層面就很難提高了,可精神層面卻能無極限地發(fā)展和提高。
4,我多次說過,我從學琴直到現在從來沒有有意識的進行過手指訓練,童年時老師布置的練習曲我都當樂曲來練幾遍彈熟就扔了,后來彈琴也從沒碰到過任何技術障礙,可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鋼琴樂譜和最難的樂曲全都彈過了,而且都能搬上臺去演出。我彈琴很少出汗,觸鍵用力不大,可聲音很通透和傳得很遠,我彈琴的力道和聲音效果大概算得上是次最重量級吧。這里面有什么玄機呢?我個人認為,關鍵在大腦神經功能的反應速度,大腦的反應速度決定著手指的靈動速度,手指動作的速度和用力的集中度決定著力道及聲音的效果,快速靈巧的觸鍵遠勝過笨拙的用力和手指肌能訓練;動腦筋練腦和練心而致使有靈感及感悟與理解比訓練手指不知重要多少倍。這有些玄妙和用語言說不清楚了!
5,我的恩師鄭大昕教授曾因為我手小無力而擔心過我的技術問題,但他從不強迫我搞技術訓練,上課時也從不要求或強迫我必須怎樣去彈,而總是告訴我可以有很多種彈法,還不斷地借給我不同版本的大師演奏錄像帶,讓我自己去分析鑒賞,然后再引導我深入地討論,逐漸地培養(yǎng)成了我主動的學琴能力和自學的能力。我深深地體驗到了主動的學琴能力和自學的能力,比缺乏自學能力的被動式的學琴不知要強多少倍!這大概應該也算是我學琴過程中的一個絕招吧。
6,學琴的人與過程大致可分為被動性學琴和主動性學琴兩種類型。被動性學琴主要是家長要孩子學琴,孩子并不是真的喜歡和熱愛音樂與彈琴,老師教多少就學多少,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一種被動學習的習慣;當然也有學的好的孩子漸漸地愛上了音樂而轉為主動性學琴,但能這樣轉變的并不多。主動性學琴是孩子真的熱愛音樂,學琴的積極性很高,不需要家長過分強迫和監(jiān)督,只適當的指引管理就行,老師教一首某作曲家的樂曲,就會去了解某作曲家的大體情況而彈其一連串主要的作品,久而久之就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出了自學的能力,就是我們中國成語說的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和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這樣的好孩子肯定是非常的稀少,正因為稀少而難能可貴,幸運的我曾經就是這樣的乖孩子!
7,我學琴最大的秘訣就是:我學琴一直堅持無門無派和無固定套路,所以至今都沒有定型,仍然有很大的潛能和發(fā)展空間。在音樂鋼琴界有很多風格流派和學術門派林立,各有其所長和局限。無論你身處哪門哪派,在一條道上學久了就容易走到底或頂,如不會突破和變通其它門路,就很容易定格定型而再難發(fā)展。
8,所謂的提高進步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在原有的軌道上一點點的艱難前行,一種是有新的突破變通和質的飛躍。絕大部分琴友們老是糾纏于第一種進步。
9,我十多年來一直都堅持每天平均彈熟一個以上的新作品,量變促質變;只要是非常喜愛的樂曲,不用刻意去背譜也可很容易的就記住了。
10,我從學琴到現在,從來沒有出現過手指手掌手臂疼的現象,但我認為,凡是手疼必然與彈琴時用力不對和不當有關系,自然用力和松弛有度是不會手疼的;特別是對琴童彈琴,應重點放在培養(yǎng)興趣愛好和熱愛喜歡音樂方面,少要求些聲音力度和效果,等人長大后,彈琴者自然會知道怎樣去追求聲音的力道和效果。
11,古典音樂發(fā)源于西方的宗教和教堂文化,發(fā)展于宮廷的王公貴族和上流社會,后來逐漸地普及于社會的民間大眾,整個過程都與西方的宗教文藝及社會經濟發(fā)展有著骨肉相連的背景和關系。所以,學琴只在鍵盤上學是很不夠的,還要學習西方文化才行,而必須用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鍵盤手指技術,另一條腿是西方宗教和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大概歷史背景,只有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穩(wěn)走得遠;具體的說,你不論彈什么作品,都應該大概了解作曲家和感覺到作品的思想情感及內容背景;就好比學唱京劇,學到后來不光是會哼哼,還必須哼出點味兒來,而這恰恰是東方人學琴的最后和最大的難點!
12,我學琴的過程非常幸運,我的啟蒙老師劉建平是個作曲家,他彈鋼琴完全是自學的,教學生一般都是先從音樂啟蒙教起,我跟他學彈琴很自由,除了音樂還是音樂,從來不要求我手型動作這樣那樣的;師從鄭大昕教授后,鄭老師雖講過高抬指等很多方法理論,但也從來不以任何方法理論來要求我照著做;我不喜歡什么方法理論的,只管一門心思的怎么舒服就怎么彈,想彈什么就彈什么;倒是人小瘦弱手又軟成全了我,我力太小又怕累,就隨時琢磨著怎么偷懶省力用巧勁。后來的所有老師見我喜歡彈琴,更是不要求我的手指和動作,只講音樂和理論,任由我想怎么彈就怎么彈。說實話,在長達數年的時間內,我內心里也不知究竟該怎么彈琴才是最好的彈法,我想找到最好的彈琴方法,就見一個大師彈琴就私下照樣嘗試著模仿學習,以致后來幾乎所有知道的大師都模仿學習完了才發(fā)現,還是根據自己的身體手指條件按自己習慣的彈法最舒服實用。小時候,我還翻了一本著名權威寫的怎么學彈鋼琴的書,我一看頭都大了,一認真閱讀頭就發(fā)暈,要求這樣,要求那樣,應該這樣,應該那樣,要求得太細太難了,如非要照此學琴會感覺很痛苦,我仿佛甚至寧愿選擇不學琴;當然,琴還是要學的,但沒法能照此書學。長大后,我知道了霍元甲的迷蹤拳和李小龍的截拳道,無門無派憑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最簡潔直接的招式很實用厲害,沒有招式就是最好的招式。我想,學琴的道理或許差不多是相通的,人的精神和身體的基本功能應該是和諧的,學琴弾琴的動作過程能順其自然和簡潔就好,熱愛音樂和喜歡彈琴自然會解決好許多問題;如人為要求的動作招式和規(guī)矩太多了,很容易顧此失彼或造成不必要的無法周全的緊張及壓力,結果可能使學琴彈琴變得更復雜更艱難和更容易犯錯誤。此乃我學琴的體驗及一家之言,謹供參考和交流。
13,我發(fā)現中國琴童們有一種相當普遍的錯誤傾向:即從學琴開始直到大學里都在大量的進行手指技術訓練,而對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內容的理解學習相對較嚴重的不足。我對此現象很難理解!可能我學琴太輕松順利了,彈琴從來就沒遇到過任何技術障礙,所以從學琴開始的絕對重心都主要是放在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學習上,幾乎沒有專門進行任何有針對性的手指技術訓練;盡管也花過非常少的時間彈老師布置的練習曲,但都是敷衍馬虎懶得用心;我很不喜歡彈單調乏味的練習曲而喜歡彈各種各樣的經典名作,音樂作品彈多了,理解性和包括手指技術的綜合能力也就自然而然水漲船高地提高了。我認為,少一些手指技術訓練,多一些音樂作品的理解學習和彈奏可能效果會好得多及效率會高得多。琴童琴友們不妨試試看。
我多次強調少進行專門單調的手指技術訓練并不等于說彈奏的技術不重要,而是希望琴童琴友們在彈奏很多作品中去認真努力地得到更全面綜合的技術訓練,比如盡可能的少碰音或彈錯音,充分地理解表達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內容和意境風格等;如果這些主要的方面都沒做好,技術又有什么用處和怎么能算是技術好呢?
真正的技術技巧絕不只是跑動流暢和局部的彈奏能力,而是非常復雜的綜合全面的演奏技能。要在彈奏中充分表達音樂作品的內容和意境風格,即思想感情和每一個細節(jié)與最難的微妙之處。
所謂的天賦才華和能力,就是在接觸樂譜和琴鍵時,音樂已活躍于心中,并能從手指自然順暢地流淌出來。
我們學琴的過程和目的,都希望用使用最好的學習方法、花較少的練琴時間和精力去求得最快的進步和最好的效果。我真的很想通過堅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來幫助琴童琴友們更快更好地學琴,但我的探索和努力也需要得到大家的反饋交流和支持,以幫助我能堅持寫下去!
14,我接觸了很多琴童和家長,他們有一種較普遍的錯誤:對優(yōu)秀演奏家或好老師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希望,以為他們手里有靈丹妙藥或訣竅,可以使自己的學生成才成功。其實,世界上很多非常優(yōu)秀的演奏家一輩子都沒教出過使他們引以為自豪的學生,很多非常著名的鋼琴老師也都沒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培養(yǎng)成鋼琴家;如他們真有靈丹妙藥或訣竅,那肯定會先把自己的孩子教成鋼琴家。我這樣說并不是否認好老師的重要,好老師的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家長和琴童本人的艱辛付出及勤學苦練與鉆研!
15,古典音樂現在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和考驗是:演奏家越來越多而聽眾越來越少,演來演去聽來聽去都是一些圈內人,很少有圈外人來參與,長期這樣下去發(fā)展道路就會越來越窄。古典音樂如要發(fā)揚光大,重大戰(zhàn)略和當務之急就是必須盡一切可能發(fā)展擴大聽眾群和愛好者。象中央電視臺鋼琴小提琴大賽這樣的音樂活動就很有效果,能快速地擴展聽眾群和愛好者,只可惜這樣的音樂活動太少了!連央視音樂頻道也一天到晚都是流行的唱歌跳舞,很少有古典音樂的推廣和介紹。我覺得中央電視臺應該專門設立一個古典音樂頻道才好,以便于培養(yǎng)更多的古典音樂觀眾和聽眾。
我在較多的演出中對培養(yǎng)古典音樂新的聽眾群也有了一些體會和經驗,我發(fā)現外行的聽眾特別喜歡聽他們熟悉的音樂作品,其次是喜歡聽熱鬧和炫技的作品,如果老是彈些聽眾既不熟悉又不熱鬧炫技音樂作品,外行聽眾就只有打瞌睡或走人了。我想,作為演奏者應該盡可能的考慮到聽眾的感受,最好使音樂會與聽眾保持良好的互動效果。
16,學琴道路上最大的一個困惑:時間精力不夠用。怎么辦呢?只有放棄玩耍和犧牲很多生活學習中次要或不重要的東西來換取琴藝的進步,想想還是劃算的,那些人人都會玩的東西究竟又有多大價值呢?我的恩師鄭大昕教授說得更絕:要想琴彈得非常好,得拿命去換。不可謂不經典!
中國的琴童琴友們有一個很大的缺陷:不論彈哪個作曲家的作品,彈出來的風格和味道都差不多,仿佛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這是文藝的大忌。主要原因是對作者作品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及風格流派不太清楚所致;在正確的彈奏作品時,最好還得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及個性風格,別具一格的特色永遠是藝術的最高追求!
關于藝術的理論有很多很多,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只有奉行實用主義,什么實用就試行什么。
有琴友想我談談出國留學的情況,這個題目太大了,我沒有能力說清楚。況且我出國留學才11歲,有我媽媽陪讀,幾乎所有事情都是我媽負責打理,如沒有我媽在身邊照顧我,我是肯定沒法對付留學生活的!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留學生活都是有利有弊的,最大的困難是:必須學好外語和適應新環(huán)境及沒法保證練琴時間。我現在認為,如不是想做職業(yè)演奏家,就沒有必要出國留學;當然,喜歡外國生活或想在國外結婚和成家立業(yè)的人除外??傊?,出國留學是一種很大的冒險和挑戰(zhàn),絕對是強者才應有的選擇!
17,學海無涯,藝無止境,在鋼琴演奏和精神層面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的學習提高上永遠無窮無盡,幾乎沒有任何人的演奏真能做到無可挑剔!但無論是作為一個學琴者或演奏家都應該在藝術的道路上竭盡所能和全力以赴!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大的潛力,我有責任和義務不負眾望地使其發(fā)揮到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