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祠、觀、庵這是大家經(jīng)常見到的??墒?,各位知道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嗎?(我賭五包辣條,知道的人數(shù)不超過五個)
寺
寺,有兩種。一種是古代的行政機構(gòu),比如大理寺。
另一種,就是和尚們用來居住、學習和修行的地方,比如大家熟悉的少林寺。
Q
建筑風格
佛寺的建筑有意將內(nèi)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nèi)室外空間的相互轉(zhuǎn)化。殿堂、門窗、亭榭、游廊均開放側(cè)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
佛殿之前還建供奉佛舍利的佛塔(又名 “浮屠”)。
Q
例子:梵凈山寺廟群
梵凈山,是貴州有名的佛山,遠在唐朝,就有人來此進行佛教活動和修建寺廟。到了明代,已經(jīng)形成了今天所謂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
廟
廟,原本是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后來和神社混在一起,變成了祭祀鬼神的場所。而祭祀天地日月,則成為了壇的功能,比如天壇。
漢后,隨著佛教的傳入,佛寺也被俗稱為廟,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Q
建筑風格
廟的布局和構(gòu)建原構(gòu)與宮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體制略有簡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黃色。
Q
例子:織金財神廟
織金財神廟,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的選址和定位是根據(jù)漢文化的易經(jīng)學說,但是它的建筑風格則屬于彝族文化。因為建造它的是一對彝族父女。
祠
祠,是為紀念名人而修建的供舍,這和廟有些相似。只是,廟里供的基本上是神,而祠里供一般是死人。當然也有供活人的祠,比如生祠。
Q
建筑風格
祠的組織和布局是有規(guī)制的,各廟之間只是規(guī)模大小有所不同,但總體布局是相似的,大體上可分為門前廣場、戲臺、大門、圍墻、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
Q
例子:天柱宗祠群
天柱宗祠群,建于明清的有100多座,保存完好的有30多座,其中縣級文物保護有19座,省級文物保護2座。
觀
觀,也就是道教的宮廟。也許是因為道士們都喜歡夜觀天象,所以,才會把他們住的地方叫觀吧。
觀,一般建在山頂,一是為了方便道士們觀星,二是讓道士更容易得道成仙。
Q
建筑風格
道觀的建筑原則與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宮殿建筑,只是規(guī)模較小,并且在裝飾及室內(nèi)擺設(shè)上帶有各自的宗教色彩。觀內(nèi)建有對稱的鐘樓和鼓樓。
Q
例子:福泉山
福泉山是貴州道家圣地,相傳張三豐當年去云南看望沈萬山,在歸還武當山的途中經(jīng)過福泉。然后他發(fā)現(xiàn)這里是個修仙的好地方,就住了下來。最后成仙。
所以有人說張三豐“武當山得道,福泉山成仙”。
后來,這里就成了道家圣地,道士建觀,現(xiàn)在觀中還有張仙祠等建筑。
庵
說到庵,大家想到的一般是尼姑庵。然后就是那句“禿驢,竟敢跟貧道搶師太”了。
庵,在古代指的是一種小草屋,如“結(jié)草為庵”(《草庵歌》)。不過,有時候文人們也會把自己的書齋稱作庵,比如“老學庵”(陸游的書齋)。
漢代佛教傳入,為了跟和尚區(qū)分,尼姑們住的地方也被叫做庵。所以,在后世,庵一般指的是女子出家修佛的地方。
Q
建筑風格
庵的建筑風格和寺差不多。
Q
例子:貴陽覺園尼庵
覺園,原名長生庵,后來因為失火被毀,重建后改名為覺園。
題外話
表面上,和尚住寺,尼姑住庵。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一定是這樣,有些雖然叫寺,但是里面住的是尼姑,有的叫庵,但里面住的是和尚,比如湄潭西來庵住的就是和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