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明節(jié)剛過,相信大家春游的興致到現(xiàn)在還沒退去。其實在古代的清明時節(jié)戶外同樣是十分的熱鬧。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一幅畫作上看出來,這幅畫就是《清明上河圖》。
一提到《清明上河圖》這個名字,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就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那一幅。這幅《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jīng)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shù)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xiàn)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自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問世后,后世畫家多有臨摹、模仿之作,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清明上河”題材,因此傳世的《清明上河圖》少說也有數(shù)十個版本。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有三個:除了張擇端本,還有明代仇英本,現(xiàn)為遼寧博物館收藏;清代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名宮廷畫師繪制的清院本,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盡管張擇端、仇英與清宮畫師畫的都叫做《清明上河圖》,但由于生活的時空完全不同,他們所參照的城市是不一樣的,張擇端以北宋東京為藍本,仇英筆下的城市實際上是明后期的蘇州,而清宮畫師顯然會參照清時的北京城制作《清明上河圖》。他們描繪出來的城市形態(tài)當然也有著微妙的差異。找出這些差異,我們便可以發(fā)現(xiàn)宋、明、清三代的城市治理存在著一些重要的區(qū)別。
許多細心的人應該都會看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城門是不設防,沒有一名士兵把守,城墻上也沒有任何防御工事,有一段城墻還坍塌了。進入城門之后,也不見任何城防機構駐扎,宋政府只在靠近城門的城內大街邊設一個商稅所,向進城的貨商收稅。一名閑漢模樣的人還登上城樓,探身看著大街上的人來人往。
而在明清本《清明上河圖》中,城墻高聳,上面修建有箭垛;城門外設了一道大柵欄,過了大柵欄,進入城門,里面又有一個甕城;陸路城門旁邊,另有一個水道城門,門外有官兵把守,門內同樣建有甕城。穿過甕城,才算進入了城內。城內第一個建筑物,便是城防機關,不但駐有重兵,還陳列出各種武器,以示威懾,又安放著三個警示牌,上寫“固守城池”“盤詰奸細”“左進右出”??芍^戒備森嚴。
有些研究《清明上河圖》的學者,比如故宮博物院的余輝先生認為,三幅《清明上河圖》的不同城防形態(tài),顯示了北宋晚期東京卞梁城的防備松散。不過,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倒覺得相比之明清時期,宋代的城市可能更加自由、開放,也更具商業(yè)性格,政府對于城市的治理,更注意主動發(fā)展工商業(yè),以期征收到更多的商業(yè)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