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涌現(xiàn),各流派爭芳斗艷。
所謂“諸子百家”,真的不是指百家,據(jù)《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shù)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書·經(jīng)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
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fā)展成學派。流傳中最廣泛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
小編今天主要給介紹一下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提出“仁”與“禮”的學說,希望統(tǒng)治者“克己復禮”,推行“德治”,從而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提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規(guī)范,發(fā)揮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提出“君輕民貴”“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天人關系上,強調(diào)“天行有?!保蝗说烙袨榉矫?,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以虛無的“道”為世界的根本,以因徇自然的“無為”“逍遙”為處世的方法。
老子,認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變的。提出“弱者道之用”,闡發(fā)了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方法論原則,抱著消極悲觀的態(tài)度,向往“小國寡民”的社會。
莊子,把道作為最高的原則,宣傳天道與自然無為,老莊崇尚自然,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
李悝,推行“盡地力之教”,提高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增加國家田租收入;主張用嚴酷的刑罰確立新的政治秩序,著《法經(jīng)》,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
商鞅,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級,獎勵耕戰(zhàn),廢除井田制度,加強中央集權(quán)。
韓非,主張加強君主集權(quán),厲行賞罰,獎勵耕戰(zhàn),提出“不期修古,不法長可” “事異則備變”的主張。
主旨“兼相愛,交相利”。
墨子,提出非攻、尚賢、非樂、非命、節(jié)葬、節(jié)用的主張,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提出“取實予名” “察類明故”的觀點。
墨家廣泛應用類比推理,通過類比的歸納形式來說明萬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建立了由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推理的方法論基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