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寶齋
簪釵,古而有之。先民漁獵穴居的年代,便已懂得束盤長發(fā),以不使行動受礙,而后由實用轉而裝飾。人類不斷進步,自從有了階層與等級,一切飾物又都成了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這在講究禮制的商周之際尤為明顯。首飾貼身相伴,不僅需要小巧玲瓏,在取材工藝上也必須華美精致,方能展示品味。因而,無論古今,首飾成為人們最親密、最容易炫耀的珍寶。從古代遺留的小小飾品,便可窺見當時的社會經濟、藝術文化及個人審美。
琉璃簪釵的發(fā)現(xiàn)與使用
這里想和大家聊的首飾聚焦在宋元時期的簪釵,而且局限于琉璃材質。揚之水先生曾在《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一書中,大范圍梳理了宋元時期的首飾類型。當然不止簪釵,書中還包括梳背、耳環(huán)、帔墜、巾環(huán)等其他飾品,讓大家了解當時首飾的式樣、功用及流傳。其中琉璃材質的簪釵因出土實物及考證資料匱乏,往往一言蔽之,泛泛而過。但在筆者對古代琉璃的關注類型中,宋元時期的琉璃簪釵不僅遺存數(shù)量頗多,而且分布廣泛,在全國大部分省份均有發(fā)現(xiàn)。
作為簪釵來說,因每個朝代流行的發(fā)型不同,簪釵(古稱發(fā)笄)的材質功用、形狀尺寸、紋飾工藝也各自區(qū)別。筆者見到最早的琉璃簪帽(發(fā)簪的頭部飾件),材質屬于費昂斯(faience),淺藍綠色,不透明,整體小筒形,頂部平整,底面略窄,有凹坑呈半圓形,年代大約在春秋時期。河南淅川下寺一號楚墓出土的玉簪,附有同樣形制的玉簪帽,套于玉簪頂部,可做年代、器形、功用的參考。到戰(zhàn)國時期,貴族們已使用透明的純琉璃質簪首,并且裝飾有當時上層社會最為流行的蜻蜓眼紋樣,甚為華麗。此后,琉璃簪釵最為興盛的時期即是宋元,樣式紛繁,工藝成熟,其影響至明清時期也盛行不衰。因而,很有必要將宋元時期的琉璃簪釵單獨辟出,為大家做個介紹。
琉璃直簪一組
為什么琉璃簪釵會盛行于宋元,而非更早,這與社會風氣、發(fā)型審美、工藝發(fā)展等都有關聯(lián)。秦漢之氣豪放雄偉,人們敬畏神仙,崇尚高大,因而發(fā)型發(fā)飾都較富麗夸張?!逗鬂h書·馬廖傳》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當時婦女都是以盤繞高髻為美。漢末至魏晉時期,大量的古羅馬玻璃器得以進口,被作為珍寶相互炫耀。西方玻璃器的吹制工藝也傳入中土,拓展了國內單一而繁復的琉璃模鑄格局,能制作出更多小巧的琉璃飾品。至隋唐盛世,與西方世界的經濟、藝術、文化、工藝交流更為密切。高髻高聳,發(fā)式紛繁,簪釵多用玉石金銀并鑲嵌珠寶,堂皇耀目,盡顯奢華?!短普Z林》記載“長慶中,京城婦人首飾,有以金銀珠翠,笄櫛步搖,無不具美”。由于太過招搖,連皇帝也關心過問,并下令禁止高髻。如文宗時候下令“禁高髻、險妝、去眉、開額”等,但民風依然如故,可見風潮之盛。而后的兩宋時期注重禮教,禁止奇裝異服,崇尚簡樸雅致之風。依照周禮制定服式,百官命婦及民眾衣冠皆受等級規(guī)制,這就使得琉璃簪釵得以一展身手,即可妝點發(fā)型,又獨顯優(yōu)雅之美。
每到節(jié)令之時,女子們便相約簪戴出行。南宋朱弁《曲洧舊聞》記載,元宵節(jié)“婦女首飾,至此一新。髻鬢參插,如娥、蟬、蜂、蝶、雪柳、玉梅、燈球,裊裊滿頭”。可以想象,當月上柳梢,華燈初放之時,諸多麗人珠翠唇紅,裙裾飄飄,袍服發(fā)冠金葉繽紛,琉璃閃耀,是如此美好的一幅畫卷。
玻璃竹節(jié)簪釵一組
兩宋時期的生活美學
宋代審美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質樸內斂,文學書畫名家輩出。藝術成就尤其是工藝造物空前繁榮,金銀銅器、陶瓷、玉器、漆器等,無不碩果累累。官作器物法度莊嚴,民間工藝婉約生動。譬如官窯瓷器,成為后代陶瓷燒造的典范。
還是說回琉璃,歷代承襲古法模制工藝做的,當時被稱為“藥玉”。蘇軾在《獨酌試藥玉酒盞》有寫:“镕鉛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為酒盅,規(guī)摹定州瓷?!庇涊d了先以鉛和石灰熬煮成玻璃漿,而后經冷加工琢磨成琉璃酒杯的過程。琉璃酒杯色澤似玉般瑩潤,型又堪比經典白瓷,可賞可用,當然會受到百姓喜愛。而在宋代各大寺院地宮遺址出土的寶函中,屢見吹制工藝的透明料舍利瓶,當時被稱作“琉璃”。在南宋趙汝適《諸蕃志》(1225)中記載有:“琉璃,出大食諸國。燒煉之法與中國同。其法用鉛、硝、石膏燒成。大食則添入南鵬砂,故滋潤不裂,最耐寒暑,宿水不壞,以此貴重于中國”。通常為透明玻璃質的伊斯蘭玻璃器,因為在原料中添加硼砂使玻璃耐熱性韌,比國產琉璃更為實用,深受宋代上層喜愛。南宋宮廷賞花,就有以大食玻璃瓶插花的風尚,這在當時留存的繪畫中也多有表現(xiàn)??梢?,雖然料質相似,但進口的透明“琉璃”器皿,與國產的半透明“藥玉”制品,在實用和裝飾功能上有明顯區(qū)分。
琉璃花筒簪一組
與唐代多大件藝術品的雄強威武相比,宋代作品多在股掌之間,顯得細膩幽柔,溫和內斂。當時的生活美學,完全可用現(xiàn)在的流行語“低調奢華”來詮釋。日常生活的飲食用器、珥簪穿戴等隨身飾物,文房用具的幾案陳設,曲藝書畫的傳播熏陶,都顯得那么豐饒優(yōu)雅。宋太宗墓中有“太宗玩好弓劍筆硯琴棋之屬”隨同伴葬,杭州茶肆“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街市商家盡展“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雅玩風氣由上而下,民眾自得安逸。
宋元琉璃簪釵的樣式
宋代朝廷重視祭祀之禮,具有遵循古制的時代氛圍,官窯瓷器尚青白二色。因而宋元時期的玻璃器,最常見的也是白與藍。這種顏色的審美傾向既有對純潔、和平的向往之情,也蘊藏著對天地日月的敬畏之心,更飽含了對先祖的無比懷念與敬意。常見的宋元琉璃簪釵中,以涅白色、涅藍色、淡藍色、翠綠色居多。
通常,我們把單根的發(fā)叉稱為“簪”,雙股的發(fā)叉稱為“釵”。按其紋樣不同,細分成不同名稱,如花頭簪、花筒簪、竹節(jié)釵、橋梁釵等,都是宋元時期常見的樣式。以下參考金銀器,介紹幾種常見的琉璃簪釵樣式。
素簪:直身,簪首略粗平,簪身漸窄,至簪腳收成水滴狀或削磨成尖,似為男子束發(fā)用。
折股釵:簪身對折,簪腳成對,是宋元時期最常見的樣式。折股的琉璃釵頂端最粗,或作竹節(jié)等裝飾,可增加強度與阻力,釵腳略粗,釵身稍細,便于插戴。折股釵按其功用長度不同,一般在10—20 厘米之間。
竹節(jié)釵:有簪也有釵,取意于竹枝的紋飾多在簪首,偶有做在簪身中間的,或釵梁做成接二連三式。
橋梁釵:釵梁如扇面,連續(xù)排列多個折股,常見連七式,簪腳收為一對。
如意簪:簪身扁長如柳葉,簪首頂端有小彎如耳挖,但不具備挖耳功能。揚之水先生依故宮本《碎金》考,對應為如意簪,取其吉祥之意?;^簪:簪首為各類花型,如菊花、梅花等,簪身素直。此類型各地都有出土,變化較多,傳播最為廣泛。
花筒簪:吹制而成,空心薄胎。簪身呈花筒狀,簪首為花瓣形喇叭口,簪中可插小花。
瓜果簪:簪首常見荔枝、瓜頭等,題材與宋代院畫之蔬果小品相符。荔枝官稱御仙花,“合歡釵頭雙荔支,同心結得能幾時”,取其兩情相悅之意。瓜實寓意“瓜迭綿延”,多為祝壽討喜。
荷葉簪:元簪的典型樣式,題材出自金銀簪的“滿池嬌”(在隨風翻卷的荷葉之上,有一對吸水鴛鴦、一對鷺鷥、一尾游魚、一龜一蛙,又有水草慈姑葉等,形成一幅池塘小景)。簪首為預留兩個小孔的琉璃荷葉,水禽等精工細物可以金銀絲打造后附加。
龍鳳簪:簪首為龍頭或鳳鳥紋樣,歷來均是皇室貴族喜愛的題材。
螭虎簪:元代典型樣式。螭虎,也稱蟠螭,是一種沒有角的龍。螭虎簪以花頭為簪首,簪身做扭結的雙螭或雙龍。綜合來看,琉璃簪釵雖然在類型上與金銀首飾基本相同,但工藝無法做到那么繁復,所以造型調整的更為素簡,以突出顏色及線條之美。
宋元琉璃簪釵工藝淺探
宋元時期的工藝發(fā)展,不管是廟堂的莊嚴制度,或者街頭的活潑生趣,皆極具章法,精巧實用。城市居民生活富足,各類行鋪林立,街市間經常匯集各地物產及工藝品,并按時節(jié)而輪換,主要材質種類有金銀器、瓷器、漆器、玉器、玻璃器、銅器等。
宋元時期玻璃制作頗為興盛,模制藥玉應用于宮廷用器,琉璃珠瓔妝點于冕服殿堂,簪翠首飾流傳于里巷市井,器皿燒珠供貨于海上貿易,這些皆有史料可證。但是在現(xiàn)今留存的琉璃飾品中,最大類的當屬簪釵,今出土者多見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如江蘇南京雨花南路鄧府山17 號南宋早期墓葬出土琉璃飾品六件,其中平頭簪兩件,一件淡藍色,另一件藍白雙色;扁簪一件,淡藍色;彎頭簪兩件,白色;方頭簪一件,白色。
宋元時期的琉璃簪釵以玉質半透居多,是采用本土熔煉的原料,在高溫小爐上,以手工拉制及小管吹制的手法完成簪身主體,而后采用壓花、捏花、蘸花、印模、攪料等技術作裝飾。如此小件,無法直接應用玻璃器皿的大吹管。除了花筒簪是定制小吹管制作,胎體非常輕薄之外,其他實心簪屬都是以類似現(xiàn)代燈工的技術完成,也就是先制作料條,然后加熱彎曲或壓型。從部分透明色的簪身,可見內部有被拉長的小氣泡痕跡,花頭簪也可見明顯的模壓線痕。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宮廷玻璃器中常見的套料、雕刻、攪胎、絞絲、內花等工藝,在這個時期的簪釵上早有體現(xiàn),可見當時的玻璃制作水平已非常成熟。
宋元時期的琉璃作坊一直未有發(fā)現(xiàn)。至今為止發(fā)現(xiàn)較早的玻璃業(yè)加工場所,是山東博山(顏神鎮(zhèn))元末明初的玻璃作坊遺址。在大約400 平方米的范圍內,有一座直壁方形大爐和21 座加工玻璃的小爐,分布密集,排列整理。從小爐中的遺物分析,每座小爐主要生產一種產品,如玻璃珠、玻璃簪等。現(xiàn)場也出土了不少殘斷的琉璃簪釵,樣式符合元明時期的特征。也就是說,因為玻璃器物的不同應用,當時應有單獨的小爐及技師制造琉璃簪釵。
無論中西,玻璃工藝歷來是受嚴密保護的,玻璃制品易碎但不腐,遺存越多的地方越可能接近產地。據(jù)筆者調研,國內有幾個密集發(fā)現(xiàn)宋元簪釵標本的地方,如福建南平、安徽銅陵、湖北枝江等,有時會出數(shù)百枚殘斷的標本,故很有可能是產地所在,并供應周邊。當然,是否真有琉璃作坊的遺址存在,這還有待相關考古部門勘察考證。
細細品味宋元留存的琉璃簪釵,不由得感嘆時代之風,何等富足安樂的環(huán)境,靜心平和的匠人,才能造出這般飾品。這一刻,讓我們暫時擺脫浮躁,沉浸于宋元的天藍與凈白之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