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世紀,1956年的春天比以往時候來的更晚一些。
已經(jīng)進入 4月份了,人們還遲遲不能脫去棉衣。湖邊的柳條尚未泛青,干干的枝條在風中搖曳,不見絲毫春天的景色。
一個星期的下午,大家都出去了,我看了一會書,就從獨身宿舍(岳陽街31號,原日偽荷蘭大使館)出來,沿原斯大林大街(現(xiàn)人民大街)北行,經(jīng)解放廣場(原解放大路和人民大街交匯處有一廣場,夏天綠樹成蔭,花草繁茂)再往北走不遠,就到了聲名遠播,至今人們?nèi)栽?div style="height:15px;">
議論不忘的原長春“孝子墳”的所在地。
“孝子墳”,我很清楚地記得它準確的位置在原吉大北校園鳴放宮,即今牡丹園的東南角,豐順街口往南一點點的地方。當時它的西側是長春市圖書館,末代皇妃李玉琴當時就在這個圖書館工作。過街東側是人民公園(現(xiàn)兒童公園)露天音樂堂(現(xiàn)省文化活動中心)和長春市游泳池。
關于“孝子墳”的來歷和沿革當時有不少傳說。有的說,一個孝子,母親病重想吃魚,當時正值寒冬臘月,那年月上哪去買魚,再說就是有魚也沒錢買呀,于是冒著嚴寒,臥冰數(shù)日,冰化雪融,撈上魚來煮熟給母親吃,人稱為孝子,死后葬于此,故稱“孝子墳”。還有的說一個
孝子,因家窮,他寧可自己餓肚皮,每日做苦力賺點錢,保母親不挨餓,母親死后他七七四十九天長跪守孝,賣身葬母,人稱孝子。死后葬于此處。
其實據(jù)當時的資料介紹,孝子是一個名叫王夢惺的遼陽人,他一生以孝為先,因曾在長春住,他38歲時母親病故葬于長春。后抱痛回遼陽,不久到千山名寺無量觀出家靜修佛道。十余年后,王夢惺一直特別想念母親,甚至在夢中母子相會。于是他又來到長春母親墓旁,結廬守孝,徹夜不眠。據(jù)說他三年不食人間煙火,以清水和生米度日,終日不與任何人交往,忍凍受餓以盡孝道,人們敬畏和稱道王夢惺的大孝,稱他為王孝子。這位王大孝子在母親墓旁守孝三年后。于1934年去世,人們把王夢惺和母親合葬一處,故人稱“孝子墳”。
原“孝子墳”并沒有多大名氣,而真正使“孝子墳”名聲大振是從日偽修筑首都新京而形成的。日偽當時要在所謂新國都修筑一條貫穿南北的十里長街(當時街名就別有用心叫“大同大街”),按原規(guī)劃設計,這條街正好路過“孝子墳”,必須拆除掉,于是人們散布了不少言論和傳說,故弄玄虛,說“孝子墳”顯靈了,路不能從此過,墳不能拆。一些宗教和社會團體也主張保留“孝子墳”。當時日偽當局為了籠絡人心,顯示他們所謂孝道的嘴臉,也同意保留。所以在不影響主干道的情況下,在南行右側樹旁和人行道上保留了“孝子墳”。從此,“孝子墳”聲名遠播。聽說連京都修道都繞開了,以為“孝子墳”真的是顯靈了,更多的人從外地趕來拜謁“孝子墳”。又有一些人為了孝道主動捐資,修成了后來的“孝子墳”。墳臺占地約80平方米,用石料水泥砌成,高 2米左右,正前方有十余級臺階,上去是個平臺,中間修一四角形,高 3米左右七層小古塔,四面有方形碑石。碑正中刻有“孝為本”、“誠則明”等字樣。還刻有一些小字碑文。墓前方臺階上下均修有石座,上面放著鐵鑄大香爐,每日香火不斷,基臺四周有石雕欄桿環(huán)繞。
當時的“孝子墳”可謂長春的一大景觀,外地人來長春大多要去參觀“孝子墳”的。
我畢業(yè)不久剛分配到長春工作,也是慕名前往,又在臺階上攝影留念(見題圖照片)。后來據(jù)說是有人利用“孝子墳”搞封建迷信活動,造謠生事,于1958年 9月經(jīng)長春市人民政府決定拆除。一些石碑、牌坊、石柱等散落各處?,F(xiàn)兒童公園東北角還有幾件。
人是應該講孝道的,孝道是一種人性,孝道是一種品質(zhì),孝道是一種力量,尊敬老年人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當年為王孝子修墳(上接第47頁)建墓怎么說也是一件積德的事,留給后人一點積累和啟示。但有人利用“孝子墳”亂搞名堂、興風作浪,拆除也是應該。然而“孝子墳”仍在人們特別是一些老年人的心中。
如今,聽說又有人提議重新修筑“孝子墳”,我認為,修與不修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社會上、家庭中不僅要提倡孝道,而要言行一致切實做到才好,善待老年人給自己留條后路,給子女作出榜樣,因為大家都會老的?!皠窬诩揖锤改?,何必徒勞遠燒香”,是也 !(作者:吉林省林業(yè)廳史志辦 劉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