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你們中間行走,你們卻看不見我。
即使我要你們都看到了我,你們卻永遠不知道我是誰。
我在你們中間行走,心里是一片曠野。這一片曠野,有荒天古木間的嘯叫,有凄厲如無邊黑暗的哭聲,有生動的畫面,有鮮花,有孩子的真趣,有無知的少婦,有付出了一生的辛勞臨老還得在人世中流淚的女人……
你們都背叛了我。在夢里,我聽見一句話這么說它自己,于是我知道了你們和我的關(guān)系。
太初有“話”,話與道同在。我醒來,我知道自己不過是一個夢,一個孤獨、眾叛親離的大道,真實的是你們自己。
然而你們都背叛了我。
背叛了藍天白云,背叛了自然,背叛了你們童年不意擁有的而今你們孜孜卻遠離的人性,背叛了你們成年辛勞所尋求而失敗的生命的真實。背叛了我,和我給予你們的愛。
我不過是一個愛。
一個無盡的折辱,物質(zhì)中間的黑暗和時間里的忍耐,一個孩子的笑和老樹的根,一個雙目空洞折射萬古的精靈的心,一個明于愛恨陋于禮義人心的荒蕪的城。
我遠離你們有接近,無言地看著一切的因緣、心血和紛爭在你們中間生滅,一切陰影、嗔念、夢境在你們中萌芽又喪失。我能說什么呢?我能給出什么呢?
你們都背叛了我。
我于是將遠行,絕不占你們的心地。
老子在周都生活得越久,內(nèi)心越蒼茫。老子注定是一個生活的看客了。在此惡濁的時世里,老子注定只能守著自己的清白了。
我對孔丘的印象一再加深。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世界給我們貢獻的人物就那么多,有的就像沙丘一樣,突然拱起,又突然消失了;能夠如山脈峰巒一樣拔地而起,成為時代社會最堅實的風景者并不多。孔丘已經(jīng)牢牢地立起來了。
我也還記得這個有為青年對禮似乎特別感興趣。事實上,天下雖大,有心人并不多。就像多峰并峙,這些有心人相互之間是可以一眼能識別的,此外,不過是酒囊飯袋,是求田問舍者,是干君食祿者,是游戲者,是喧嘩與躁動者。
我想把自己所知的大道告訴給孔丘,話到嘴邊又咽回去了。不是說有聞來學,不聞往教嗎,只要人們帶著問題來學,就是有收獲的??;如果不是別人的問題,而強行灌輸,那效果必然適得其反。對于沒有音樂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一個人的心智和生命需要還沒有渴求到或反省到大道的重要,最淺白的道理對他也沒有意義。我因此只是本著不憤不啟的態(tài)度對孔丘的問題知無不言。他想要觀天下,我就做他登山的石階;他想要感受春暖花開的美妙,我就做春雷或一粒普通本分的種子……我應該是他成為他自己的必由之路的一段。我要鋪平他的道路,他是后來者,他會有所成的。
我跟孔丘說,像鴻鵠并不每天洗澡,但它的身子看來潔白得新鮮;烏鴉也沒有每天涂黑,它的身子卻總是漆黑一團。這種黑白的道理,不必去解釋,就像名譽一類的觀念,不必去流廣一樣。泉水干涸了,魚兒們在陸地上相互吹氣獲得濕氣,相互鼓泡以當水沫,這種做法不過自欺相欺而已,不如他們在江湖大水里自在自游,哪怕忘掉了對方。
當孔丘在黃河岸邊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時候,老子全面他說:人生天地之間,人跟天地其實一體。人生也是天地自然之物,人的童年、少年、壯年、老年變化,就像天地有春夏秋冬一樣,這用不著悲哀。人們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他們的本性就不會受到破壞。如果不得自然自由,而去奔忙于世間的功利之中,比如我們不知道卻要人為設(shè)定的仁義規(guī)范里,那么本性就會受到束縛。功名在心中,人就會產(chǎn)生焦慮情緒;利欲在心中,人就會增添無窮的煩惱。
孔丘解釋說,他憂慮的是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zhàn)亂不止,國亂不治,所以才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為于民的感嘆。
老子勸勉說,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這都是自然的力量,何來有人去幫忙才成功的?人們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都是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又何必去強行灌輸個別人的意志呢?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以水為師?”
孔丘問:“水有何德?”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是它有謙卑的美德啊。江海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就是因為它的謙卑。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滴水穿石,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是它有柔弱的美德。所以說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因其弱勢得無有,故能入于無間之地,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b>
孔丘確實聰明絕頂,當我說過那番話后,他馬上舉一反三:“是的,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水居處的地方,都是人之所惡,沒有誰跟它爭搶,這是大善啊?!?/span>
我說,要多觀察山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你要用世,就要用心用智慧,就可以從水的生存中吸取所需要的智慧。
【道德經(jīng)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
故無尤。
老子不知道的是,孔丘回魯國的路上,幾乎一路無語。
老子理解,一個認真生活的有心人,不會把一次相遇當做一次日常小事,過后就忘;他一定能夠從中有收獲,他一定要消化,他一定會給自己和對方賦予意義。所謂吃透對方才能放棄,所謂懂得了才有進步,而人們也多易選擇淡化對方,不曾把對方跟自己放在天平上一同衡量。所謂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大抵如此。
老子讓孔丘學習了、收獲了、進步了,但孔丘卻不會把老子當芻狗的。
當?shù)茏訂査?,對老子有什么印象是,孔丘承認沒有讀懂老子,他由衷地佩服說,老子是無所求而全求,無所為而無不為的。當孔丘明白過來,老子的無為跟他的知其不可為之間有某種共通之處是,不禁深為老子和自己而感動。
孔丘對弟子說了這么一番話:
“像鳥那種生物,我是知道它飛行的限制的;魚,我也知道它在水里游弋的能耐;禽獸,我知道它跑路的可能性。對那些跑路的可以用陷進之網(wǎng)來捕捉,游動的可以用綸網(wǎng)來把握,飛翔的可以用箭來獵獲。但對傳說中的龍,我跟大家一樣見首難見尾,我不了解它乘風云上天的蹤影。這次我見到了老子,他就是傳說中的龍啊?!?/font>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