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如今,很多父母都比較認同“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教育方式,所以他們會時常因為一些小事而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而另外一部分父母則只是單純的以“說教”的方式教育孩子,也就是說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他們都不會打孩子。
以上兩種教育方式在我們日常生活都比較常見,但是,哪一種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長呢?
一、脾氣火爆的父母認為: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材
這種教育是指父母在得知孩子犯錯時,對孩子拳腳相加,企圖以此將孩子教育成才。但是,父母們的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會使孩子變得叛逆等。以下是關于父母采取這種教育方式的心理揣測。
1.避免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
很多父母認為,假如自己一味的寵溺孩子,并且在孩子犯錯時沒有給予嚴厲的批評,那么,孩子日后很有可能在進入社會后再犯。那時,就不會有人顧及血肉親情去維護自己的孩子。所以,這類父母會想與其讓孩子在外面受更大的傷害,倒不如在家將他的壞毛病治好。
2.打是最有效果的辦法
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快速提高,很多父母不得不外出上班。他們本就因為上了一天班而疲憊不堪,假如回家后孩子又犯錯。那么,這類父母很有可能因此而直接對孩子采取“棍棒式”教育。畢竟,孩子在挨打后會特別注意自己的所作所為。因為,他們懼怕父母的暴力教育,生怕自己會再次惹得父母發(fā)怒。
3.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能力
由于現(xiàn)在很多家庭僅僅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孩子從小就得到了家人的無限寵溺,這導致很多孩子在進入社會后由于抗打壓能力嬌弱而做出一些令人齒冷的事情。于是,父母們?yōu)榱藦男∨囵B(yǎng)孩子的抗挫能力而對她們采取“棍棒式”教育。畢竟,在暴力下成長的孩子比在溫室中長大的孩子抗挫力高很多。
二、溫和型的父母認為:打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這種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在教育孩子時,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都不會打孩子。而是為孩子分析利弊,讓孩子認清事情的本質。下文是關于這類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體會。
1.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更容易使用暴力
首先,大家必須知道孩子的模仿與適應力非常強。假如一個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將這種暴力銘記在心,并且將此作為一種生活常態(tài)。有關部門的研究調查顯示,近六成的未成年犯罪分子的家庭往往都充斥著暴力。
2.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對一個人以后的發(fā)展可謂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自尊心的培養(yǎng)應該從小做起。但是,如果一個孩子長期受到父母的打罵。那么,他們的自尊心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受到傷害。而一個人若是沒有強烈的自尊心,那他們又談何自強。
3.孩子會變的自卑
想必大家都知道自信對一個人的成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墒?,假如一個人從小不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肯定,甚至還常常被父母的打罵,那么,他的自卑程度想必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而我,缺乏自信的孩子在需要做重大抉擇的時候總是游移不定。沒有堅定的自我,甚至是完全依賴于他人。
那么,那么很少挨打或者沒有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后會怎么樣呢?
1.不挨打的孩子更加陽光、自信
有關數(shù)據(jù)研究表明,從小就沒有挨過打的孩子在長大后會更加陽光、自信。這是因為他們在小時候沒有遭受過父母的打罵,也就自然不會對此產(chǎn)生恐懼心理。而且,很多人表示自己小時候在挨打時,心理都會特別害怕。也就是說,挨打會讓一個人的大腦感到,而沒有挨過打的孩子顯然不會有這種感覺。
2.更愿意與父母做朋友
人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孩子最知心的朋友”。但是,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因為挨父母的打而對他們心生芥蒂,那么又如何是他們與父母成為朋友呢?但假如一個孩子從小就與父母交談,甚至在他們犯錯時,父母仍耐心的和他們講道理,那么,他們也就比較信賴父母,這也就是他們與父母能成為朋友的最直接原因。
3.性格更為樂觀
形成樂觀的積極思維關鍵在于解釋風格,也就是自己對原因的習慣性看法。如果一個孩子在犯錯誤時能夠受到父母的言語解釋,那么他們就會更好的看到事情的本質,并且也會更積極的看待事物,自然也就會變得更為樂觀。
那么,您平時在教育孩子時,是否會采取暴力的方式打孩子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