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虎湯方
【方劑組成】
知母18克,生
石膏45-100克,炙
甘草6克,粳米30克
【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方解】
石膏、
知母除熱止煩。
甘草、粳米安中養(yǎng)正。此治熱用寒,而不為寒傷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
石膏性寒,但
石膏質(zhì)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則無效?!?a style="color: rgb(21, 75, 160); text-decoration: none;" target="_blank">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為微寒即由于此。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
傷寒論》第176條: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注解:《金匱玉函經(jīng)》此條云:“傷寒脈浮滑,而表熱里寒者,白通湯主之”。王叔和注語亦謂、“舊云白通湯,一云白虎湯,恐非”??梢姳緱l為文是有問題的。若就表熱里寒的為證言,則宜白通湯。不過表熱里寒,脈不應浮滑。若就脈浮滑言,則宜白虎湯,但又不應有表熱里寒之證,此其中必有錯簡,待考。
《
傷寒論》第219條: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面垢,即面不光澤。腹?jié)M、譫語、遺尿為熱盛于里;身重難以轉(zhuǎn)側則外復多濕、口不仁、面垢熱在少陽,故謂為三陽合病。熱盛于里則不可發(fā)汗,若發(fā)汗則必益甚其譫語。里雖熱但不實,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虛其里則額上汗出、手足逆冷。若上證自汗出者,則宜白虎湯主之。
按:此雖謂為三陽合病,實即熱盛于里的陽明病,不過里還不實,外復郁濕,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熱盛猛則汗自出,故以白虎湯主之。
《
傷寒論》第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注解:脈滑主里熱,故脈滑而厥,知為里有熱的熱厥,宜以白虎湯主之。
【辨證要點】陽明病,自汗出,脈滑數(shù)者。
【驗案】馮某,女性,25歲,門診病例,1967年7月20日初診。高燒已二十余日,曾在好幾家醫(yī)院用各種抗菌素治療均無效。因頸部兩側淋巴結腫大,故多數(shù)醫(yī)院診斷為淋巴結核。因高燒不退,經(jīng)人介紹來求診治。望其面黃無華,消瘦,自汗出,不惡寒,自感乏力身重,昨晚T39.7℃,苔薄少,舌質(zhì)紅降,脈滑數(shù)。證屬陽明里熱,津液大傷,治以清熱救里,與白虎湯加味:
生
石膏90克,
知母18克,粳米30克,炙
甘草6克,生地24克,
麥冬24克,生
牡蠣15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熱降為38℃左右,但晚上偶有39℃。因出現(xiàn)惡心、納差、喜涼,喜吃西瓜,故改服小
柴胡加
石膏湯(生
石膏每用60-90克),藥后熱平,諸證消,共服11劑,頸部淋巴結亦全消失。
二、白虎加
人參湯方
【方劑組成】
知母18克,
石膏60~100克,炙
甘草6克,粳米30克,
人參9克
【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熱傷津液,若白虎湯證,津液耗損較甚,以至渴欲飲水者,因加
人參安中以滋液。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
傷寒論》第26條:服
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注解:服
桂枝湯以微似汗出者佳,若服之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則病必不除。由于大量亡失體液,胃中干燥,故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為熱盛津虛之應,故以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
傷寒論》第168條: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注解:《
脈經(jīng)》、《千金方》均于傷寒后無“病”字,可從。傷寒法當發(fā)汗,誤施吐下,津液大傷,邪變內(nèi)陷,因致熱結于里。但時時惡風,則外邪還不了了,故謂為表里俱熱。大渴、舌上干燥而煩,為津虛熱盛之候。欲飲水數(shù)升,更見思水自救之情,宜以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
傷寒論》第169條: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注解:無大熱,指身熱不大,并非無熱之謂??谠锟省⑿臒闊崾蛑?。里熱甚者,則背反微惡寒,宜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按:熱實于里,勢必迫于外,而身蒸蒸發(fā)潮熱,為可下證候。無大熱謂身熱雖然而未至潮熱之大,故宜
石膏之配劑以清熱,而不宜承氣輩以攻實也。又熱盛于里者,亦常有惡風寒的自覺證,若上條的時時惡風和本條的背微惡寒均屬之。
《
傷寒論》第170條: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瑹o表證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注解: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若表不解者,為
麻黃湯證,當然不可與白虎湯,尤其加
人參的本方更非所宜自在言外。若渴欲飲水,并確知其無表證者,則宜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按:由本條的說明,可見以上二條的時惡風和背微惡寒均非表不解的征候甚明。
《
傷寒論》第222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
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主之。
注解:此亦表里俱熱的三陽合病。脈浮緊屬太陽;咽燥口苦屬少陽;腹?jié)M而喘以下概屬陽明。由于陽明的征候獨顯,因以陽明病冒之。不過身重為有濕郁、里雖熱而未實,乃白虎湯證,而不可汗下,若誤發(fā)其汗,重亡津液,則胃中干、大便硬,其人必躁煩心亂而譫語。若燒針使汗更屬逆治,因火助熱,其人必驚懼煩躁不得眠。若下之,胃本不實,必因誤下而空虛,則客熱邪氣乘其虛上動于膈。若心中懊憹,舌上苔者,為虛熱上犯之證,宜
梔子豉湯主之。
若下之后,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則熱仍盛而津已虛,故宜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若下之后,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水停不行,郁熱不除之證,故宜
豬苓湯主之。
按:此與白虎湯條的三陽合病,均屬表里俱熱的溫病,只宜白虎湯輩以清熱,汗下燒針俱屬逆治。本條雖亦論及發(fā)汗和燒針誤治后的變證,但重點在誤下,因其形近陽明病的里實證,醫(yī)者最易弄錯,故于前二者均未出方。不過誤下后的變證,亦不只限于
梔子豉湯證、白虎加
人參湯方證、
豬苓湯方證三者而已,由于此三者均主煩熱,為示其應用的鑒別法,因并出此。概言之,
梔子豉湯證以煩為主,突出的反映為心中懊憹而不渴;白虎加
人參湯證與
豬苓湯證,雖均渴欲飲水,但白虎加
人參湯證的渴,由于熱盛津枯,故口舌干燥;而
豬苓湯證之渴,由于水停不化,故小便不利,是亦不難區(qū)別。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第26條: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注解:暍即中暑的病名,其狀有似表熱證,故以太陽中熱者冒者。其實身熱汗自出,純屬里熱。惡寒是因熱極汗大泄、腠理開的關系。熱盛津傷而致口渴,宜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按:許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歸于
石膏,后世本草亦多謂
石膏治渴,這種看法不是十分恰切的,不符合《
傷寒論》的本意。試觀白虎湯各條,無一渴證。而白虎加
人參各條,無一不渴者,可見治渴不在
石膏而在
人參。胃為水谷之海、營衛(wèi)之源,
人參補中益氣,為治津枯而渴的要藥。至于
石膏,功在除熱??谏喔稍锛雌鋺玫闹饕C狀。
【辨證要點】白虎湯證見口渴明顯者。
【驗案】劉某,女性,50歲,病歷號66635,1965年7月10日初診。因天熱汗出,晚上睡著后受涼,咋天早起即感兩腿酸痛、頭暈身重、口渴無汗,自服A.P.C一片,1小時后大汗不止,而仍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自感口如含火炭,苔白,脈滑數(shù)。證屬陽明病熱盛津傷,治以清熱生津。與白虎加
人參湯:
生
石膏60克,
知母15克,炙
甘草6克,粳米30克,生曬白
人參9克
結果:服一劑汗止,渴減、熱退,再一劑諸證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