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央視新聞推出系列微視頻《帶孩子走近世界名畫》。我們希望通過對世界名畫的鑒賞,能豐富孩子的審美體驗,讓孩子在感悟美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美、熱愛生活。
今天介紹的畫作是挪威畫家蒙克的《吶喊》。
走近《吶喊》
請點擊全屏觀看
記者 | 白樺 湯曄
攝像 | 雷昊
畫作解讀
《吶喊》(又名為《尖叫》)
愛德華·蒙克(挪威)
(Edvard Munch 1863-1944)
創(chuàng)作于1893年
90.8cm*73.7cm
現(xiàn)收藏于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
《吶喊》是挪威表現(xiàn)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chuàng)作的繪畫作品。
畫面上的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畫家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所有的線條都好似匯集到畫面中心那個高聲呼救的人身上,仿佛這個人正源源不斷地散發(fā)著恐懼和痛苦,讓人看了覺得不安。
實際上,蒙克一共創(chuàng)作了四幅《吶喊》。這四幅作品構圖相仿:一座橋,一條河,橋上有人,河上有船。最早和最晚創(chuàng)作的一幅中間相隔了17年。在四幅《吶喊》中,最出名最為人所熟知的,也就是本期介紹的1893年第二版《吶喊》。
不過,要說最特殊的,要數(shù)1895年創(chuàng)作的第三版。蒙克將原本在畫面遠處并列行走的兩個人變成了其中一人倚靠在欄桿上的姿勢,并且畫框上還刻有蒙克寫的詩句。也許正因為這個細小的不同,這幅畫在2012年以1.19億美元的價格被私人收藏,其余的則都保存在博物館里。
畫作中的地址位于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蒙克曾在他的日記中回憶,那日他與兩位友人一同在峽灣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紅,他仿佛感到一陣尖叫劃過耳膜,他停下來不安地顫抖著,遠遠地落在了兩位友人身后。
愛德華·蒙克
人們分析,蒙克的畫作之所以有如此強烈的壓抑,甚至是恐懼的感覺,主要源于其家庭成員接二連三的離世。
自幼時起,蒙克就開始不停地和死亡、疾病打交道。在他5歲時,他的母親因肺病去世,在他15歲時,長他一歲的姐姐也死于肺病。后來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癥,甚至蒙克自己也差點被肺結核奪去生命。這樣的經(jīng)歷,使蒙克的畫作多以生命、愛情、死亡為主題,表現(xiàn)了強烈的個人情感。
《吶喊》的姐妹篇——《絕望》和《憂慮》
《吶喊》《絕望》和《憂慮》都取景于奧斯陸峽灣,且都描繪了1892年1月22日蒙克與友人散步時的心境,可見當時蒙克看到峽灣的落日之景后產(chǎn)生的心理震撼是非常激烈的。
《絕望》于1892年先于《吶喊》創(chuàng)作,共兩幅作品。
△兩幅《絕望》
《絕望》與《吶喊》極為相似,無論是畫中血色的天空、藍綠色的湖泊及風景,還是橋上的三人。
或許《絕望》的創(chuàng)作帶給了蒙克靈感,一年后蒙克便創(chuàng)作出了傳世名作《吶喊》。
《憂慮》中,蒙克表現(xiàn)了一群“行尸走肉”般的人,有男人,也有年輕的女孩,血紅的天空和死灰般的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渲染了一種群體性的不安,這是蒙克對《吶喊》中來自個人的不安和恐懼的延伸。
蒙克與他的作品
蒙克的每一幅畫都傳達著他對生存和死亡的強烈感受。在他的作品中,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jié)被簡化,而情緒則被夸張,對象本身成為一種所要表現(xiàn)的情緒的載體。這種理想主義和非原型的主觀表現(xiàn),給后來的表現(xiàn)主義以決定性的影響。
博物館小知識: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
挪威國家美術館位于挪威首都奧斯陸奧爾斯夾特大街,是挪威最大的美術館,也是去奧斯陸旅游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
挪威國家美術館的收藏以挪威藝術家的繪畫和雕塑作品為主,兼顧“國家美術館之友”捐贈的馬奈、莫奈、高更、畢加索等一批西歐近現(xiàn)代繪畫名作。
在館藏的挪威藝術家作品中,獨占鰲頭的是有“表現(xiàn)主義之父”美譽的蒙克的作品,總共有58件之多,而且多為蒙克在各個時期的代表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