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世民的朝堂上,有一個人是因?qū)覍曳干现敝G而名垂青史的,他就是魏征。魏征一生給李世民提意見無數(shù),甚至包括嬪妃越禮、太子越禮這樣的事,別人都不敢進諫的,他也敢直言進諫,有幾次甚至還惹怒了太宗,險遭殺身之禍。別人都懂得明哲保身,為什么他會如此“膽大妄為”,屢屢犯上呢?
魏征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于犯顏直諫而成為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諫臣。作為唐太宗的重要輔佐,他一生進諫200多次。他每次進諫都是有話就說,從來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時候因言辭太過激烈惹怒太宗,他也神色自若,決不動搖??梢哉f,魏征不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敢于犯上直諫的勇氣也十分可嘉。不過,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皇帝是萬人之上的君主,他掌握著其他人的生死大權(quán),誰要是惹他不高興必定是死路一條,魏征怎么就有那么大的膽量,一點都不怕死呢?
其實,這一方面是由他的性格所致,他生性耿直,即使在皇帝面前也會據(jù)理力爭,從不委曲求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相信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不會因為他直諫而殺他。
為了治理好國家,李世民一生最是愛才。在李世民還未當(dāng)上皇帝之前,魏征本是給當(dāng)時的太子李建成效力的謀臣,在太子與李世民發(fā)生沖突時,他還曾勸說其“先發(fā)制人”?!靶溟T政變”之后,李世民不僅沒有責(zé)怪魏征,還任其為諫官,并經(jīng)常引入內(nèi)廷,詢問政事。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李世民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氣度和智慧,他能不計前嫌重用魏征,就說明還是很賞識他的,也說明在個人恩怨和社稷利益上,李世民更傾向于社稷利益,這并非每個人都能做到,有著這份氣度的李世民,當(dāng)上皇帝后也是難得的明君,他又怎么會因為魏征直諫而殺他呢?魏征自己就曾說過:“陛下導(dǎo)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由此可見,魏征是否敢直諫,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李世民的態(tài)度,有李世民這么一位愛才的君主,魏征當(dāng)然不會擔(dān)心自己因為言語有失而喪命了。
不過,愛聽好話是人的天性,是忠言就難免逆耳,何況魏征進言不注意場合,也不會給李世民留面子,時間久了,聽?wèi)T了溜須拍馬之言的太宗也開始對他反感起來,特別是貞觀六年的一次。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所謂封禪,是帝王拜祭天地的一種大典。又由于泰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封禪大典都在泰山舉行。在唐朝之前,僅有秦始皇、漢武帝,還有東漢的光武帝等才敢舉行封禪大典,因為泰山封禪既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也是帝王功業(yè)鼎盛的標(biāo)志,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資格舉行這項盛大的儀式。群臣提出如此要求,就是對太宗功業(yè)的肯定,他心里自然很高興,也希望成為歷史上第四位去泰山封禪的皇帝。然而,這時候魏征又出來反對了,并提出了有力的反對意見,太宗雖然也同意他的說法,但心里還是有點不情愿,不久,正逢中原數(shù)州暴發(fā)了洪水,群臣從此不再提封禪之事,而太宗對魏征的不滿也開始日益加深。
之后,魏征又因為一件小事惹怒了太宗,下朝后,太宗憤憤地自語道:“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xiāng)巴佬?!边@話剛好被長孫皇后聽見了,問他要殺誰,太宗如實相告。皇后聽了,立刻換上鳳冠霞帔前來向太宗道賀,太宗不解,長孫皇后遂說道:“臣妾聽說,君王英明,臣子必定正直;魏征之所以敢直諫,說明陛下很英明,臣妾就是為這個道賀的!”
太宗本就沒想真的要殺魏征,僅僅只是想發(fā)泄一下情緒,聽到皇后這么一說,馬上就把不愉快全都拋到了九霄云外。
即使魏征惹得自己不高興了,李世民也沒有利用身份上的便利來公報私仇,且連皇后都為他說情,試問歷史上哪位大臣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可見,魏征的直諫,雖然難聽點,但是他確實是以國家社稷的利益作為出發(fā)點來考慮的,甚至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而不惜得罪最高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不僅是忠臣,而且是良臣,聰明的李世民當(dāng)然能看出這一點。因此,他才對魏征格外容忍,而魏征也就有了足夠的底氣和膽量來和他據(jù)理力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