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象征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以瀝粉、貼金箔等特殊手法創(chuàng)作的名畫《阿黛爾·布洛赫-鮑爾I》,近日以1.35億美元創(chuàng)下繪畫作品拍賣世界紀錄。相對于作品價格曾經(jīng)創(chuàng)世界紀錄的莫奈、凡·高、畢加索等人,被譽為“奧地利國寶”的克里姆特,中國大眾對他的了解相當有限。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外國美術(shù)研究室主任王端廷教授,詳細解讀克里姆特的傳奇人生和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風格。 天價名畫 1.35億美元創(chuàng)世界紀錄 奧地利畫家克里姆特1907年創(chuàng)作的《阿黛爾·布洛赫-鮑爾I》,近日被美國化妝品大王勞德以1.35億美元收藏,是有史以來最貴的畫作,刷新了自2004年5月起畢加索的油畫《拿煙斗的男孩》保持的1.04億美元的紀錄。 1938年,納粹掠奪了《阿黛爾·布洛赫-鮑爾I》等作品。戰(zhàn)后,這些作品被留在了奧地利。而畫作原擁有者,鮑爾夫婦的惟一后人——侄女阿特曼,自上個世紀末便開始了與奧地利政府長達8年的法律辯爭。最終于今年2月正式獲得所有權(quán)。 勞德以他建立的“新畫廊”博物館的名義買下了《阿黛爾·布洛赫-鮑爾I》。該博物館專門搜集1890年至1940年間的德國和奧地利藝術(shù)家作品。 名畫解析 畫家成熟期代表作 被譽為“奧地利的蒙娜麗莎”的《阿黛爾·布洛赫-鮑爾I》,畫中人是奧地利制糖業(yè)富商費迪南德·布洛赫-鮑爾的妻子。畫作中,阿黛爾身穿一件黃金衣服,儀態(tài)優(yōu)雅、眼神迷離,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掩飾一只殘疾的手指。王端廷介紹,克里姆特為阿黛爾·布洛赫-鮑爾畫的肖像不止一幅,而且從現(xiàn)存的照片來看,克里姆特把阿黛爾進行了美化,因此當時很多貴婦人都爭相請克里姆特為自己畫像。 對于目前很多人普遍關心的“該紀錄的創(chuàng)造算不算‘冷門’”,王端廷說:“所謂‘冷門’,一般指不該發(fā)生、出乎意料的事情。進入藝術(shù)市場的作品相對于整個人類創(chuàng)作來說,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潛在價值非常大,將來一定會有其他人的作品來打破這個紀錄。” “克里姆特是和畢加索同等地位的繪畫大師。”王端廷介紹,畢加索那幅《拿煙斗的男孩》實際上并不算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眾所周知,立體風格最能代表畢加索的繪畫成就。但這幅《阿黛爾·布洛赫-鮑爾I》卻是克里姆特成熟時期的代表作。 藝術(shù)成就 將弗洛伊德理論視覺化 “如果沒有象征主義,光在作品中運用瀝粉,貼金箔、羽毛,鑲嵌螺鈿、寶石等特殊技巧,那么克里姆特只能是個平庸的畫家。”王端廷說,此前有人將克里姆特歸為表現(xiàn)主義畫家,實際上并不準確,他應該是象征主義畫家。前者不拘泥于準確的人物造型,多用強烈的色彩表達情感;后者人物造型基本寫實,多從文學、圣經(jīng)中取材,表達深刻寓意。比如《女人的三個階段》,通過描繪三代人來暗喻人的出生、成長、死亡的主題。 王端廷介紹,作為“奧地利分離派”的發(fā)起人,克里姆特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唯美主義和象征主義精神相結(jié)合,主題主要是“愛”和“死亡”。“他的作品可以被稱作是‘夢幻的死亡之花’。”王端廷說,華麗、冷艷是克里姆特的繪畫風格,給人的感覺是“在絢爛舞臺上演出的一場死亡之劇”。 “克里姆特的作品就是視覺化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王端廷認為,克里姆特的作品深受和他同時代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影響,因為“愛是人的本能,死亡也是人的本能”正是精神分析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畫家經(jīng)歷 悲情母親影響深遠 克里姆特的作品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他經(jīng)常運用瀝粉、貼金箔、嵌螺鈿、貼羽毛等等特殊技巧,取得特殊的藝術(shù)效果。這和他雕金師的父親關系密切。 不過,王端廷認為對克里姆特影響最大的是他的母親。這個女人一生向往當歌劇演員,但終未能如愿,以致精神有點失常。“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讓克里姆特對于女人的態(tài)度始終矛盾。一方面熱愛,另一方面又認為女人沒有理性。”王端廷說,克里姆特的作品中的女人美麗、冷艷,“既是天仙,也是殺手。” 克里姆特有過兩個情人,都曾為她們作畫,但對于女人的看法終究令他沒有結(jié)婚,獨自走完一生。王端廷介紹,克里姆特有一幅畫面整體色調(diào)為藍色的女性肖像,畫中人正是他的情人之一艾米麗·佛羅吉,她是克里姆特弟媳的妹妹。這是個引領時尚的女子,當時大家穿的還是保守的鯨魚骨支撐的維多利亞式長裙,她就開始穿短裙,并在維也納開了家時裝店。 素材來源 畫作背景是木版年畫 克里姆特作品中的人物除了面部、裸露的手、胸等地方被描繪成立體的,其他部分都是平面的、拼貼的。之前曾有學者認為這種裝飾性極強的平面化手法是受到日本浮世繪和中國藝術(shù)的影響。不過,王端廷認為,克里姆特繪畫的最重要的來源應當始自古希臘、古羅馬以來教堂的“馬賽克”。 雖然克里姆特沒有來過東方,但他卻非常欣賞中國、日本、朝鮮藝術(shù),因此在他作品背景中出現(xiàn)中國的亭榭、門神、關公就不足為奇了。民俗學家馮驥才曾在《保衛(wèi)克里姆特最后的畫室》一文中寫道:“從照片上我竟然發(fā)現(xiàn)書柜里陳放著許多中國古董。有牙雕小品、石雕印章、清代五彩瓷人,還有一尊民間木雕張仙爺,明顯是晉中的出品。書柜也是仿照中國式的,據(jù)說是畫家特意請人設計的。” 作品分布 以美術(shù)館為收藏主體 王端廷介紹,目前可以看到的克里姆特的作品其實并不算太少,至少有幾百幅。以美術(shù)館為收藏主體,維也納貝爾維德雷宮就集中收藏了不少作品。維也納大學、維也納醫(yī)學院還有克里姆特的壁畫。 “和一生落魄的凡·高不同,克里姆特在世時已經(jīng)揚名,并收到政府、上流社會的訂件,所以能夠用賺來的錢,來支撐他描繪自己喜歡的題材。這就是所謂的‘以俗養(yǎng)雅’。”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1862年7月14日出生于維也納郊區(qū)布姆加特。1905年,組織發(fā)起一場旨在反對學院派美術(shù)泥古不化的保守勢力的運動,即“維也納分離派”,力求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新??死锬诽卦缒甑漠嬶L承襲了英國拉斐爾前派和法國印象派的傳統(tǒng),自創(chuàng)立“分離派”后,開始把亞述、希臘和拜占庭鑲嵌畫的裝飾趣味引入繪畫中,用“孔雀羽毛、螺鈿、金銀箔片,蝸牛殼的花纊、色彩或光澤”,創(chuàng)造了一種“畫出來的鑲嵌”繪畫,使作品中的繪畫和工藝性達到了極點。1918年2月6日,55歲的克里姆特死于中風和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