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借詞”?所謂“借詞”,主要是指那些譯音的詞,比如現(xiàn)代漢語中的“咖啡”、“馬達”、“邏輯”、“幽默”、“巧克力”、“法西斯”等,都是“借詞”。
有的“借詞”由于單純譯音表達意思不明確,還在后面加上一個類名,如“卡車”、“卡片”、“坦克車”、“法蘭絨”等,也可以歸入這一類。
“葡萄”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個詞,但中原原本不產葡萄,據《史記》記載,葡萄是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帶回的,它是當時大夏都城名稱的對音,因為這個地方盛產葡萄,后來就用它作了這種水果的名稱。
這說明,不同的民族在接觸交流的時候,往往要相互借用一些詞。
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國家民族間都有很頻繁的接觸和交流,包括亞洲鄰近國家以及歐美國家,都有較為密切的交往,因此,漢語借用了不少的詞。
除了國名、族名、人名、地名以外,一些特殊的動植物名,比如“枇杷”、“檸檬”、“苜?!钡?,還比如“的士”、“蜜月”、“克隆”、“沙龍”、“卡通”等,也都是“借詞”。
“佛”、“菩薩”等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而進入漢語的。
“珊瑚”、“玳?!薄ⅰ艾旇А?、“玻璃”、“咔嘰”、“白蘭地”等,最初是作為商品的名稱進入漢語的。
另一方面,其他國家和民族也從漢語借用了不少的詞。
養(yǎng)蠶和絲是中國首先發(fā)明的,后來傳到了歐洲。英語中的“silk”在發(fā)音上和漢語的“絲”很相近。
我國古代瓷器很有名,在16世紀由葡萄牙人帶到了歐洲。現(xiàn)在英語的“china”有兩個意思:其中的“c”大寫是“中國”,小寫就是瓷器。
史料上說,喝茶的習慣到了唐代盛行起來,并逐步傳入其他國家。
當時輸出茶葉有兩個途徑:一是南路,從廈門一帶傳入英、法、德諸國,因此這些國家的“茶”讀音和當時廈門話的“茶”字相近。
另一路從北方傳入俄國、波蘭、意大利等國,因此,這些國家“茶”的讀音和當時北方話的“茶”字相近。
其他如“月季”、“荔枝”、“金桔”、“@豆”、“白菜”、“人參”、“斤”、“兩”、“里”等,也都借入了其他語言。
至于那些用本民族語言的構詞材料,為外來事物或概念創(chuàng)造的新詞,如“合作社”等一般不作為“借詞”看待。
英語的“microphone”音譯為“麥克風”時,是“借詞”,譯為“擴音器”時則不是“借詞”。
“penicillin”音譯為“盤尼西林”時是“借詞”,譯為“青霉素”則不是“借詞”。
需要指出的是,外語中的詞被吸收進來以后,就要服從本民族語言的內部規(guī)律。
在讀音方面,它是按照自己的語音系統(tǒng)民族化了的。我們讀“咖啡”、“馬達”時,用的是漢語讀音,有自己的聲調,符合漢語聲母、韻母相拼的規(guī)則。
此外,在使用上,也要符合本民族的語法習慣。如漢語的名詞沒有性、數(shù)、格的變化,因此,有這種變化的名詞進入漢語以后,也就喪失了自己原來的特點。
這些“借詞”絲毫不損害民族語言,相反,它豐富的民族語言,充實了民族語言的寶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