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陰盛戴陽服藥格拒證(白通加豬膽汁湯證):
原文315、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解詞:(1)脈暴出——即脈博由無脈而突然出現(xiàn)浮大躁動之象。
提要:陰盛戴陽證服熱藥格拒的證治及預后。
語譯:“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句承上條。服白通湯后,出現(xiàn)下利不止,四肢厥冷,脈伏不顯,干嘔心煩,為病重藥輕,格拒增劇,可于白通湯中加咸苦之豬膽汁、人尿以引陽入陰,庶可避免再發(fā)生格拒。服白通加豬膽汁湯后,脈象由無脈而陡然暴出,乃陰液枯竭,孤陽無依,發(fā)露于外,預后不良;脈象由無脈而稍稍微續(xù),為陰液未竭,陽氣漸復,預后良好。
分析:本條分三段解:
1段:“少陰病┉與白通湯”——同上條。
2段:“利不止┉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心煩——陰寒極盛,格拒熱藥,陰不系陽,胃失和降,虛陽上擾所致。
辯證要點:脈微,下利滑脫不禁,厥逆無脈,面赤,心煩,干嘔。
病機:陽脫陰竭,陰陽格拒。
治法:破陰回陽,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陰養(yǎng)液。
方藥: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四莖,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折現(xiàn)代量(原量):蔥白4莖,干姜15g,附子30g,童便100ml,豬膽汁20ml。
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內(nèi)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
方解:白通湯——破陰回陽,宣通上下
3段:“服湯┉微續(xù)者生”說明服藥后的兩種轉(zhuǎn)歸:
服藥后脈暴出——是一線殘陽外越,回光反照之象,多主死;
服藥后脈微續(xù)——是陰液未竭,陽氣漸復之象,預后較好。
臨床體會:刑錫波說:“本方是治療陰盛于下,格陽于上的方劑。此證多見于疾病的垂危階段,每見陰陽離決的現(xiàn)象,為患者的生死關頭,若用藥不準,易致患者死亡”。
現(xiàn)代應用:本方可治霍亂吐瀉、中風卒倒、小兒慢驚、暴卒之病屬陽脫之病機者屢建奇效。有報道方中童便可治肺結(jié)核咳血、潰瘍病出血等有效。
案例80——泄瀉:
俞某,男,6個月,1972年12月19日住院。家人代訴:患兒已腹瀉13天,近日腹瀉加重。住院檢查:營養(yǎng)差,神疲,皮膚彈性差,前囟凹陷,口唇干燥。診斷:1、單純性消化不良并脫水;2、營養(yǎng)不良IIo,給予乳母生、氯霉素、新霉素、補液、葛根芩連湯等中西藥,仍瀉下無度,煩躁不安,口渴,嘔吐水樣便,面色蒼白,目眶凹陷,睡臥露睛,即緊急會診。診見舌苔白膩,脈細數(shù)無力。此為患兒久瀉,脾陽下陷,病邪已入少陰,有陰盛格陽之勢,病已沉重。予白通加豬膽汁湯。
附片15g(開水先煨),干姜4.5g,蔥白2寸(后下)。
水煎3次,湯成,加入童便30ml,膽汁6ml,燉溫分6次服。
12月21日復診,體溫降至正常,泄瀉亦減,以附桂理中湯善后。
按語:利下不止,并現(xiàn)煩躁嘔吐,竅無涕淚,弄舌露睛,目眶凹陷,為病情嚴重。其病機為真陽不能固守,陰液隨之內(nèi)竭。故急用白通湯破陰回陽,反佐咸寒苦降之豬膽汁,引陽入陰,以解陰陽格拒之勢。
附:1、四逆類方劑的功效、藥物對照鑒別:
干姜附子湯——————————急救回陽—干姜一兩,生附子一枚。
四逆湯————————————回陽救逆—干姜兩半,生附子一枚,炙草二兩。
四逆加參湯——————回陽救逆益氣生津—干姜兩半,生附子一枚,炙草二兩,人參一兩。
茯苓四逆湯——————————回陽益陰—干姜兩半,生附子一枚,炙草二兩,人參一兩,茯苓四兩。
通脈四逆湯——————破陰回陽宣通內(nèi)外—干姜三兩,大附子一枚,炙草二兩。
通四加膽湯——————回陽救逆益陰和陽—干姜三兩,大附子一枚,炙草二兩,膽汁半合。
白通湯————————破陰回陽宣通上下—干姜一兩,生附子一枚,蔥白4莖。
白通加膽湯——破陰回陽宣通上下咸寒苦降—上方加人尿五合,膽汁一合。
2、四逆類方病機癥狀對照鑒別:
干姜附子湯—陽氣暴脫,陰寒內(nèi)盛—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身無大熱,脈沉微
四逆湯———腎陽虛衰,陰寒內(nèi)盛—脈沉微,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清長,四肢厥逆,欲吐不吐
四逆加參湯—吐利過重,陽亡液脫—頻繁吐利后利止,惡寒而脈微。
茯苓四逆湯—少陰陽虛,陰液不繼—汗下后煩躁肢厥,脈微細。
通脈四逆湯—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
通四加膽湯—吐利過重,陽亡陰竭—頻繁吐利后,無物可吐下,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
白通湯———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上—但欲寐,下利清谷,面赤,手足厥冷,脈沉微。
白通加膽湯—陽脫陰竭,陰陽格拒—脈微,下利滑脫不禁,厥逆無脈,面赤,心煩,干嘔。
(五)、陽虛身痛證:
原文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語譯:少陰病,見身體疼痛,手足厥冷,骨節(jié)疼痛,脈沉無力者,是少陰心腎陽虛,水寒不化,寒濕留著于筋脈,肌肉,筋骨所致,可用附子湯治療。
參考原文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解詞: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提要:少陰寒濕身痛的證治。
分析:成因:素體陽虛,感受寒濕。
病性:本虛標實。
病位:骨節(jié)肌肉。
癥狀:口中和——陽氣虛弱,寒濕侵襲。
1、惡寒身痛鑒別:太陽證—惡寒身痛—兼脈浮而發(fā)熱。
2、惡寒的鑒別:
太陽表證—惡寒—衛(wèi)陽被郁于肌表——全身惡寒,與發(fā)熱頭痛,脈浮并見。
陽明經(jīng)證—惡寒—熱盛汗多津氣受傷—背微惡寒,與心煩口干舌燥,脈洪大并見。
本證———惡寒—少陰陽虛陰盛———背惡寒甚,與無熱,口中和,脈沉并見。
3、身痛的鑒別:
麻黃湯證
新加湯證
瘡家禁汗
附子湯證
辯證要點:背惡寒,口中和,身體痛,骨節(jié)痛,手足寒,脈沉。
病機:腎陽虛衰,寒濕內(nèi)盛。
治法:溫陽化濕,鎮(zhèn)痛祛寒。
1、灸關元、氣海、丹田、大椎、膈腧等。
2、方藥:附子湯。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折現(xiàn)代用量:附子10g,茯苓15g,人參10g,白術20g,芍藥15g。
水煎取汁,溫分3服。
方解:附參——溫陽祛寒
現(xiàn)代應用:多用于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心功能不全之心悸、冠心病、子宮下垂、胃下垂、內(nèi)耳眩暈、妊娠腹痛、尿閉、多尿等病,以陽虛寒濕內(nèi)盛為辯證要點者。
案例81——身痛(陽虛感冒)
李某,男,76歲,2012年11月5日診。
主訴:全身酸痛伴背部惡寒,自汗3天。
患者素稟體弱,常易胃痛感冒,今冬氣侯驟冷,觸冒風寒,感渾身酸痛,自汗畏寒,背冷尤甚,困倦嗜睡。自服三九感冒靈,自汗更甚而惡寒不減,遷延兩日,病清日重,今由其子帶來就診。
刻診:患者面色咣白,四肢逆冷,鼻塞聲重,自訴惡寒怕冷,背冷甚,身痛骨節(jié)酸痛,困倦思睡,時時自汗。診其脈沉而弱,舌質(zhì)淡苔白薄,舌體胖而質(zhì)嫩。
診斷:陽虛感冒。中醫(yī)辯證:腎陽虛,寒濕內(nèi)盛,感受風寒,營衛(wèi)不和。
方選附子湯化裁。
附子20g,茯苓30g,紅參12g,蒼術15g,白芍15g,桂枝15g。
3劑,水煎服。
服1劑,惡寒身痛減,3劑服完,病若失。后經(jīng)隨訪,愈后體力超過以前,至今已一年未感冒。
按:本例體弱多病,經(jīng)常感冒。筆者治其感冒遵照“實人感冒發(fā)其汗,虛人感冒建其中”的原則,常用桂枝湯、補中益氣湯等加減應用。本次感冒伴自汗,初擬用桂枝湯,但經(jīng)祥細辯證,見其表現(xiàn)為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背惡寒,加之困倦思睡,脈沉等,辯證為少陰陽虛,寒濕內(nèi)盛,選用附子湯溫陽化濕,鎮(zhèn)痛祛寒,加桂枝調(diào)和營衛(wèi)。由于辯證用藥思路正確,藥僅3劑,不但能迅速愈病,且能改善體質(zhì),提高抗病能力,使病愈至今體質(zhì)狀況良好,一年多來再無感冒發(fā)生。
(六)、陽虛水泛證:
原文316、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語譯:少陰病二三日不見好轉(zhuǎn),至四五日,邪氣日衰,腎陽更虛而出現(xiàn)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等癥狀,為心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不能制水,致水氣不化,泛濫為害。因水氣隨氣機的升降而變動不居,故可出現(xiàn)或咳嗽、或小便通利、或下利清稀、或嘔吐等或然癥,這種腎陽虛水泛證可用真武湯治療。
參考原文82、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解詞:(1)身瞤動——即身體筋肉跳動。
提要:腎陽虛水泛的證治。
分析:成因:1、太陽病誤治傷及腎陽;
病性:本虛標實。病位:腎。
癥狀:汗出不解——指少陰病不解,不是太陽病不解。
辯證要點:1、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長、或嘔。
病機:腎陽虧虛,水氣泛濫。
治法:溫陽化氣行水。
方藥:真武湯。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術二兩,生姜三兩(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折現(xiàn)代用量:茯苓15g,芍藥15g,白術10g,生姜15g,附子10g。
水煎取汁,溫分3服。
方解:附子——溫補腎陽
加減:1、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干姜一兩—散水寒,斂肺氣;
咳加干姜辛味共,小便若利去茯苓,嘔去附子生姜倍,利去芍藥入干寧。
應用要點:本方主證臨床以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浮腫咳喘,頭眩心悸,面白神疲乏力,痰白量多質(zhì)稀,大便溏泄,舌質(zhì)淡,邊有齒痕,苔潤滑或白膩,脈沉、細、弱、遲等為主癥。臨床重在把握陽虛水氣不利的病機。方中附子的用量在15-30g,亦可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病情適當加量,但宜注意久煎以解其毒。
證、方鑒別:
苓桂術甘湯—頭?!⑻撍?,水邪上蒙清陽—陽虛水?!攸c在脾—治以健脾行水。
真武湯———頭眩—腎陽虛,水氣中阻,上冒清陽-陽虛水?!攸c在腎—治以溫腎制水。
附子湯-腎陽虛衰-寒濕侵襲(濕在骨節(jié)肌肉)-以惡寒身痛,脈沉為主——————溫經(jīng)扶陽,除濕止痛。
真武湯-腎陽虛衰-水氣內(nèi)停(水邪泛濫周身)-以頭眩心悸身瞤動浮腫尿不利為主—溫陽化氣行水。
附子湯—附、苓、術、芍—有人參,重在溫補元陽而除寒濕。
真武湯—附、苓、術、芍—有生姜,重在溫陽化氣而散水飲。
現(xiàn)代應用:多用于慢性腎炎、心源性水腫、腎病綜合征、尿毒癥、心衰、慢性腸炎、低血壓、慢支、羊水過多等屬陽虛水泛者。
藥理研究證實,本方有強心、利尿、降血脂、抗動脈硬化、改善腎功能、促進殘留腎單位代償功能及腎小球、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對腎上腺皮質(zhì)醇有調(diào)節(jié)作用。
案例82——支飲水腫(慢性肺源性心臟?。?/span>
患者,王某,男,60歲,2004年12月17日診。
患慢性支氣管炎10余年,發(fā)展為肺心病已2年。近期因感冒加重,出現(xiàn)咳嗽、氣喘,動則加劇,不能平臥,吐清稀泡沫痰,尿少色清,全身水腫,陰囊腫大如甕,脘悶食少,四肢逆冷。經(jīng)用抗感染、解痙平喘、強心利尿、間斷輸氧等綜合治療,氣喘水腫仍不緩解,邀余診治。
刻診:患者述證如前,兼見畏寒喜暖,舌淡胖大有齒痕,脈沉細結(jié)代。余辯證為腎陽不足,水氣泛濫,上凌心肺。治宜溫陽利水,用真武湯加味。
茯苓60g,芍藥20g,白術15g,生姜20g,附子30g,干姜15g,五味子6g,細辛10g,葶藶子(包煎)40g,葫蘆巴30g。水煎服,5劑。
服3劑,尿量增多,咳喘好轉(zhuǎn),5劑服完,水腫消失,已不咳喘。后改用金匱腎氣湯合桂苓術甘湯以鞏固療效。
按:本例見咳喘不能平臥,痰液清稀,尿少水腫,畏寒喜暖,舌淡胖大有齒痕,脈沉細結(jié)代,為腎陽虧虛,水濕泛濫。方選真武湯溫陽化氣行水;干姜、細辛、五味子散寒宣肺止咳;葶藶子強心利水平喘;據(jù)余國俊經(jīng)驗,真武湯加蘆巴子治療陽虛水腫有卓效,諸藥合用,對心源性水腫辯證屬陽虛水泛、凌心射肺之喘咳水腫可建奇效。
(七)、下焦不固便膿血證:
原文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語譯:少陰病,出現(xiàn)下利便膿血的,用桃花湯治療。
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提要:虛寒下利滑脫不禁、便膿血的證治。
分析:病性:虛寒。
病位:脾腎大腸。
癥狀:下利,便膿血(為下利滑脫,大便膿血)——脾腎陽衰,腎關不固,脾失統(tǒng)攝,大腸滑脫所致。
辯證要點:下利不止,便膿血,色赤暗,白多紅少,腹痛綿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弱。
病機:脾腎陽虛,寒濕凝滯,滑脫不禁。
治法:溫澀固脫。
方藥: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干姜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折現(xiàn)代用量:赤石脂80g(一半煎服,一半篩末),干姜5g,粳米20g。
水煎煮令米熟,去滓取汁,沖赤石脂末3g,日3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方解:赤石脂——澀腸固脫
使用注意:1、下利見滑脫不禁者均可用此方,不一定必要便膿血;
方證鑒別:
桃花湯—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脾腎虛寒,利久陰津耗竭,腎不固,脾不運。
真武湯—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腎陽虛不能制水,水氣阻滯,腎不固,脾不運。
(八)、正虛氣陷證:
原文325、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shù)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解詞:(1)數(shù)更衣,反少——指大便次數(shù)多而量少。
提要:少陰病陽虛血少氣陷下利的證治。
分析:下利——脾腎陽衰,脾虛不運,腎關不固。
病機:陽氣虛衰,陰血不足,陽虛下陷,陰寒氣逆。
治法:灸百會——溫陽升陷。
(九)、寒逆劇吐證
原文309、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解詞:煩躁欲死——指煩躁難忍。
語譯:少陰病,嘔吐而下利,手足逆冷,煩躁難忍的,用吳茱萸湯治療。
提要:論陽虛陰盛,吐利煩躁的證治。
分析:吐利——少陰寒邪上逆,中焦升降失司所致。
辯證要點: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病機:中陽虛衰,寒濁中阻。
治法:溫胃降逆。
方藥:吳茱萸湯(方見陽明篇)。
二、少陰熱化證: 概念:病者素體陰虛陽亢,感受外邪,邪入少陰,易從陽化熱,從而表現(xiàn)出陰虛陽亢之征,叫“少陰熱化證”。 (一)、陰虛火旺證: 原文303、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語譯:少陰病經(jīng)過數(shù)日,出現(xiàn)心中煩躁,睡眠差,是因腎水不足,心火偏亢所致,用黃連阿膠湯治療。 提要:少陰陰虛陽亢、心腎不交的證治。 分析:成因:素體陰虛,邪入少陰從熱化。 病位:心、腎。病性:虛、熱。 癥狀:心中煩,不得臥——腎陰虧虛,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獨亢于上。 辯證要點:心中煩,不得臥,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 病機:陰虛火旺,心腎不交。 治法:滋陰瀉火,交通心腎。 方藥: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nèi)膠烊盡,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折現(xiàn)代用量:黃連20g,黃芩10g,芍藥10g,阿膠15g,雞子黃1枚。 芩、連、芍藥先煎取汁,阿膠烊入煎好的藥汁中,藥小冷,攪入雞子黃,分3次服用。 方解:黃連、黃芩——清心火,除煩熱 煎煮方法:只煮黃芩、黃連、芍藥三味,煮好后去掉藥渣,取一次量的熱藥液,將阿膠打碎后溶入藥液中,稍冷,再打入一枚新鮮的生雞蛋黃,攪拌均勻。這時雞蛋黃并沒有熟透,藥液成一種稀糊狀態(tài)。若將煮熟的雞蛋黃研碎放入藥液中,則療效不明顯。 郝萬山說:我用本方治療一般神經(jīng)衰弱的失眠,沒有明顯療效,但對外感熱病以后,發(fā)熱已退,遺留有心煩不得眠者,效果很好。對多年失眠,常服安眠藥的患者,當其因患外感病痊愈后,心煩失眠癥狀加重,兼舌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投以本方,也有佳效。 本方與梔子豉湯均見心煩不得臥,二者鑒別: 梔豉湯—熱擾胸膈,津液未耗—以心中懊憹,臥起不安為主,舌苔多黃—-治以清宣郁熱除煩。 本方——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心煩不眠為主兼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數(shù)—治以滋陰清熱降火。 現(xiàn)代應用:多用于陰虛火旺失眠、下利便膿血、高熱昏迷、甲亢、心律失常、支擴咯血、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眼球出血、慢性胃炎、口腔潰瘍、神經(jīng)衰弱、夢遺、早泄等屬陰虛陽亢者。 案例83——失眠: 患者,崔某,女,65歲,2000年3月4日診。 失眠半年,西醫(yī)予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鎮(zhèn)靜安眠藥無效,某中醫(yī)予酸棗仁湯、補心丹效仍不顯,多方治療時輕時重,特來我所就診。 刻診:心煩失眠,每夜睡眠不到2小時,伴手足心熱,咽干,舌質(zhì)紅有裂紋,少苔,脈沉數(shù)。辯證為陰虛陽亢,心腎不交。用黃連阿膠湯。 黃連12g,黃芩8g,白芍藥10g,阿膠(烊化)10g,雞子黃(沖)2枚,上肉桂(沖服)1g,夜交藤60g,珍珠母30g。水煎服,5劑。 二診:上方服至3劑,能睡4小時,五劑服完,已能睡6小時左右,但易醒夢多。查其舌紅轉(zhuǎn)淡,舌上已生薄苔,脈數(shù)轉(zhuǎn)緩,上方加龍、牡各30g以鎮(zhèn)潛安神。5劑。 三診:已能正常睡眠,舌脈復常,用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以善后,2年后隨訪,愈后未發(fā)。 按:《內(nèi)經(jīng)》曰:“陽氣盛則稹目,陰氣盛則瞑目”。心腎為水火之臟,心陽常需下降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常需上濟于心,使心陽不亢,二者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可保持人體陰陽的平衡協(xié)調(diào),維持正常的睡眠。本例為陰虛陽亢,心腎不交而致之失眠。故用黃連阿膠湯合交泰丸滋陰瀉火,交通心腎;夜交藤、珍珠母養(yǎng)血鎮(zhèn)潛安神。諸藥合用,滋腎水,瀉心火,使心腎相交,陰陽平衡則寤寐正常。 案例84——口瘡(舌炎) 李某,女,72歲,2012年4月16日診。 主訴:口腔潰爛伴心煩舌痛半年余。 患者于半年前出現(xiàn)口腔潰瘍,初服阿莫西林膠囊+V-B2片一周左右潰瘍即愈合,但隨即又復發(fā),經(jīng)多次用西藥治療,時愈時發(fā),一個月前到筆者門診治療,見其舌尖部紅絳潰爛,診為心火亢盛,給導赤散加味3劑,服后效不明顯。因忙于種袋料香菇,故遲至今日才來復診。 刻診:口痛舌痛不能吃熱飯,心煩少寐,手足心熱,口腔兩頰有兩個潰瘍點,舌體紅無苔,舌尖部潰爛剝脫,色紅絳而少津,脈細數(shù)。 辯為:腎陰不足,心火亢盛。 治宜:滋腎陰,瀉心火。方選黃連阿膠湯合導赤散、犀角地黃湯。 黃連12g,阿膠10g,黃芩10g,白芍10g,雞子黃2個,木通10g,生地30g,竹葉15g,水牛角30g,丹皮15g。4劑。 諸藥先煎取汁,阿膠烊入煎好的藥汁中,藥小冷,攪入雞子黃,分3次服用。 4月20日2診:兩頰部潰爛面已愈合,舌紅轉(zhuǎn)淡,舌尖部潰爛減輕,心煩少寐減,已能順利入睡,脈數(shù)轉(zhuǎn)緩。藥已中病,效不更方,前方繼服4劑。 4月27日3診:舌尖潰瘍愈合,5天未復診,昨起舌右側(cè)面又發(fā)潰瘍,色鮮紅,剝脫如前。此肝膽火盛也,仍用前方加赤芍15g,大青葉15g。4劑,水煎服。 上藥服完,舌面潰瘍愈合,痊愈。隨訪至今,愈后未發(fā)。 按:舌尖屬心,舌根屬腎,舌中屬脾胃,舌兩側(cè)屬肝、膽。舌尖部潰爛剝脫而少津,脈細數(shù),伴心煩少寐,手足心熱,乃少陰腎水虧于下,心陽亢于上;舌尖部色紅絳為心火亢盛,熱入心營所致。用黃連阿膠湯滋腎水而制心火;犀角地黃清熱涼血;導赤散導心火下行。諸藥合用則滋腎水、瀉心火,清熱涼血導火下行,熱清火祛則口腔潰瘍自愈。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