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國 MIT 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員發(fā)布的一份研究調(diào)查顯示:每一個機器人會讓三到六個人失業(yè)。
但事實并沒有這么悲觀。德國一份研究了 20 多年的自動化生產(chǎn)分析報告指出,機器人對人類的就業(yè)的影響其實是很小的。
德國的機器人比美國還要多,是美國的四倍:每一千名工人里面就有八個機器人。杜塞爾多夫海因里?!ずD髮W(Heinrich-Heine-Universit?t Düsseldorf)學者 Jens Südekum 表示:“原以為德國的情況要比美國更糟”。但研究結果出人意外:機器人的“殺傷力”其實很小。
我們夸大了機器人的威脅
Südekum 說,自動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是并沒有永久取代人類工作崗位。
在德國,機器人之所以對人類崗位不造成太大威脅,主要是因為許多行業(yè)都不斷有新崗位產(chǎn)生(尤其是服務業(yè)),從而抵消了制造業(yè)流失的新崗位。從 1994 年到 2014 年,由于自動化生產(chǎn),德國新增崗位減少了 27.5萬 。
已經(jīng)在一個行業(yè)里面(如汽車業(yè))工作的人受機器人的威脅較小。Südekum 說:“我們沒有看到人們被炒魷魚?!?/p>
不過,機器人也不是“百無一害”:研究表明,機器人多了,中低端勞動者的工資就少了,但是高端勞動者的工資不受影響。
抵御機器人的沖擊
德國工會非常“慷慨”地表示,如果能讓工人能保住工作,那么他們愿意降低工資,留住他們。
但是 MIT 學者 Manuel Cebrian 表示,從長遠看來,這么做還是不能保住工人飯碗。主要靠的還是改善教育,提高工人素質(zhì)。他參與撰寫的一篇報告顯示:小城市的崗位收機器人影響更大。他說:“相比之下,大城市有太多不容易被機器人取代的崗位,吸引和人們?!辈贿^,目前還不知道這些大城市的新崗位是否足以 抵消機器人帶來的工作流失。
Südekum 說,另外一個辦法就是確保自動化生產(chǎn)帶來的成果能讓所有工人都享受到,也就是把自動化省下的成本給員工發(fā)工資。前不久,應該工黨領袖杰里米·科爾賓(Jeremy Corbyn) 加入了比爾蓋茨的倡議,要求對用機器人取代人力的公司征收更高的稅。
總之,要說機器人會搶光人的飯碗,只是杞人憂天。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