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的星體有三種:一種是恒星,它們在人視覺中的位置基本穩(wěn)定;第二種是行星,還有太陽和月亮,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但運動的軌道和速度相對穩(wěn)定。第三種是彗星、流星和各種新星等等。它們的出現(xiàn)和運動速度都不穩(wěn)定,甚至是突然出現(xiàn),轉(zhuǎn)瞬即逝。此外還有數(shù)量巨大、肉眼難以發(fā)現(xiàn)的天體,古人基本上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所有天體之中,太陽、月亮最為明亮,與人類的關系也最為密切。它們不僅給人類的活動提供光明,提供能量,還是人類活動最基本的計時標志。今天各國都仍然使用的年、月、日,就是根據(jù)太陽、月亮的運動狀況確定的。
太陽、月亮的運動狀況,指的是它們在天空背景上不斷經(jīng)過的位置,就像汽車、火車在地上不斷經(jīng)過的國家、省市地區(qū)和車站一樣。所謂天空背景,就是那些不動的恒星的位置。恒星眾多,為了認識方便,人們把這些恒星劃分成不同的群落,就像在地上劃分出國家、省市地區(qū)一樣。
二十八宿
在人類的視覺中,太陽運行一周在天空背景上所經(jīng)過的路線叫黃道;黃道上的恒星一般被分為十二個群落,中國古代稱十二次或十二宮。次,就是客舍或帳蓬,是太陽在每年十二月中的“旅館”;宮,也是住處。月亮在人類視覺中所經(jīng)過的路線叫白道。白道上的恒星一般被分為二十八個群落,中國稱二十八宿,也稱二十八舍。宿、舍,指的都是月亮“休息”的地方。由于太陽、月亮還有五大行星的運行軌道有交叉或者相近,十二次、二十八宿也往往是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共用的行程標志。
據(jù)說首先是巴比倫人將黃道上的星星劃分為12個群落,稱12星座。這種劃分傳入古希臘后,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在二世紀將天上的星座擴大到48個。1922年,國際天文學界在古希臘劃分天區(qū)的基礎上,將星座擴大到88個。是今天天文學共同遵循的天文區(qū)劃。
中國古代除了把黃道、白道附近的星體劃分為十二次、二十八宿之外,北極星附近的星體還被劃分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合稱“三垣”。垣,就是墻。不過不是一般的墻,而是宮墻。地上皇宮住著皇帝。天上皇宮住的是上帝。紫微垣里住著最高上帝和最重要的臣子,太微垣里住的是次一等的上帝和大臣。天市垣是天上的集市,里面住著為上帝服務的人員,如宦官、為上帝做工的織女等等。
與三垣類似,紫微垣也稱紫微宮,指北極星及其周圍的星體。外圍的群星則被分為東西南北四宮,東宮稱蒼龍,西宮稱白虎,南宮稱朱雀或朱鳥,北宮稱玄武,就是烏龜。這四宮把二十八宿又分成四個群落,每一星群涵蓋著數(shù)個星宿。
具有中國特點的天區(qū)劃分,還有所謂“分野說”,即將天上劃分為若干區(qū)域,和地上的行政區(qū)劃一一對應。戰(zhàn)國及其以前指的是諸侯國,秦朝統(tǒng)一以后指的是州郡劃分。分野說認為,哪個天區(qū)里的天象發(fā)生了異常變動,與之對應的地上區(qū)域,就可能有吉兇禍福事件出現(xiàn)。
把月亮運行的白道劃分為二十八宿,每宿的星數(shù)和距離不是相等的。但印度則把月亮行道劃分為均等的二十七份,稱為“納沙特拉”,意為“月站”,就像火車的車站一樣。
對星星群落的劃分不盡相同,命名的規(guī)則卻大體一致。就是星座或星體的名稱,多取材于地上的的事物,其中有動物,有人物,也有器物。西方星座的大熊、小熊、白羊、巨蟹,中國的青龍、白虎、馬、牛、狗、雞等等,都是取材于動物;中國古代的帝星、太子、后妃星,還有公、卿等星,西方的雙子、處女、射手等星座,則都是取材于人物。西方星座的水瓶、盾牌、天秤;中國古代星座房、箕等等,都是取材于地上的器物。
如果對比一下中國和西方星座命名,則西方星座取材于動物的較多,而中國取材于人物的較多。被取材的人物之中,中國多是帝王公卿等宮廷人物,西方則多是一般人物。說明中國古代的占星,關心的主要是政治的優(yōu)劣,國家的安危;西方占星關注的,主要是個人的命運。
作者簡介
李申,1969年畢業(yè)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00年任博士生導師;是儒教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征稿啟示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內(nèi)容以反偽破迷為核心思想,科技哲學、科學與公眾、世俗人文主義、科技倫理等領域均可涉及,旨在將科學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眾,避免公眾上當受騙。
稿件一經(jīng)采用,我們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cfi@crisp.org.cn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您的每一次關注和轉(zhuǎn)發(fā),都是對科學事業(yè)最大的支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