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訂今日與李華林去畫家村拍照油畫,由于下雨,光線不好,只得改日。
成天在家寫《工具》一文,今天寫了4000多字,總共寫了26000字,現(xiàn)在初稿快要完成,也就在近日內(nèi)。
今天寫到匠人,各種匠人,這使我回憶起小的時候,這些匠人的勞動場景在我眼前浮現(xiàn)。很喜歡寫這一章節(jié),它能給我?guī)砗芏嗟幕貞?。當寫到裁縫時,我想起了為家庭操勞的父母親,似乎聽到日夜不停的縫紉機的聲音。我的父母新也是匠人,他們是裁縫,懷念他們。
現(xiàn)將今日所寫復(fù)制如下:
五、匠人
1、鐵匠
鐵砧、小錘、大錘、鐵鉗、風箱、爐灶、盛水槽、搶刀、火鉗、銼刀、園規(guī)、直尺、鐵剪
鐵匠是指專業(yè)打鐵的人,為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民或居民生產(chǎn)柴刀、鐮刀、鋤頭、鏵口、菜刀、馬掌等鐵制品。這些人的生產(chǎn)地被稱為鐵匠鋪。所謂“鋪”,只是一間四面通風的破房子,屋子正中放個大火爐,即烘爐。爐邊架一風箱,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內(nèi)火苗直躥。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后鐵匠師傅再將燒紅的鐵器移到鐵砧上,一般由打鐵徒弟手握大錘進行鍛打,鐵匠師傅左手握鐵鉗翻動鐵料,右手握小錘用特定的擊打方式暗號指揮徒弟鍛打。使鐵件打成所需形狀,以滿足生產(chǎn)和生活需要。
鐵匠鋪一般是二至三人組成,其中一個是師傅,一個是徒弟。師傅負責指揮鍛打、淬火,技術(shù)性強。徒弟負責打風箱、打大錘,這是體力活。
將鐵件在短時間內(nèi)在火爐上燒紅軟化,風箱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風箱為木制,大約1米多長,呈箱狀。用手推拉風箱的把手,使空氣集中壓入風管,輸送到鐵爐底口,從而產(chǎn)生強勁的風力,使爐火燒得更旺。
鐵砧是由園椎體和長方體組成,有60公分長,30公分寬,距地約70公分。長方體是用來錘打平面的鐵件,園椎體用來錘打精細的部位。整個鐵砧很重,這樣的體積和重量才能承受大錘的猛烈撞擊。
鐵錘有多種,有的重達12磅,有的小到單手便能操作,這是根據(jù)鐵件的形狀和大小確定鐵錘的使用。掄大錘的是身強力壯的徒弟,師傅用小錘點哪里,大錘便打到哪里。在鐵匠鋪里,不用語言上的交流,只有丁當?shù)那么蚵?,這些聲音就是相與交流的語言。
師傅用左手拿著鐵鉗夾著鐵件,不停地翻動著,使得鐵件打造成所需要的形狀。
打完后師傅會把鐵器放入水槽內(nèi)淬火,隨著“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淬火完成。鐵匠鋪最重要的技術(shù)是淬火和回火,全憑實踐經(jīng)驗,一般很難掌握。如果師傅的淬火或回火的技術(shù)不過關(guān),制作的鐵器很不耐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
現(xiàn)在,這些農(nóng)具都由專業(yè)的農(nóng)具廠生產(chǎn),再也看不見鐵匠鋪,聽不到悅耳的丁當聲了。
2、補鍋匠
風箱、鐵爐、鐵鉗、裹布、鐵剪、木錘、鐵勺、勾子
在貴州城鎮(zhèn),經(jīng)常能看見挑著擔子的補鍋匠,擔子一頭裝著爐子和風箱,另一頭裝著焦炭和補鍋的工具。工具很多,銼子、鉗子、鏍絲、鉚釘、銅線、鐵錘,還有剪成不同形狀的鐵皮和鋁片。他們走村串寨,招攬生意。一旦有人要補鍋,便在地上鋪開攤子,開始干活。
所補的鍋分為兩類,一類是炒菜用的鐵鍋,生鐵的。另一類是熟鐵的,還有銻鍋鋁鍋類。之所以把它分為兩類,是因為兩種完全不同的補法。
補鐵鍋時,補鍋匠拿起一只鐵鍋,用一把錘子在鐵鍋周圍一陣乒乒砰砰地敲打,以便看清鐵鍋裂縫到底有多長、多寬。如果敲打不細致,發(fā)現(xiàn)不了裂縫,鍋就補不好,容易漏水。敲打完畢,補鍋匠端起鐵鍋,對著亮光仔細查看了一遍。鐵鍋有沒有砂眼,砂眼有多大,補鍋匠先做到心中有數(shù),然后再確定怎樣修補這一口爛鍋。
補鍋匠補鍋的時候,他事先將一塊蒲灰的布墊子鋪在左手上,再撥開炭火,用一只小勺子舀出坩堝里熔化的鐵水倒在勺上,然后又轉(zhuǎn)倒在布墊子上,通紅的鐵水象一個小球在掌心的石棉布上滾動。然后他抓起鐵鍋將砂眼對準鐵水放上去,再用一個圓柱形的布墩將穿過砂眼的鐵水壓扁、磨平。待冷卻后,再用一塊砂石將補的疤痕細細打磨,一口鐵鍋就補好了。
補鍋匠換銻鍋、鋁壺底的時候動作也非常麻利。他用一把磨得雪亮的剪刀剪下舊鍋底,然后沿著鍋圈敲個翻邊,再套上一個新底,扣上鍋身,最后才用小鐵錘一錘一錘均勻地敲打。雖然補鍋匠沒用強力膠水,也沒有點焊,但是照樣把銻鍋銜接得嚴絲合縫,不漏一滴水。
補鍋匠的工具有坩鍋,這是一口僅高40公分的爐子,插入爐子的生鐵經(jīng)過火燒溶化后,便會沉入爐底,爐底有一小洞可將鐵水倒出。
風箱是我們常見的,這種風箱比鐵匠鋪的小得多,大概80公分長,20公分寬和厚。沒有風箱,火力不會旺,生鐵也燒不化。
長把鐵鉗是用來夾生鐵和爐子用的。布墊子、園形布墩用來被鐵鍋。
還有一把尖頭方尾的小鐵錘,用來檢查鐵鍋和補銻鍋。
現(xiàn)在,已不見補鍋匠了,那種節(jié)儉的生活已不復(fù)存在。
3、補碗匠
金剛鉆、尖嘴鉗
瓷碗碎了,補好還能用,這是當今的人無法想象的。在幾十年前,貴陽及一些城鎮(zhèn)的街頭,有一些以補碗為業(yè)的匠人們。
補碗匠的“行頭”簡單,通常是一副簡易的擔子,兩只小木箱,一頭箱上放張馬扎凳,一頭箱上放幾只盛水盛油的小鐵罐。木箱下面是放工具的小抽屜,里面放著自制的工具:巴掌大的小弓,針尖兒大的鉆頭,形態(tài)各異的銅釘,連小錘、鑷子、夾鉗、挫刀、鉆子都是小而又小。補碗時,先將碎片拼成一只整碗,用細繩固定好,接著用很小的鉆頭,在破碗裂縫的兩側(cè)打上對應(yīng)的小洞,再用小錘子將螞蝗袢(鉚釘)的兩個頭,緊緊嵌入對應(yīng)的小洞中。這種手藝活,很講究精巧,首先,所打小洞的大小、深度應(yīng)該小于螞蝗袢兩個頭的大小和長度,破碗紋理對應(yīng)的小洞距離和螞蝗袢的長度一致,螞蝗袢就會和小洞配合不緊湊,補不牢固要漏水的。最后用小紫銅錘敲擊螞蝗袢兩頭。敲擊很講巧勁,用力要平均,用力重了,碗要破,不重,則螞蝗袢嵌不進小洞,補好的螞蝗袢宛如趴在碗上的蜈蚣,最后在裂縫處抹上釉泥,技術(shù)高超的補碗匠補過的碗看上去完好如初,盛上水后不漏不滲。
補碗的第一道工序是把破碗拼起來,畫出要打眼的位置,接著就是在破碗的裂縫兩側(cè)“打瓷眼”。那打眼的小鉆是特制的微型銅質(zhì)小鉆,锃亮的銅管作鉆桿,扁扁的銅尺作支架,用牛皮筋作為牽引的動力,鉆頭上裝有金剛鉆。找準眼點后,拉動鉆弓,那鉆頭會在瓷片上打出青煙。
“沒有金鋼鉆,不攬瓷器活”。補碗匠最重要的工具是金鋼鉆,只有在破碗上鉆上小孔,才能把碎碗接在一起。能在瓷器上鉆孔的,也只有金鋼鉆了。
4、磨刀匠
搶刀、磨石
“磨剪子嘞,戧菜刀……”在很多年前的街頭巷尾,不時能聽到這樣的厶喝聲。那時每家每戶都有剪刀和菜刀,用鈍后都需要磨鋒利。現(xiàn)在很多家都用不銹鋼剪刀菜刀,不用再磨刀了,這個行業(yè)也就漸漸淡下去。
但是磨邊人并沒有絕跡,在餐館,在賣肉的鋪頭,還能看見這樣的磨刀人,只是他們不再厶喝。
磨刀擔子再簡單不過。一條長凳,一頭系上磨邊刀石,一頭就是零星的用品。用來磨刀的水裝在竹筒或瓶子里,捆在凳子的腿上。
磨邊石即砂巖,很粗糙。值得一提的工具是戧刀,這是一個十字形的金屬件,鋼火很好。新買的菜刀,要用戧刀開過后才能用。戧刀一頭為鋒利的刀刃,另一頭為刀尾,用以平衡重心。戧刀的兩邊為刀柄,雙手握住兩邊的刀柄,將新刀的刀刃鑿開。
磨刀這活看起來簡單,其中也是有技巧的,用力要均勻,磨刀要細心,這樣磨出的來刀才會耐用。磨刀、磨剪子中,最難的是磨剪子,磨的時候不光要掌握角度,力度也要合適,不然磨出來的剪子不好用。
5、篾匠
篾刀、鐵錘、燕尾刨、木鉆、牛膠鍋、木鑿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用到很多篾制用品,但隨著塑料制品的出現(xiàn),篾制品幾乎被淘汰,隨著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篾制品又有了一定的市場,篾制
工藝品也很受人們的歡迎.
篾匠的工具看上去并不復(fù)雜,一把將竹子破成細篾的篾刀。這種篾刀有40公分長,刀頭是平的,并不十分鋒利。只需用它來破竹而不是劈竹,刀是不能劈竹的,只能用鋸子鋸。
還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齒”,這玩意兒不大,卻有些特別,鐵打成像小刀一樣,安上一個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的獨特作用是插在一個地方,把柔軟結(jié)實的篾從小槽中穿過去后,蔑的表面會修飾得更光滑和圓韻,這種刮蔑方式起到打磨的作用。
另外,還有一種類似度篾齒的工具,上面有數(shù)個小孔,把竹篾穿過小孔,用鉗子將竹篾拉出來,竹篾的大小完全相同,表面更加光滑。再就是小鋸、小鑿子等,
篾匠首先要把竹子劈開,再做成各種不同的篾條。篾匠的功夫包括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剖出來的篾片,要粗細均勻,青白分明篾匠手藝是一門細致活,要經(jīng)過多年磨練才能達到精熟的程度.
用竹篾可編提籃、
筲箕、
撮箕、
籮筐、
背簍、
篩子、簸箕、曬席、鳥籠以及桌椅凳等農(nóng)具。竹器美觀大方,牢固結(jié)實,經(jīng)久耐用。貴州鄉(xiāng)村的很多農(nóng)民都會編竹器,有些自編自用,有的拿到市場出售。在平塘克度村、丹寨卡拉村,專門用竹篾編制鳥籠,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生產(chǎn),已成為一種副業(yè)。
6、銀匠
小錘、模具、鑿子、砧子、油燈、炭火爐、風箱、吹管
銀匠是指專業(yè)制作銀飾的匠人,在貴州分布較廣,各民族都有這樣的能工巧匠。尤其是以黔東南苗族銀匠的手藝最好,工藝最高。
銀飾成品有粗細兩類:粗件如黃平、爐山、臺江一帶的扣環(huán)項鏈、實心項圈、實心手鐲等,一般不要求精工制作,用銀分量大。也有較為精工的泡項圈、泡手鐲、空心鉆花項圈和手鐲等,制作雖較為費工,但用銀較少。
細件很精致,如黔東清水江、舞陽河兩岸的銀花、圍腰鏈、銀羽、銀泡、銀雀、銀索、銀冠、銀羅漢、銀鈴,黔東北的銀鏈、銀花、銀耳環(huán)、釵牙簽、銀鈴、銀蝴蝶、銀牌、銀披肩以及祭祀用的銀冠等。制作這類銀飾費工極大,有的要經(jīng)過多程序的加工,如制銀索,要將銀拉成細如頭發(fā)的銀絲,然后集數(shù)十根銀絲編成每面都呈“人”字形的六棱銀索。
銀飾制作有如下幾個工藝:
化銀:將大塊銀料砸碎放入坩堝置于爐上熔化。當鼓風爐呈白熱化程度時,銀開始熔化,用長柄鉗夾坩堝澆鑄銅模。
鍛打:趁銀料未變冷時,開始鍛打,將銀坯成型。
下料:比照設(shè)計好的銀飾圖稿下銀片,銀片要比圖稿略大,留出一定的加工余量。如果是特殊形狀,要將其展開成平面來加工。
粗加工初步捶打出銀飾大的凹凸
做鉛托:鉛托的作用是托住和固定需要加工的銀片,以便進一步的制作。把粗加工銀片反面向上置于砂箱中,將已熔化的鉛液注入其中,冷卻后即成。過去是用松香做托
精加工:這道工序包括了錘鏨、鏨刻、鐫鏤等工藝。是整個工藝中最關(guān)鍵的地方。雕花所用的工具是一把小錘和若干支鏨子,鏨頭有尖、圓、平、月牙形、花瓣形等多種,根據(jù)需要選用。加工時左手握錘,象畫家運筆一樣,心手相應(yīng),雕出一組組生動有致圖案。銀飾做工優(yōu)劣,關(guān)鍵就在此時,雕刻細微處,盡顯出匠人的精心和準確。
焊接:需要焊接的銀飾,在接口處掛上焊藥,放入爐火中加溫片刻就焊上了。焊藥的配料、爐火的溫度與加溫的時間長短,都與焊接質(zhì)量密切相關(guān)。
酸洗:經(jīng)過反復(fù)的捶打與中溫,銀飾表面會發(fā)黑或沾上雜質(zhì)。因此需要酸洗。酸洗液由硝酸和硫酸配成,把銀飾放入酸洗液中一涮。迅速取出后用清水漂洗。此道工序時間掌握十分重要,浸入酸洗液的時間太短,雜質(zhì)洗不干凈。會影響銀飾的光澤。浸入時間過長,酸洗液會腐蝕銀飾,同樣破壞色澤與光潔度。漂洗晾干后,一定要挑晴天,天氣越晴爽,晾曬出銀飾色澤越漂亮。
此外還有鑲嵌、點翠、琺瑯等工藝。鑲嵌所用的材料,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翡翠、綠松石、孔雀石、瑪瑙、琥珀、水晶、珍珠、象牙、等十余種。點翠的工藝過程:制好銀飾基本形成的胎具,按圖案要求,將銀絲粘在銀胎上,燒焊牢固,然后反復(fù)做燒霉、酸洗、刷洗等去油污工序,再將彩色鳥羽(一般是藍、綠兩色)用膠水填入銀絲框成的圖案中,最后打磨、拋光,點翠銀飾往往是鍍金的,工匠們知道藍與金是最燦爛的。
制造銀器的主要工具:熔銀爐、風匣、手錘、手鉗、多功能成套鏨切工具,工作臺案、虎鉗、噴槍、焊槍、噴燈、坩堝、量具、鋼卷尺、角尺等。此外,還有各種用途的燒鑄銅模、多功能銼刀、大小鐵皮剪、圓規(guī)、角度尺、長柄絲狀紫銅刷、平頭砧子等制造銀器的主要原輔材料:廢舊銀制品、銀面、紫銅、焊鍋、膠土、焦炭、皂角石灰、白磯、硼砂、鋸木面、壞水、干子土等。
7、裁縫
粉袋、劃粉、尺子、軟尺、錐子、縫紉機、針、熨斗、頂針、鑷子、剪刀
專業(yè)制作服裝的手工業(yè)者被稱為裁縫。在貴州鄉(xiāng)鎮(zhèn),大多數(shù)鄉(xiāng)民都是自己縫制衣服,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民族服裝,在制作、裝飾上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全部是自己縫制。
貴州城鎮(zhèn)也有裁縫店,都是個體作坊。一般是夫婦二人,男裁女縫。
顧客進店后,裁縫師傅用皮尺給顧客量身并作記錄,然后根據(jù)顧客所訂布料用劃粉劃樣剪裁??p制是在腳踏縫紉機上完成的,然后是鎖扣眼、釘扣子。最后一道工序是熨燙,將衣服熨得平平整整,再交給顧客。
裁縫師傅要具備四門技術(shù),即刀功,手功、車功、燙功?!暗豆Α笔侵覆眉羲健!?a target="_blank" >手功”是指在一些不能直接用縫紉機操作或用縫紉機操作達不到高質(zhì)量要求的部位,運用手上工夫進行針縫,主要有扳、串、甩、鎖、釘、撬、扎、打、包、拱、勾、撩、碰、攙等14種工藝手法。“車功”指操作縫紉機水平,要達到直、圓、不裂、不趨、不拱。“燙功”指在服裝不同部位,運用推、歸、撥、壓、起水等不同手法的熨燙,使服裝更適合體型,整齊、美觀。
制作好的衣服,面、里、襯平坦、不傾斜。成衣不但要附合人體的尺寸大小,而各部位凹凸曲線與人體凹凸線相一致。成衣的各種直線挺直,無彎曲。成衣穿在身上后,各部位的橫線條均與地面平行,各部位要挺括。
裁縫使用的工具我們大多都見過,現(xiàn)介紹一些特殊工具。
粉袋是用作劃直線用的,很像是木匠的墨斗。在一個10多公分長,兩頭空的布袋里,裝入粉質(zhì)色料,將一根細線放入袋中,拉出線時,線上沾著色料,用來在布料上彈出直線。
裁縫的剪刀不同于家用剪刀,很大,很重,很鋒利,以確保所剪的布料直,無缺口。
縫紉機是我們通常所見的,用腳踏板產(chǎn)生動力,帶動輪子的旋轉(zhuǎn),帶動針頭的上下跳動。
值得一提的是熨斗,這是熨燙衣物必不可少的工具。實心熨斗直接在爐子上燒熱,空心熨斗則在熨斗中裝上火紅的炭,以此產(chǎn)生熱能和重量。這種熨斗約30公分長20公分高15公分寬,形似輪船。熨斗前面是通風口,尾部裝入杠炭?,F(xiàn)在已見不到這樣的熨斗了。
13-9-5(4)寫《工具》
(2013-09-05 21:47:07)
中國郵政集郵中心給我寄來一本紀念珍藏郵郵冊,這本冊子全部是我的油畫,制成了郵票、明信片、IT卡,效果相當不錯,沒有收錢。不過這些僅是印刷品,如果真的在市場發(fā)行,那是要收費的,沒有白吃的午餐。
全天在家,通知我回工藝美術(shù)研究所開陶藝展的會,我沒有去。不想回研究所開會。在家寫《工具》。
今天效率很低,只寫了1500字,主要查閱很多資料。在時間上不要過于樂觀,如果有準確無誤作為工具書,在修改時還得花大量時間。
現(xiàn)摘錄如下:
8、皮匠
梁撐、刮刀、順皮刀具、鞋楦頭、鞋撐、錐子、勾錐、大針、鞋砧、鐵錘、釘錘、割刀、(草鞋、棕木屐、輪胎膠鞋)
皮匠被稱為五匠之首(皮匠、石匠、木匠、氈匠、鐵匠),在城鎮(zhèn),多是指專門制作、修補皮鞋的工匠,在其他地區(qū),皮匠不僅要將皮子加工成半成品,還包括了皮衣、馬鞍、皮包的制作。
與過去皮匠最大的不同點是,現(xiàn)在的皮匠只是補鞋,而過去的皮匠自己制造皮鞋。制作手工皮鞋有如下流程:
檢查皮料顏色、厚度、面層,并根據(jù)這些因素進行排樣、截斷。將鞋面所用的材料都截斷、安排好。
幫面制作時,要鏟皮,刷膠,貼補強帶,拆邊,點襯布,針車組合,部件拼接,內(nèi)外里組合,修剪內(nèi)里等。
皮匠有很多制鞋用的專用工具,比如切割皮革用的割刀,切割橡膠用的切刀,撐鞋用的各種木楦頭,上鞋線用的勾錐。另外,還有車皮機,像縫紉機一樣,其動力不是用腳而是用手。有可供敲打的鞋砧,拔鞋釘用的圓頭鉗等。
皮匠也釘鞋掌,以避免走路時對皮鞋的磨損。
現(xiàn)在已看不見過去那種制作皮鞋的皮匠鋪了,因為現(xiàn)在個體生產(chǎn)皮鞋的成本過高,都是廠家生產(chǎn)皮鞋?,F(xiàn)在修補皮鞋的手藝人不能稱為“匠”了,他們掌握的技術(shù)比不上過去的皮匠。
9、石匠
大錘、鑿子、小錘、尖錘、手錘、鋼鑿、鋼楔
以采集石料,將石料加工成產(chǎn)品的匠人,稱為石匠。石匠是歷史傳承時間最長最久的職業(yè),從石器時代的石器,直到今天的建筑,石匠的歷史從未間斷過,任何朝代包括電子時代信息時代,都離不開石匠。所不同的是,現(xiàn)在的石匠除了保持傳統(tǒng)的手工操作外,增添了許多加工機械。如雕刻機、切割機、打磨機、拋光機等。
石匠的產(chǎn)品包括很多,建筑上的石階、石柱、石欄、石瓦、石枋,甚至門楣窗欞上的石雕,生活中的石碾、石舀、石磨、石缸、石槽,喪葬用的石碑、石棺、石墓,以及現(xiàn)在的室內(nèi)裝飾和雕塑。石料,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無須生產(chǎn)取之不盡的原料。石匠是所有匠人中最繁重最辛勞的,他們多在露天工作,頂烈日冒風雨,與沉重的石頭打交道,需要售出極大的體力。
石匠的工作包括上山取石,用大錘、鋼楔、鋼鑿等工具。大錘有木柄的,也有竹柄的。竹柄是用二至三片竹條并在一起,在使用時很有彈性,既省力又防震動。
把荒料運回加工場后,要加工成毛石。這就需要用上手錘、鑿子等工具了。鑿子寬窄不等,根據(jù)加工面積的平整度來確定。以后加工成品,還要經(jīng)過精雕細刻,成品表面還得打磨。
11、木匠
伐木鋸、拉鋸、油壺、臺架、馬凳、弓鉆、捻鉆、木鉆、擴孔錐、各類推刨、鋸子、手柄鋸、鋼絲鋸、雙刃鋸、榫頭鋸、錛、木刮刀、檔頭、墨斗、劃線刷、直角尺、起釘器、起子、鑿子、鐵錘、斧頭、筑墻木架、夯土錘、門栓、鉸鏈、掛鎖
貴州是高原山林地區(qū),木材特別豐富,無論是做農(nóng)具、打家具、蓋房子,都離不開木材。可以這么說,在農(nóng)村,男人們幾乎都動手做過簡單的農(nóng)具。一個村寨,至少有一至兩個粗木匠。也有專業(yè)以這個手藝生活的,我們稱之為細木匠。
粗木匠平常也干農(nóng)活,如果遇上蓋房打家具這類的活,也能做。細木匠就要講究多了,不僅能做精細的家具,還能雕刻建筑上的圖案花紋。這種木匠一般不會在家呆著,或者在城鎮(zhèn)開個木匠鋪,或者背上工具外出找活,一個活路做下來至少一個月,有時甚至一兩年。
伐木是木工最基礎(chǔ)的活,把樹木砍下來,去枝去皮,然后運回村寨。在貴州,多用斧頭伐木,不用鋸,更不會用電鋸。因為貴州的樹木都不是太大,也就是三四十公分的直徑,無須幫手,一會兒就能砍下來。
把園木鋸成木坊木板,在貴州叫改木料,這就是力氣活了。用馬架把園木支起,兩個人一去一來的站著拉大鋸。也有較為省力的拉鋸,一人在高處一人在低處,在低處的人甚至坐著當幫手,主要是在高處的人用勁。累了以后,再相互對換。
木枋一般改成四米長20公分寬5公分厚,這種規(guī)格被稱為4205。木板多是改成3公分厚,刨光下來能達到2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