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之二十六織布機
2014-03-14 08:43 來源:亳州晚報
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的衣著告別了“老粗布”,而作為老粗布的“母親”——傳統(tǒng)織布機,也隨之告別歷史舞臺。
傳統(tǒng)織布機結(jié)構(gòu)復雜,操作麻煩,因此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永遠能夠想象“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情景。傳統(tǒng)織布機有一個傳統(tǒng)木床類似的框架,一端是布滿經(jīng)線的機頭(線柱子),機頭兩端有六個翅,可控可放機頭轉(zhuǎn)動。離機頭不遠處安裝著豎立的框架,其作用是通過上方的橫木棒向下引繩提拉兩個繒,繒是與機頭等寬、高約20厘米的長方形線刷,繒的下方通過引繩連接兩個踏板,輪流踏下踏板,繒便分出高下,均勻穿過細細繒眼的經(jīng)線便被分為兩層,織布梭子從兩層經(jīng)線中間穿過,帶領(lǐng)緯線與經(jīng)線交錯,再通過機杼的擠壓便形成了布匹。
老粗布的紡織全是手工,工序非常復雜,前期的軋花、彈花、紡線、絡(luò)線、漿染、經(jīng)線、刷線等工序不算,單是織布就要再經(jīng)過作繒、闖杼、吊機、栓布、織布、了機等十幾道工序,因此,即便是男耕女織的時代,也不是所有婦女都是織布能手的,很多重要工序都要請能手來幫忙。
織布時,機身要有一定的傾斜度,婦女們端坐在織布機這一端的布柱前,雙腳踏板上下交替,雙手輪換著操縱機杼和梭子,只見雙手翻飛,穿梭往復,嫻熟的動作如彈鋼琴 一般美妙。
手工織布又在悄然盛起
2013-10-05 19:41:31| 分類:
走進采訪現(xiàn)場 | 標簽:
農(nóng)家 織布機 婦女 粗布 |舉報|字號
下載LOFTER客戶端記得小時候,在村里可以經(jīng)??吹郊従€、染線、織布的情景。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更新,原始的織布機也漸漸地消失在歷史的暮靄中,兒時的場景和記憶逐步被遺忘。當再次來到太行大峽谷,本來節(jié)日期間游客就多,再加上突然的一場小雨,被迫停在路邊的一個小院子里,似乎聽到了古老織布機的梭子聲,節(jié)奏是那么的熟悉,旋律是那么的動聽,忍不住下車來,走到屋里,看到了8臺古老的織布機,可能是秋忙季節(jié),只有兩個婦女坐在織布機前,兩腳協(xié)調(diào)踩下踏板,兩只手來回投梭、接梭,經(jīng)緯線在交織中變成了一卷卷天然、綠色,涼爽透氣老粗布。如今,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理念的多元化發(fā)展,綠色、環(huán)保的手工土布又悄然回歸,如今老粗布憑借其純棉質(zhì)地、手工織造、古老民間工藝等特質(zhì),重新受到青睞,且身價不菲。
這是攝影好友萬金油在走秀,哈哈
目前只有兩名婦女在織布,大約有8臺織布機
日月穿梭可能就來自于這個梭子
光線暗,穿梭也太快了,拍的有些虛
線管 ,在梭子里放的
原始的織布機
這才是紡織女工呢
[紀實-人文] 木身織布機
木身織布機(也叫“鐵木織布機”)解放前就有的,現(xiàn)在還在用它織一些較傳統(tǒng)的東西,下圖里的這些織機正在織濾布,用于制做百葉(豆制品)。攝于觀音山。
木制織布機是手腳并用的。上一張圖。
陳家崗——老式織布機扎筘之村
陳金榮在展示老式織布機扎筘。
“我們陳家崗村在上個世紀中期是撫州著名的織布機扎筘之村,有40多戶人家從事這門工藝。生產(chǎn)的扎筘遠銷省內(nèi)外……”7月13日,記者接到了金巢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鐘嶺街辦陳家崗村村民陳金榮打來的熱線電話,稱其村還保存有上個世紀生產(chǎn)的老式織布機扎筘:“如今村里只有三四戶人家還能制作這種扎筘,他們現(xiàn)在年紀大了,這門手藝就要失傳了,我們想將這些保存了幾十年的織布機扎筘和制作扎筘的工具全部捐贈給博物館……”
記者趕到陳家崗村時,陳金榮在村口等候我們。陳金榮今年73歲了,近些日子來,他每每望見存放在屋子一角的織布機扎筘工具,就會一陣陣的辛酸,想想祖?zhèn)?9代的扎筘制作工藝即將消亡,他覺得十分惋惜。經(jīng)過與老伴商量后,他作出了一個決定,將保存數(shù)十年的織布機扎筘及扎筘制作工具獻給市博物館。幾天前,他冒著酷暑來到市博物館,向工作人員表示了捐出織布機扎筘和制作扎筘的工具的意愿,工作人員十分驚喜,對撫州民間至今能保存老式織布機扎筘這樣的工藝感到有些意外,對老人慷慨捐贈的行為表示熱忱的歡迎。
扎筘,是老式織布機上的一種核心機件,老式織布機上的扎筘是用竹子制成的,經(jīng)線從扎筘的齒間通過,然后將緯線推到織口,舊時,棉布、夏布就這樣織出來的。記者童年時,曾看見過農(nóng)村婦女使用老式織布機織布的場景,那是一種近乎枯燥的勞作。坐在織布機上的女人睜大著眼睛,飛梭的雙手和踩踏的腳不斷地重復著……織成棉布后便制成衣服穿在身上,抵御著寒冷……
“陳家崗村是從臨川區(qū)云山鎮(zhèn)水田村遷徙過來的,已經(jīng)300多年,制作織布機扎筘也是從遷徙后賴以生存的一門手工藝。因為扎筘工藝難度很高,在短短63公分長的空間里,要設(shè)置180——1200個筘孔,布匹的種類就是根據(jù)扎筘孔的多少而定位的。數(shù)百年來,整個撫州只有陳家崗村能制作這門工藝?!标惤饦s告訴記者,他是父輩傳教的手藝:“有女要嫁陳家崗,放下扁擔肉汆湯……這是流行在鐘嶺及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一句民間俗語。從這句俗語就可以得知,陳家崗當年是四鄰八方羨慕的富庶之村?!?965年,是撫州乃至全省全國老式織布機鼎盛時期,他20多歲,與父兄每天制作扎筘,平均每人每天能制作二三片,當時,村里還委派陳金榮一項任務(wù),就是走南闖北跑銷售和維修業(yè)務(wù)。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是老式織布機大發(fā)展的年代,陳金榮的足跡遍及贛州、宜春、萍鄉(xiāng)、上饒、南昌等地?!吧蟼€世紀八十年代后,老式織布機逐漸退出市場,但由于新老織布機扎筘工藝的原理一樣,撫州的許多紡織廠知道陳家崗的名聲,也知道我的技藝,很多工廠都邀請我去維修紡織機?!?div style="height:15px;">
如今,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已經(jīng)讓老式織布機成為歷史,老式織布機在很多地方已近絕跡。陳家崗村保存的織布機扎筘,即將擺放在市博物館內(nèi),這個國家非物質(zhì)遺產(chǎn),讓人們記住那個年代……
詹臨福 實習生 付雅雯 本報記者 潘四平 黃初晨
媽媽的夏布
2014年9月19日 11:40 閱讀 118
圖文by南香稻垣 老牛
夏布,顧名思義,是非常輕薄的布料,兩千多年前就出現(xiàn)了
夏布,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很陌生的名詞,它是以苧麻為原料編織而成的麻布,而在我們夏布之鄉(xiāng)——宜豐縣石市鎮(zhèn),人人皆知。是的,他們基本上不知道這是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如果說起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苧麻布,大家應(yīng)該有印象,那是公元前兩個世紀早期之后,當時的人已經(jīng)開始穿著夏布。現(xiàn)在,這些原始的工藝仍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
夏布紡織,必須用古老的織機、梭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在還在做這個的也是屈指可數(shù)。媽媽就是其中一位,記得小時時候,80年代,大多數(shù)都住帶天井的老房子,一般有兩到三戶人家一起住,她就在靠自己房間的位置,坐在一把竹椅子上,左手邊放個小瓷碗,里面泡著的是曬好的一小團苧麻,右邊放的是一個鐵臉盆,手里慢條斯理的把苧麻扯開,扯成一條條細線,然后沾點水,在把每根線頭扭在一起銜接起來,像扭鐵絲一樣,只動作更輕柔、均勻。就這樣一根一根的扯,一根根的銜接,然后順手放入臉盆里,整天都是重復這幾個動作,每年除了冬天只要有空閑時間就會做這些事情,所以她的拇指都變形了,指甲下空心了一半,現(xiàn)在剝毛豆都有些困難??兗喪莻€很枯燥的事情,一坐就是一整天或半天,一天的量也就是一兩左右,按照當時的價格也就在兩塊五毛錢左右。積累到三斤左右的紗就到一匹布的量,不夠可以去買,然后準備紗條織布??棽紮C是木頭制的,坐到機器上后得把身體和機器固定好,主要是得固定腰,有點像犁地時牛和爬犁的原理,手腳協(xié)調(diào)并用,好像這些媽媽天生就會。我們在天井旁邊“跳房子”、捉迷藏,房間里不停的傳出“吱嘎吱嘎吱嘎”的織布機聲音與我們的歡叫聲融合。而媽媽依舊安靜的在那重復著。
這個貌似簡單的步驟,是由媽媽們用手完成的,常年下來手會變形
撕好的苧麻線纏在竹棒上
現(xiàn)在工具還是和古代一樣
變成一個個線團,準備上織布機
成品布是一個繁瑣漫長的過程,從種苧麻開始,春天插秧之后就成熟,去皮、抽麻、曬干、漂白、曬干、績紗、紡紗團、上漿、紗條、上織布機(經(jīng)線)、紗球織緯線。一匹布長度大概在22米左右,寬幅有45厘米和60厘米兩種,現(xiàn)在隨著市場的發(fā)展會出現(xiàn)不同粗細、長度、圖案的布匹或工藝品。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基本已經(jīng)不會紡夏布了
在90年代初夏布出現(xiàn)了一次銷售熱潮,主要出口到日韓,我們鎮(zhèn)收入資源很少,所以那時基本上每家都從事與織布有關(guān)的工作,不管男女老少,特別是趕集的日子,爸爸凌晨3點左右就拿著織好的布去趕集,在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同樣趕集的人,都希望賣個好價錢。媽媽基本上三天就能織出一匹布來,當時一匹布可以賣兩百多,也有三百多的看規(guī)格和質(zhì)量,她每天差不多都要織到晚上九點,好像一個精力無限的美少女戰(zhàn)士。九八年經(jīng)濟危機之后,從事這個工作的就越來越少了,而媽媽現(xiàn)在依舊在戰(zhàn)斗著,明年就六十了,現(xiàn)在織一個小時就要歇會,因為織布會有根寬的皮帶勒著,腰受不了,老跟她說不要織了,也掙不了幾個錢,但她說閑不住,錢也不會自動跑到口袋里,現(xiàn)在還干的動,能掙一個是一個。就這樣,織布聲就在耳邊響起了,“吱嘎吱嘎吱嘎”,這也是她曾經(jīng)炙熱青春的聲音,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無關(guān)。
媽媽還在紡夏布
夏布也可以做成漂亮的茶席
手工織布 遠去的記憶 圖
http://www.jynews.com.cn 中國縉云新聞網(wǎng) 來源: 2009-12-02 09:46
每當聽著老織布機發(fā)出“唧唧唧”的聲音,總會讓人想起“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钡哪咎m詩。像置身于古代……
時光如流水,淘去了很多東西。手工織布因生產(chǎn)效率低,勞動成本高,在工業(yè)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已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會織布的人也是越來越少。
在雙溪口鄉(xiāng)東里村,我們有幸拜訪了織的一手好布的沈仙珠老人。
在雙溪口鄉(xiāng)東里村的一座兩層小木樓上,總是會不時傳出“唧唧”的聲音。這是82歲的沈仙珠老人在織布。沈仙珠出生在壺鎮(zhèn)鎮(zhèn)的沈宅村,由于當時生活清貧,一個女孩子除了操持家務(wù)外,能掙到錢的活并不多,織布在那個年代算是個比較能掙錢的行當了。
“我十六歲開始學織布,那時是學尖機。織好后拿到壺鎮(zhèn)去賣。四天織三匹,一機是五十丈,四丈八算一匹,能掙半捆洋紗呢?!彼闫饚?,老人一點都不含糊。
手工織布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織出的布又被稱為“老粗土布”,原料以棉、麻為主,是勞動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種手工紡織品,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那時候的人們幾乎都是穿著這種手工土布衣服長大的。
沈仙珠老人年輕時,所有的布料都要靠手工紡織,那時學織布的女孩也格外多,但并不是每個學織布的人都能夠織出一手好布來。
那怎樣才能織出一匹好布呢?見記者好奇,沈仙珠老人不厭其煩地介紹起來。
“手工織布的過程相當復雜,大體有彈絮、紡紗、纓線、經(jīng)布、織布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從一朵棉花到織成布料,要付出很多辛苦。而且織布要用幾十樣工具,不僅是體力活,還是繁瑣的手工細活,沒有耐心的人是織不出好布來的?!崩先诵χf。
憑著聰明和認真,沈仙珠老人織的布遠近聞名,不少鄰居開始登門請老人到家里去織。
在織了幾年尖機之后,并不滿足于現(xiàn)狀的沈仙珠,一次在表姐家串門時發(fā)現(xiàn),表姐用平機織出來的布非常好看,于是她又跟著表姐學起了平機織布。
平機相對于尖機來說,體型龐大,移動并不方便,沈仙珠老人從那時起就把平機放在了自家的小木樓上,每天小木樓上都會發(fā)出“唧唧”的織布聲,直到現(xiàn)在。她二十歲那年定做的一套織布工具,也一直陪伴著沈仙珠老人至今。
“現(xiàn)在,我織的豆腐袋布還比較暢銷,他們不做豆腐的,就用來裝東西?!崩先藘芍荒_踩在踏板上,有節(jié)奏地一上一下,梭子來回穿梭,隨著織布機轉(zhuǎn)動,一手推一手拉,一條條紗線在這復雜的工序里織成一塊塊結(jié)實耐用的布。老人一邊織布一邊自豪地說。
如今,隨著機器織布的發(fā)展,鮮有人愿意學這項又苦又累、手工繁瑣又賺不到錢的手工藝,手工織布這門手藝走到了行將遠去的邊緣。而沈仙珠老人現(xiàn)在繼續(xù)織布也已經(jīng)不再是為了生活。
“我現(xiàn)在織了很多的花布都是送人的,收到禮物的那些人都很喜歡。”老人說。
聽著老人的講述,我們不禁感嘆,若干年后,唧唧的織布聲還能傳多久?
編輯: 陳革林 作者: 記者 呂琳/文 張碧樂/攝
母親的織布梭子
(2012-08-27 05:57:48)
標簽:
情感分類:
散文隨筆母親留下了一個織布梭子。
梭子是用牛角做成。多數(shù)地方顏色呈淡黑色,在黑色中透出些許白顏色來。記憶中的梭子油光發(fā)亮的。那是母親有手加汗水磨出來的。
這枚梭子,跟著母親幾十年。一九五八年這枚梭子跟著母親從河南南陽跟到湖北荊州,一九六九年從荊州返回南陽,一九七五年再次跟著家人到湖北荊州,一九七七年,再返回河南南陽。從此在這梭子幾經(jīng)反復,行程千里,最后葉落歸根。
梭子是織布用的。是五十年前農(nóng)村婦女人手一枚的家常工具。
這枚梭子在湖北一直躺在柜子的抽屜里,和我小時候的銀項圈,披風上的銀鈴鐺以及父親唱戲用的假發(fā)套為伴。
在湖北不織布。真正用上這枚梭子是一九六九年回到老家南陽農(nóng)村后的事情。
一九六九年,我們這一家跟著當時“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市吃床飯”號召,強迫回到老家南陽農(nóng)村。
回到農(nóng)村后,母親的梭子派上了用場。
生產(chǎn)隊每年總要分棉花。母親把棉花背到離家十幾里的一個水打磨軋花機房那里,把籽棉軋成皮棉。去時一小包,回來變成一大包子,但重量下降,棉籽留給軋花房當加工費了。
回到家后,母親準備一根高粱秸前稍光滑的高梁桿。母親扯下一片棉花,把棉花扯成長約一市尺,寬有三指左右的,然后把高梁桿放在棉花中間,以高粱桿為中心,把棉花裹起來,再搓幾下,然后抽出高粱桿來,這道工序叫搓花捻。搓花捻是紡花的前道工序?;泶瓿珊螅赣H不分時間,只要有空閑,就盤著腳坐在紡花車前,左手捏著花捻,右手搖動紡花車搖柄。于是,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母親有空,家里總會傳出哼哼哼―――嗯的聲音。這聲音規(guī)則而有節(jié)律。但,白天母親總是沒有時間,除了上地干活掙工分,還得做飯涮碗洗衣喂雞鴨豬。
晚上,不管月亮多好,母親是沒心賞月的,紡花就是她的業(yè)余工作。那時候煤油缺,母親夜里干活多數(shù)是摸黑干的。當我們睡醒一覺后,耳朵總是先聽到那哼哼的紡花聲。
線紡好了,母親要漿線,用米湯加土粉等的液體為漿,把線放進去浸泡,然后晾曬干,讓棉線硬實起來。下一工序就是把漿過的線纏在較粗的竹筒上,稱之為打筒。然后,把數(shù)十個筒,呈扇形的擺在開闊地,然后把筒上的線纏繞在織布機的木柱上,此稱為經(jīng)線。經(jīng)線后,再把線一根根地穿在繒上,兩盤繒,一替一根的遞。一般是我遞線,母親在我對面接線頭。繒由織布機的腳踏板分別控制,兩盤繒在織布時一上一下,稱之為交。梭子即從剪刀般的交口中來回穿梭。
線在繒上穿完后,再把線穿到杼上。杼是是用竹簽密密地固定起來的?!拔裘夏浮襦徧帯∽硬粚W 斷機杼”即此杼。棉線從竹簽間穿過。
當把所有的線都穿好繒和杼后,然后把線放在碩大的木制的織布機上。在織布前,把一節(jié)三指寬,筷子粗細的竹筒安放在紡花車上,把棉線纏繞上去。南陽農(nóng)村稱之為“碎夫”(音)
當碎夫打好后,一切織布的前道工序均已完成。
母親把碎夫裝在一用麥桿扎成的小筐內(nèi),吊在織布機邊上。
母親端坐織布機上,從小筐里拿起一個碎夫,把碎夫穿在細細的竹簽上,然后用手拉出一節(jié)線,把線頭放在梭上左右孔前,用嘴一吸,那線頭就從孔里穿過到母親的嘴里。母親用嘴唇夾著線,然后把線拉長,再把碎夫安放在梭子中間的長方孔內(nèi)。
母親的雙腳分別踏在織布機的兩個腳踏板上,母親的姆指放在梭子內(nèi)側(cè)稍上方,中指和無名指放在梭子的外側(cè)下面向上稍稍用力,而中指則頂在梭子的外端。母親分別踩下腳踏板,那兩盤繒就一上一下交替動作??暽舷乱粍?,經(jīng)線就成為一個剪刀差,母親推動機杼,把機杼推到上面,就用力地橫著把梭子從剪刀差中扔過去,而母親的另一只手早就等候在另一端,母親放在機杼,剛穿過的線在杼的壓力下,就密密地擠在一起了,母親左右腳相互踩踏,左右手交替扔梭子,梭子帶著長長的線就在經(jīng)線中來來回回的作往返運動??棽紩r,織布會機隨著機杼的向下運動,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哐通哐通的聲音。每哐通一下,就是梭子帶來一根緯線。哐通聲間,織成的布不斷地卷在織布機上。
母親織布和紡花一樣,多數(shù)時間是夜間,另外的時間就是下雨天不能出工時,母親就可以有較長的時間來織布了。
母親就這樣,用梭子帶動那一根細細的線,每年要織出數(shù)丈棉布。一為我們解決穿衣,二解決床上用品。包括床單被面被里都是棉布的。
梭子帶動緯線,在經(jīng)線中穿行,結(jié)實的牛角梭子被母親的手和經(jīng)線磨得光滑,如抹油一般。
紡成的棉線織成的布不耐穿,不耐磨。姐姐參加工作,把她每月發(fā)的線手套積攢下來,母親就把線手套拆開,用手套線織成的布就耐穿多了。母親大概是拆手套織布第一人了。我相信,在老家母親定是用手套線織布第一人。
梭子陪伴著母親不知熬過了多少夜晚,熬敗了多少星星,磨淡了多少月亮。而歲月也磨去了母親的青春時光。
母親去世后,我把這枚梭子保存起來。在珠海打工十年后,整理父親的遺物時,十年間,發(fā)現(xiàn)梭子竟然也老了,過去油滑的外表也粗糙了。薄的地方竟然有些破損。我急忙抹了些油,然后用保鮮膜裹起來,小心的收藏起來。
梭子,母親的梭子,它拖著長長的緯長,穿越了時空,給了我們溫暖,給我們生活的必須品,它與母親相伴,為我們家立下汗馬功勞。
見到這枚梭子,耳邊就響起了母親紡線的哼哼聲和織布時的哐通聲,仿佛看到了母親因熬夜而憔悴的臉,看到瘦小的母親坐在織布機前滿臉的汗水。
母親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母親已去,這枚梭子將會陪伴著我,提醒著我們時刻不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謹以如上文字,紀念母親去世十一周年。
母親的織布機
(2011-12-11 01:38:18)
標簽:
李正品情感散文雜談分類:
李正品的散文母親的織布機
過年的老院沒有憨厚的月亮,沒有向我追來的童謠,院子里也沒有蟋蟀,情感順著老院的紅瓦,嘀嘀嗒嗒地在流。我的眼前是蒸饅頭的灶火,火苗,突突的往上竄著。燃著的不是一般的柴草,而是我母親的織布機。
聽著火苗“劈啪,劈啪”的爆裂聲,不知怎么,我的耳邊老是有織布的聲音,那熟悉的旋律,輕快的節(jié)奏,是那么的遙遠,又是那么親近。母親織布是鄉(xiāng)鄰聞名的。她每天可以織4米長的白布,多種的顏色,象我的小人書;多種花紋,又象蝴蝶的翅膀;多種圖形,比妹妹的積木還多;密密實實的布面,勝過當時的“洋布”,深得鄉(xiāng)親的喜愛。我們家用的布,都是母親織的;家中的柴米油鹽醬醋和我們兄妹的學費,都在等母親的織布。我小時候就這樣認為,母親屬于織布,織布也屬于我家。
母親織布的聲音很動聽,一直在我的心中流啊,流啊,流。那第一聲,是左腳踏下踏板的聲音,“唧——!”;第二聲,是手投擲梭子和梭子中線芯的線被解開的聲音“就就——!”;第三聲,是手向懷里搬檔板,將一根根緯線貼緊時的聲音,“嘣!”。再一次就開始了右腳,聲音是連續(xù)不斷的:唧!——就就——嘣嘣;唧!——就就——嘣蹦......
母親在唱這支歌,母親走著這條路。她用一根根的緯線,一絲絲去走那4米的長路,母親從早上走到晚上,那歌聲也從早上唱到晚上。我醒來的時候,是母親的歌喚驚醒的;我睡的時候,枕著母親的歌曲進入夢鄉(xiāng)。
哥哥小學畢業(yè)就和父親去打工,那時,哥哥12歲。6歲的我和2歲的妹妹在家陪母親。家中沒有棉花地,也買不起棉花,母親很想給自己家織布。她領(lǐng)著我去拾棉花,在那一株株棉花棵上,去檢一屢屢的棉絮。母親腰間系著圍裙,我提著小布兜跟在母親的身后。母親用棉襖裹著妹妹,放在地頭。我撿了許多的樹枝,編成小席子,把妹妹放好,在地上拉著妹妹走。妹妹一個人在地頭沒人說話,母親走到那,我就拉妹妹到那。
山坡上沒什么人。風,不停地在刮。跑來跑去的我,一會兒出汗,一會兒打哆嗦,我的手裂了,耳朵也流著黃水。很大很大的山坡,也只有一小捧棉絮。我記得風吹跑了裝棉絮的口袋,母親繞了8里山道才撿回了它。我等在那黑乎乎的山坳,又冷又怕。在等母親的時候,我最大的愿望萌生了,等我長大了,我要有很多很多的棉花,決不讓母親再來撿,決不。
我和母親在那個山頭走了三年,又讓母親紡了三年的花,經(jīng)過很多很多的工序,終于織出了我家自己的布。我清楚的記得母親捧著那卷布的情景,清楚的記得母親眼中滾動的淚。
我家當時是沒有織布機的。母親要帶我和妹妹到山那邊織布。那是大隊長家,我當時常聽到大隊長在那山崖上喊話,他拿一個長長的大筒子,對著山下說什么天氣,開什么會等,那話筒的聲音很大,能傳老遠老遠的。特別是:喂——:喂——:都聽到了——:今天......村長家是一個天井院,是在山上挖個方池子,四周打了能住的窯洞,其中有一條是通向山坡的外邊,那是通道。
山坡上是生產(chǎn)隊的柿子樹,母親就把我和妹妹放在那里,自己進去。隊長家有兩只大黑狗,它在那通道口,黑黑的眼睛透著兇氣。我和妹妹就被隔在了外邊,只能去聽母親,聽那段永不停歇的旋律。中午母親會為我們送個饅頭,和一碗菜。坐在那里看我們吃完。我最怕的是夜幕降臨,山坡蓋上薄薄的迷霧,天漸漸變黑。我抱著妹妹,緊緊靠著那柿樹,去聽遠方傳來的音符。那樹,象母親,那聲音,象母親的呵護。
母親沒有來,妹妹睡著了,我更多的是孤獨,是恐惶,是緊張,是怨恨。我憎恨那音樂,那旋律,我盼望她停下來,盡快停下來,讓母親帶我們回家......
母親的歌聲依舊是那么的悠長,那么的堅韌,那么的有力。我知道,母親每織出一米,就有一元錢,一天能掙下4元錢。母親的歌聲不能停,那里面有我們的新衣,我們的學費,我們的作業(yè)本,還有那很香很香的白饅頭啊。我母親要不停的織啊,織??;從我記得母親開始,一直到我離開故鄉(xiāng)。
82年我大學畢業(yè),當回到家里時,我母親仍在外織布。我問母親需要什么?她說:我們家能有自己的織布機就好了,不用再去走山路了。當領(lǐng)到工資,我在老家,去看著木匠,為母親打造了一架織布機。我的心愿是:再也不能讓母親織布了,也永遠不會讓母親織布了。母親需要的是歡樂。當母親坐上自家的織布機上時,她的臉,笑的是那么紅潤,那么燦爛。
母親走了,那架織布機在老家保存了整整4年,
我對哥哥說:燒了它,送給天堂,送給天堂的母親,讓她喜歡,讓老人高興。
織布機燒著了,我沒有笑。心在說,母親,你兒子來了。母親,兒子來了。你要布嗎。
這時,飄過來的不是音樂,不是旋律,也不是音符,而是那饅頭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