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礦分布是這樣不普遍。那么原始時代中國人使用玉器的情況如何呢?
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中國先民舊石器時代末期已開始用玉。新石器時代,自東向西,玉器逐漸普及。到新石器時代末,玉器的使用遍及全國各地。
目前所知最早用玉制作的器具,要數(shù)遼寧海城小孤山舊石器時代末期洞穴遺址中的石制砍祈器,其年代距今近萬年。據(jù)晚近報道,小孤山砍研器原料為透閃石質(zhì)“真玉”,應(yīng)來自與其一嶺之隔的抽巖縣細玉溝“老玉”礦。人們曾認為世界上最早的“軟玉”器,出自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附近,其年代距今約近五千
年?,F(xiàn)在看來,我國的用玉史是遙遙領(lǐng)先于世界各國的。
但有的學(xué)者指出,偶然性地以玉為工具,與認識玉的特質(zhì),有意識地選擇玉來制作玉器還不一樣。筆者贊同此論。眾所周知,舊石器為打制石器,新石器則是磨制石器。只有“磨”才能發(fā)現(xiàn)玉的韌性和美質(zhì)?!坝癫荒?,不成器”。人們概念中的“玉器”,是磨制而成的工藝作品。打制出來的手斧,是稱不上“玉器”的。
在分布于杭州灣南岸寧紹平原、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了玉石制作的耳墜(考古家們稱之為“塊”)、項鏈(管、珠串飾)和佩飾件(弧形玉片)。不過河姆渡文化玉石器經(jīng)鑒定,不是閃玉。稍遲的馬家洪文化(距今約6000年)也流行耳飾“塊”等玉石佩飾器,經(jīng)鑒定多為石英。再稍后,分布于太湖周圍、距今約5100-4200年的良渚文化,出土大批玉器。人們先后選擇二十多件進行科學(xué)鑒定,確知其中多為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玉器,極少數(shù)為蛇紋石和石英巖玉髓制作的玉石器。安徽含山凌家灘墓葬,距今約500。年,從地理位置看,應(yīng)歸于以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為代表的寧鎮(zhèn)地區(qū)
新石器文化。這里出土的玉器有9件經(jīng)x射線衍射物相分析或極圖衍射裝置測試,以及透射電鏡分析、顯微鏡巖相觀察、原子吸收光譜分析等,證明其中4件為閃玉,一件為陽起石(亦可屬閃玉),兩件玉髓,一件水晶,一件葉蛇紋石。
據(jù)最近報道,地質(zhì)學(xué)家對距今約5000-6000年的遼寧紅山文化49件玉器作取樣分析,證實其中31件為閃玉,對早于紅山文化的沈陽新樂文化(距今約7000年)4件工具取樣研究,證實全屬閃玉。阜新查海出土興隆洼文化玉器8件,經(jīng)驗證全屬閃玉、其時代距今近8000年。如果小孤山打制砍研器不算“玉器”,那么查海玉器就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的真玉器。
經(jīng)鑒定或經(jīng)專家目測的新石器時代玉器、玉石器,幾乎各地都有出土,現(xiàn)綜合概述如下:
東北地區(qū):興隆洼文化。分布于遼寧西部、內(nèi)蒙東部,距今約7000-8000年,出土耳飾件和工具等。紅山文化,分布范圍同前,出土佩飾件、近圓雕的小動物等。小珠山遺址,遼東半島,距今約4000-6000年,出土飾件和圓環(huán)狀玉片(璧類)。
黃河下游:大漢口文化,分布于山東、蘇北。距今約4400-6300年,出土裝飾品、工具、璧類。山東龍山文化,分布于河北南部、山東、蘇北。距今約4000-4400年,出土裝飾品、工具和呈外方、內(nèi)圓、柱狀的“琮”類玉器。
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分布于關(guān)中、河南火部、山西南部、河北西南、甘肅東南,距今約4700-6800年,出土珠、墜、管、磺等佩飾件。中原龍山文化,分布于陜西、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距今約4000-4800年,出土佩飾件、璧類。
黃河上游:馬家窯文化,分布于甘肅東南、青海東北、四川西北,距今約4000-5100年,出土佩飾件、璧類。齊家文化,分布同上,北達甘肅中部及內(nèi)蒙西部,距今約3900-4100年,出土佩飾件、璧等。
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已如前述。良渚文化。出土各種佩飾、工具、璧類、綜類,種類多,數(shù)雖大,質(zhì)址高。寧鎮(zhèn)地區(qū)新石器文化,年代約略早二于良渚,下限則到約4000年前,出上佩飾件、工具等。
長江中游:大溪文化,分布于湖北西部、中部、湖南北部、四川巫山縣,距今約5400-6000年,出土佩飾件、璧等。屈家?guī)X文化,分布同上,北達河南西南部,距今約4600-4900年,出土佩飾件及工具。薛家崗文化,分布于安徽中西部,距今約近4000-5000年,出土佩飾件,玉龜、玉片等以及一枚尚有爭議的似蹤小管。石家河文化,分布于湖北中部,距今約4400-4700年,出土工具、裝飾品,以及似紅山的近圓賺小動物等;其晚期,近年發(fā)現(xiàn)有似夏商玉器源頭的動物形飾件。值得注意。 西南地區(qū):卡若遺址,西藏昌都,距今約四五千年,出土有佩飾件。
東南地區(qū):石峽文化,分布于廣東地區(qū)、出土佩飾件、璧、與良渚風(fēng)格一致的琮等。臺灣的卑南文化、細繩紋陶文化和圓山文化,也出土有各種形狀的玉佩飾件。
東漢袁康《越絕書)中有一段話,說“軒轅、神農(nóng)、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這里所謂“兵”,指兵器,即戈、矛、斧等;黃帝之時,距今約5000年??脊殴ぷ髡叩目茖W(xué)發(fā)掘,證明這段話是大體可信的。
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嚴文明教授曾將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繪成圖表,臺北鄧淑燕女士利用此表,配以出土玉器資料,略加修改,制成中國新石器文化各類玉器分布表?,F(xiàn)轉(zhuǎn)載l-此,以利讀者全面了解玉文化背景。
諸多文化中,出土玉器量大質(zhì)精者首推良渚,次則紅山和山東龍山文化。以良渚為中心,北及蘇北、山東、遼寧,南達廣東,沿海岸線形成一條玉文化帶。長江中游、黃河中游和上游,真玉(閃玉)器出現(xiàn)的時間則較晚,且不如沿海發(fā)達。據(jù)此,大體上可以認為,玉器制作始于東方,漸及于西部。
5000年前,良渚等文化的先民們從哪里取得這些玉器原料呢?
一種意見認為,這些玉材應(yīng)是“就近取材”,很可能來自太湖周圍的宜漂山地、天目山脈和寧鎮(zhèn)山脈。遺憾的是這一地區(qū)目前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閃玉礦。有報告說曾在寧鎮(zhèn)山脈安基山銅礦鉆空巖芯中發(fā)現(xiàn)有白色致密透閃石化大理巖。這說明就地取材是可能的,只是古玉礦已枯竭,被人遺忘。
另一種意見認為,太湖流域玉料可能來自遠方。來自遼寧,來自貝加爾湖以西的薩彥嶺,甚至來自新疆和田。
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有點近乎天方夜譚了!5000年前,既無文字,又無國家,更談不到交通工具,從萬里之遙運來,又成批地隨葬墓中,簡直不可思議。況且,良渚閃玉的色澤、顯徽結(jié)構(gòu),不同于我國目前已知的各種閃玉,似乎應(yīng)該屬于已被遺忘的古礦床。
不同的意見則認為,閃玉生成過程情況復(fù)雜,即使同一礦體,也會有不同質(zhì)色的閃玉。僅就個別標(biāo)本的顏色成分,很難確指其具體產(chǎn)地。同時,對于原始時代的物質(zhì)交換和運拍能力,特別是原始人的執(zhí)著和吃苦精神,也不宜估計過低。
玉料來自遠方的觀點較為可信。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在數(shù)十萬年間幾乎敲遍了所有人跡能到的山崖。對于各種巖石軟硬的了解,應(yīng)不亞于今日的地質(zhì)工作者。新石器時代,人們在對各種石器進行曠日持久的琢磨加工的過程中,又熟悉了巖石的韌性以及拋光后的色澤。玉石的寶貴,自然而然被人們認識,這反過來又激發(fā)了人們找尋美玉的熱情。他們登高山絕頂,入峽谷深淵,涉窮阻之區(qū)?;脑瓡缫?,雪峰冰河,無所不至。其艱辛卓絕,今人是難以想像的;其足跡所至之廣,今人是難以想像的;其對于石質(zhì)優(yōu)劣的判斷能力,也是今人難以想像的。石頭是他們的主要工具,是他們世世代代與之打交道的主要對象,其熟悉程度,甚于今人對于鐵器工具的了解。如果我們對這些情況有了足夠的估計,再加上對于原始宗教中的那種狂熱和獻身精神有所了解,那么,我們對于先民將“北?!保ㄘ悹柤雍┗蚶ド街癫杉\輸?shù)街性?,就不會感到難以想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