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李白愛飲酒作詩,一生為我們留下一千多首詩作,什么《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后人贊譽其為“詩仙”。
不過,如果你以為李白只會寫詩,那就大錯特錯了,他的書法也是出神入化。初唐時期,李世民大力倡導(dǎo)學(xué)習(xí)王羲之,開清新活潑書風(fēng)。
到了盛唐,無數(shù)文人墨客更是對草書尊崇有加,每日勤加練習(xí),造就了大唐書法的輝煌。李白也不例外,他的草書來自張旭一脈,風(fēng)格飄然有仙氣。
遺憾的是,李白留存的書法十分稀少,目前發(fā)現(xiàn)的只有《上陽臺帖》,是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亦是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國寶。
開元十二年,李白出蜀游三峽時,遇到了道士司馬承禎,兩人十分欣賞對方,相談甚歡。
多年之后,李白同杜甫、高適來到王屋山陽臺觀再次拜訪司馬承禎,才得知司馬承禎已經(jīng)仙逝,心有所感,寫下《上陽臺帖》: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短短25個字,不僅表達(dá)了王屋山峻拔聳立的氣勢,而且抒發(fā)了對司馬承禎的懷念。
然而,只要細(xì)心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明明只有幾個字,為何成品那么長。
原來,古人并沒有保護文物原始完整性的概念,并且這幅《上陽臺帖》是李白鮮有的書法作品,所以在流傳過程中,它飽受“摧殘”。
讓我們把目光放到李白字的右邊,赫然出現(xiàn)宋徽宗寫的“唐李太白上陽臺”七個瘦金體字。左邊還有其跋文:“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p>
到了元、明兩朝,《上陽臺帖》又相繼到好多文人手里。這些文人大概是一腔才情無處施展,在宋徽宗之后,李白的書法又被多次增加內(nèi)容,導(dǎo)致李白的作品在整個版面只占據(jù)了一小部分,真不知到底是誰的作品了。
但要說最醒目的,還得是乾隆皇帝寫的“青蓮逸翰”四個大字和數(shù)不清的印章痕跡,活生生搶了所有人的“風(fēng)頭”。
乃至于,我們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看到的《上陽臺帖》已經(jīng)成為了“大花貓”。
事實上,《上陽臺帖》并不是乾隆“糟?!钡奈ㄒ灰患奈铩?/p>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乾隆醒目地寫上“神乎技矣”4個大字,還有“龍?zhí)扉T,虎臥鳳閣”、“天下無雙,古今鮮對”等7題。
尤其是元代畫家趙孟頫的作品,乾隆用印章數(shù)量表達(dá)了對它深沉的愛。比方說《鵲華秋色圖》,乾隆用御筆將“鵲華秋色”四個字題寫于引首,并且加有“神品”“乾隆御覽之寶”“古稀天子”“太上皇帝”等多枚璽印。
還有趙孟頫的水墨長卷《水村圖》,兩次“御題”,并且加蓋了幾乎所有鑒藏璽,多達(dá)十余方,“破壞力”不可謂不驚人。
乾隆蓋蓋蓋的模樣,不禁讓人好奇,他到底是有多少印章,能把別人的作品蓋得一處空隙也沒有?
根據(jù)清朝《乾隆寶藪》中的記載,乾隆皇帝一生擁有一千余方印章。除了當(dāng)時常用的五璽、八璽,他還有宮殿璽、格言詩文璽,放置各殿,方便創(chuàng)作的印璽,真真是“印章皇帝”。
雖然乾隆大規(guī)模的收藏古代書畫,讓文物得到了認(rèn)真對待和保存,但就像明末學(xué)者錢謙益所說:“余觀古人書畫,不輕加題識。題識蕪煩,如好肌膚多生疥癘,非書畫之福也?!?/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