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血液成分在血液循環(huán)中凝聚后所形成的一種半固體,它可以發(fā)生在血液循環(huán)中的任何部位,包括心房、微循環(huán)等位置,也常黏附在心房或血管的表面,且可脫落造成栓塞。
血栓由不溶性纖維蛋白(前體是由肝臟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是血漿粘度增高的主要因子,能誘導內(nèi)皮細胞表面纖溶活性降低,增強紅細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提高全血黏度,影響組織血液灌注,有利于血栓形成,是血栓病的主要基質(zhì))、沉積的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組織中的巨核細胞產(chǎn)生,具有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營養(yǎng)和支持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使毛細血管的脆性減少的功能)、積聚的白細胞和陷入的紅細胞組成。
血栓形成是人體組織血管損傷時形成止血性血凝塊的過程。栓塞是血管局部形成的血凝塊順血流嵌頓到其他部位血管,導致相應組織、器官缺血、壞死或者嚴重生理紊亂的過程。正常情況下,血栓形成是人體重要的保護機制,它能避免生命個體在遭遇意外或人為創(chuàng)傷時,過量的血液從循環(huán)系統(tǒng)溢出而危及生命。相應地,人體同時存在抑制血栓形成(抗凝)的因素,防止血栓無限制地擴大和異常的血栓形成。當伴隨創(chuàng)傷形成的血栓完成了止血的“使命”之后,體內(nèi)還存在清除血栓的機制(纖溶)。纖溶激活物與纖溶抑制物調(diào)解體內(nèi)的纖溶活性,使其維持著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這種“陰陽平衡”保證個體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血液能夠在血管內(nèi)正常流動,既不形成血栓,也不出血;另外保證個體在創(chuàng)傷的局部形成止血血栓,當完成止血任務后,血栓能夠被及時地清除。血栓形成所導致的疾病再臨床上非常多見。一些危害人類生命最常見的疾病如動脈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缺血性腦梗塞等都與動脈血栓形成密切相關。
血栓性疾病屬于中醫(yī)學血證中的“瘀血證”、“紫癜”、“中風”、“胸痹”、“心痛”等等。
【血栓形成原因與機理】
血栓形成因素復雜,包括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
1、血管壁因素 — 血管壁的管腔表面由內(nèi)皮細胞覆蓋,正常的血管內(nèi)皮細胞具有抗栓特性,它通過表面負電
荷,釋放各種物質(zhì),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促進纖維蛋白溶解、抑制血液凝固過程,增強抗凝作用而達到
保持血液流動性,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當內(nèi)皮細胞受到機械、感染、免疫、化學物和代謝產(chǎn)物等損傷時,
內(nèi)皮細胞脫落而導致內(nèi)皮下組織暴露,或各種先天性疾病中的內(nèi)皮細胞功能缺陷時,血管壁喪失了這些抗栓
作用,同時,血管壁中存在的潛在促血栓形成機制產(chǎn)生了有利血栓形成的變化。
換言之,正常的血管內(nèi)皮可以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之間起到平衡和調(diào)節(jié)作用。因此在血管壁因素方面能夠
引起血栓形成必須具備幾方面條件:①物理性損傷;②血管壁炎癥和水腫;③血管內(nèi)皮斷裂和破損,以及內(nèi)
膜和間質(zhì)的出血;④壞死性動脈硬化斑塊的破裂等。
2、血小板因素 — 由于血管內(nèi)皮損傷,內(nèi)皮下膠原組織暴露,以致血小板在局部發(fā)生黏附和聚集,釋放出促進
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縮的物質(zhì),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血栓經(jīng)過血流的反復沖刷、破壞和重新形成,血栓
不斷增大,并使受累的血管腔變窄,乃至發(fā)生血管閉塞。
3、白細胞因素 — 白細胞是血栓中的一個成分,具有黏附血管壁的功能,這種黏附作用在正常狀態(tài)下是很輕微
的,在血流緩慢的靜脈中較為多見,當靜脈發(fā)生淤滯或者小動脈被壓迫閉塞時,白細胞黏附作用主要取決于
白細胞與內(nèi)皮細胞表面黏附受體功能,白細胞的流變特性,白細胞的促凝作用,都對血栓形成有影響。
4、紅細胞因素 — 全血黏度主要取決于紅細胞。紅細胞數(shù)量的增高以及可變形能力的下降均可使全血黏度增高
血液黏度增高時,致使血流阻力增高,流動速度緩慢,造成組織缺血、缺氧、從而使組織中各種代謝產(chǎn)物蓄
積。紅細胞促進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有利于止血和血栓形成。有些疾病存在使血漿或全血黏度增高的因素,
如多發(fā)性骨髓瘤、先天性纖維蛋白原血癥、肺心病、白細胞增多的白血病、燒傷、重度脫水等,有些疾病導
致的全血黏度增高是多因素的,如冠心病、腦梗死、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外周動脈疾病、糖尿病、腫
瘤、高脂血癥等。
5、凝血因子因素 — 健康人體內(nèi)有兩種物質(zhì):一種是凝血物質(zhì),如二磷酸腺苷和凝血黃素、纖維蛋白及鈣等,
能使血小板凝集成塊,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另一種是抗凝血物質(zhì),纖維蛋白溶解酶和前環(huán)素等,有抗
凝血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平時人體血液中的凝血物質(zhì)和抗凝血物質(zhì)兩者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則不易形成
血栓,在血管發(fā)生意外時,又有止血作用,保持人體健康。
6、血流速度因素 — 在體內(nèi),血管狹窄、彎曲、分叉或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各處,均可在局部出現(xiàn)血流速度的
改變或有渦流形成,使血小板在血管內(nèi)發(fā)生聚集,促使血栓形成。動脈血栓形成的部位往往在血管分枝的出
口部或分叉部位。
【血栓種類】
根據(jù)體內(nèi)解剖部位血栓分為靜脈血栓、動脈血栓和微血栓。
按照血栓的組成分為血小板血栓、紅細胞血栓,混合血栓和纖維蛋白血栓。
根據(jù)肉眼所見的顏色分為白色血栓、紅色血栓和混合血栓等。
血栓形成的主要病變是血管閉塞、血流受阻引起相關的血管支配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而產(chǎn)生相應組織、器官功能障礙的癥狀。
一、動脈血栓(白色血栓)形成 — 主要是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組成,通常發(fā)生在血流較快而血管壁有損傷的部
位,或血管異常部位。血小板只黏附在病變的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血栓,血液通過時可有纖維蛋白在局部
形成,并附著于血小板血栓表面。纖維蛋白絲上殘留的凝血酶又可以使血流中血小板附著于纖維蛋白絲上,
結果形成血小板和纖維蛋白一層一層地反復覆蓋,纖維蛋白絲也可以網(wǎng)住部分紅細胞和白細胞。如果血栓的
頭、體、尾3部分明顯即稱混合血栓。及至血小板血栓逐漸長大,則可以閉塞血管,影響血流,引起該病變
動脈所支配的組織缺血、缺氧,發(fā)生嚴重的缺血性損傷。常見的有心肌缺血、梗死、腦動脈栓塞、腸系膜動
脈栓塞及肢體動脈栓塞。表現(xiàn)為心絞痛、偏癱、意識障礙,肢端疼痛及肢體缺血性壞死等。血栓脫落可隨動
脈血流進入較小的動脈內(nèi)引起栓塞。常見于腦、脾、腎等器官。若栓塞發(fā)生在冠狀動脈或腦動脈分支,???div style="height:15px;">
危及生命。動脈血栓形成和栓塞是兩種不同病因所致的動脈閉塞性病變。
(1)動脈血栓形成:主要是動脈血管壁異常,常見的是動脈粥樣硬化,其病變多在血管分支開口的內(nèi)側或血管固
定于周圍組織的部位,因而易累及的中等動脈如冠狀動脈及腦動脈,當其發(fā)生血栓形成即導致心肌梗死和腦
血管血栓形成。病變在主動脈及其主干動脈則容易引起腸系膜動脈和肢體動脈血栓形成。
(2)動脈栓塞:是其他部位脫落的栓子,隨動脈血流導致動脈分支的狹窄部位發(fā)生閉塞。病情嚴重的可在一至數(shù)
小時內(nèi)即出現(xiàn)典型癥狀,表現(xiàn)為突發(fā)性疼痛、皮膚蒼白、知覺麻木、麻痹和血管搏動消失等,也可出現(xiàn)虛
脫。閉塞時間過久可致遠端組織壞死。
二、混合血栓形成 — 靜脈的延續(xù)性血栓的主要部分(體部),呈紅色與白色條紋層層相間,即是混合性血栓。
其形成過程是:以血小板小梁為主的血栓不斷增長以致其下游血流形成漩渦,從而再生成另一個以血小板為
主的血栓,在兩者之間的血液乃發(fā)生凝固,成為以紅細胞為主的血栓。如是交替進行,乃成混合性血栓。在
二尖瓣狹窄和心房纖維顫動時,在左心房可形成球形血栓;這種血栓和動脈瘤內(nèi)的血栓均可見到灰白色和紅
褐色交替的層狀結構,稱為層狀血栓,也是混合性血栓。
三、靜脈血栓形成 — 通常由血流緩慢或淤滯所引起。靜脈血栓特點是含有大量紅細胞和纖維蛋白,血小板表現(xiàn)
聚集和脫顆粒改變,其數(shù)量較少;血栓外觀似試管內(nèi)的全血凝塊,顏色暗紅,稱紅色血栓。靜脈血栓形成常
常引起血管腔閉塞,因而血栓近端以紅細胞為主,尾端往往有新的血小板黏附在表面。這種血栓多發(fā)生于大
靜脈,常見的如腘靜脈、股靜脈、髖靜脈,可表現(xiàn)為下肢水腫、疼痛、皮膚顏色改變。血栓脫落可隨血流進
肺動脈,引起肺栓塞。
1、表淺性血栓性靜脈炎:下肢靜脈曲張、靜脈輸注濃度過高的刺激性藥物等,易致血栓性靜脈炎,局部皮膚發(fā)
紅,皮膚溫度增高,病變呈條索狀,跳動性疼痛和壓痛。嚴重者可發(fā)生靜脈閉塞。
2、下肢深部靜脈血栓形成:多數(shù)表現(xiàn)為腓腸肌疼痛和壓痛,小腿肌肉有硬結,患側下肢水腫和表淺靜脈怒張;
在妊娠、老年人、臥床過久、外傷、外科術后多見。
3、肺梗死:肺栓塞和梗死使體循環(huán)內(nèi)血栓性靜脈炎或靜脈血栓脫落的栓子,或右心的栓子,沿血流進入肺循
環(huán),堵塞肺動脈及其分支。臨床表現(xiàn)如突發(fā)性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咯血或血性痰。肺栓塞不一定都發(fā)生
肺梗死,因而本病癥狀與有否肺梗死,梗死的范圍和病人心肺的原有疾病等都有關系。
4、其他:如腸系膜上靜脈血栓形成、肝靜脈血栓形成、門靜脈主干血栓形成等,這些部位的血栓形成,起病較
緩慢,往往伴有血栓性靜脈炎的病變及其他體征.
四、紅色血栓,發(fā)生在血流極度緩慢甚或停止之后,其形成過程與血管外凝血過程相同。因此,紅色血栓見于混
合血栓逐漸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往往構成延續(xù)性血栓的尾部。鏡下,在纖維素網(wǎng)眼內(nèi)充滿如正
常血液分布的血細胞。肉眼觀呈暗紅色。新鮮的紅色血栓濕潤,有一定的彈性,陳舊的紅色血栓由于水分被
吸收,變得干燥,易碎,失去彈性,并易于脫落造成栓塞。
五、透明血栓,這種血栓發(fā)生于微循環(huán)小血管內(nèi),只能在顯微鏡下見到,是以纖維蛋白的沉積為主的纖維蛋白血
栓,微血管血栓可由于微循環(huán)障礙,引起血管內(nèi)凝血;也可由脫落的栓子堵塞小血管,或因某些因素直接損
傷微血管內(nèi)皮細胞導致纖維蛋白沉積。
【抗血栓西藥】
抗血栓藥可分為抗凝血藥、抗血小板聚集藥和溶血栓藥三大類:
1、抗凝血藥是一類干擾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的藥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2、抗血小板聚集藥,如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等。
3、凝血中形成的纖維蛋白,可經(jīng)纖溶酶作用從精氨酸-賴氨酸鍵上分解成可溶性產(chǎn)物,使血栓溶解。纖維蛋
白溶解藥激活纖溶酶而促進纖溶,也稱溶栓藥,用于治療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中醫(yī)談血栓】
一、中醫(yī)談血栓?。鲅C)病機理
1.氣滯血瘀 中醫(yī)理論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毖恼_\行有賴氣的推動和維護,一旦一身之氣
因為六淫或七情等致病因素的作用,導致氣的推動統(tǒng)攝功能失常,就會引起氣滯血瘀,出現(xiàn)瘀血證。
2.氣虛血瘀 因為氣和血的密切關系,若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導致氣弱無力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就會引起氣虛
血瘀的發(fā)生。比如素體脾胃虛弱之人,本來脾胃虛弱,不足以化氣行血。
3.寒凝血脈 寒為陰邪,其性收引。血在脈中運行,需要靠氣的推動溫煦,才能正常運行。若寒邪外侵或陽虛生
內(nèi)寒,就會導致脈絡瘀阻,形成瘀血癥。
4.痰瘀互結 痰為津液凝聚而成,故痰既是病理產(chǎn)物,亦為致病因素。若痰液聚集體內(nèi),阻塞脈道,就會影響血
液的正常運行,日久形成痰瘀互結,出現(xiàn)瘀血之證。瘀血可以發(fā)生在人體任何部位,凡是有血液流動的地方,
就有可能發(fā)生血脈瘀阻,形成瘀血之證。比如四肢、腦竅、五臟(尤以心臟為最多,其次為肺、肝、脾、腎)
中醫(yī)理論認為,血栓性疾?。鲅C)的臨床表現(xiàn),依血栓(瘀血)發(fā)生的部位不同而出現(xiàn)不同的臨床表
現(xiàn)。比如發(fā)生的部位會有疼痛固定不移(所謂“不通則痛”),或頭痛或肢體其他部位的疼痛,嚴重者可以引
起肢體局部的水腫、青紫;瘀血阻于腦竅,會出現(xiàn)頭目眩暈、肢體軟弱無力乃至偏癱、言語不清或蹇澀,甚至
失語、神志不清;瘀血阻于胸部,則出現(xiàn)胸悶、胸痛、心悸,脈結代。另外,一般瘀血證都有舌質(zhì)紫暗或瘀斑
瘀點,脈搏細澀。
5、陰虛陽亢、肝風內(nèi)動、氣血逆亂都可導致腦部經(jīng)脈失養(yǎng),
二、中醫(yī)針對血栓(瘀血證)的辯證醫(yī)治
本虛標實是血栓形成的基本原因,在本為肝腎不足,氣血衰少,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氣血瘀阻;同時又有兼寒兼熱的區(qū)別,急性發(fā)病時多以標實為主,如瘀血兼痰濁痹阻脈絡為主要病機,活血化瘀、芳香開竅之法便是首選。
1、氣虛血瘀型宜益氣活血,祛瘀通絡;
2、肝陽上亢型須育陰潛陽,平肝熄風;
3、痰濁中阻型宜滌痰化濁,息風通絡。
4、心腎陽虛型重在滋陰補陽,熄風開竅;
補充:中風的病理基礎主要是陰陽氣血失衡,心肝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加之憂思惱怒、飲食失節(jié)、房室勞累、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濡養(yǎng),或陰虧于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jīng)絡,蒙蔽清竅,而成中風。
【預防血栓】
1、中醫(yī)認為,情志不舒可影響五臟功能,如思慮傷脾,或飲食不節(jié),脾陽不振;怒則傷肝,肝氣郁結或橫逆,
脾的運化功能失常,不能散精血脈,逐漸氣血兩虧,氣血難達四肢末端,阻礙血液循環(huán)。所以保持良好的心
智和正常的情緒,忌暴怒狂喜,對預防血栓的形成很有益。
2、生活起居有規(guī)律,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保持適當?shù)捏w育鍛煉(步行、太極拳、體操等),堅持擁有充足的
睡眠休息。
3、節(jié)制飲食,食宜清淡,戒煙限酒,限脂少鹽,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每日大便暢通。堅持低鹽、低脂
肪、高維生素、高纖維素的飲食。凡膏粱厚味、肥甘辛辣之品,均有動火生痰之虞,應予避免??山?jīng)常吃些
洋蔥、大蒜、辣椒、四季豆、菠菜、黃瓜、胡蘿卜、蘋果、葡萄和鮮果蔬菜等。
4、平時患有高血壓、高血脂者,如常有頭昏目眩、視物不清、站立不穩(wěn)等情況,應及時檢查和采取措施,防止
情況惡化。
【中醫(yī)治血栓類病的方法舉例】
1、散寒活血化淤
即用溫熱的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溫經(jīng)通絡散寒化淤,驅(qū)散陰寒凝滯之邪,使經(jīng)脈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熱之”,“血得溫則行”之義。寒為陰邪,最能收引經(jīng)脈,凝滯氣血而導致氣血淤滯。這里的寒凝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寒客絡,陽氣受困;一是脾腎陽虛,陰寒內(nèi)生。在臨床應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則時,應當分清溫經(jīng)通陽活血通脈和補陽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藥物:溫經(jīng)通陽如桂枝、附子、肉桂、吳茱萸、細辛、炮姜等;補陽壯火如淫羊藿、巴戟
天、杜仲、胡蘆
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選性溫的川芎、當歸、紅花、乳香、五靈脂、骨碎補、天仙藤、急性子、川
續(xù)斷等
方劑:當歸四逆湯,陽和湯,右歸飲合桃紅四物湯等。
適應證:溫經(jīng)通陽活血化淤運用于外寒客于脈絡之血淤癥,主要表現(xiàn)除有血淤表現(xiàn)外,另見局部蒼白、發(fā)涼、
疼痛得熱則緩,舌淡或紫,苔白潤,脈沉細或沉緊。常見于動脈的閉塞、狹窄、或痙攣性疾病,此類
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癥狀為主。補陽益火活血化淤法運用于除有上述表現(xiàn)外尚有腹脹便溏,腰膝發(fā)冷,
小便頻數(shù)或不利,陽痿遺精,脈沉細等,常見于動脈的狹窄或閉塞性疾病的后期,由于內(nèi)外之寒常相
互影響互為因果,臨床表現(xiàn)錯雜,應分清主次,辨證論治,酌情配伍用藥。
2、祛濕活血化淤
即用燥濕或滲濕的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祛除濕邪,促使血活淤化。濕為陰邪,其性黏滯,易阻氣機而致脈絡阻滯而血淤。濕邪有外侵或內(nèi)生之分,病理過程中又有寒化和熱化之別;且與脾之運化,腎之溫煦有密切的關系。從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來看,外濕多從熱化,所以具體應用祛濕活血化淤時,又要區(qū)分清熱利濕,健脾溫腎利濕活血化淤。
常用藥物:清熱利濕,如赤茯苓、車前子、淡竹葉、漢防己、澤瀉等;健脾利濕,如茯苓、薏苡仁、蒼術、白
術、赤小豆等;溫腎化濕,如益智仁、肉桂、桂枝、烏藥、威靈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滲利水濕
者,如性寒涼之益母草、馬鞭草、虎杖、半枝蓮、穿山龍、木通、落得打等,性偏于溫之澤蘭、天仙
藤等,性平之劉寄奴、王不留行等。
方劑:五神湯,三妙丸加減,五苓散加減,苓桂術甘湯加減,萆?分清飲加減。
適應證:清熱利濕活血化淤法適用于濕熱淤證,主要表現(xiàn)為除有血淤證象外,見患部膚紅灼熱、水腫或瘡面濕
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常見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血栓性淺靜脈炎等疾
病。健脾利濕活血化淤適用于脾虛濕淤證,主要表現(xiàn)為下肢水腫,全身倦怠,脘腹脹滿,大便溏稀,
舌苔白膩,脈濡緩等,見于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血栓形成恢復期。溫腎利濕活血化淤適用于
腎虛濕淤證。主要表現(xiàn)為患肢水腫,膚冷,全身畏寒,舌淡,苔白潤或白膩,脈沉弱等。常見疾病
有:糖尿病血管病中、晚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后期以及下肢靜脈性疾病后期。由于內(nèi)外濕互為,濕
性重著,纏綿難祛,一所以臨床要辨清主次,慎重配伍。濕聚火煎可以成痰,痰濕同類而有異,治療
上還應選用祛痰之劑,如溫化寒痰的白芥子、半夏、白附子等;清化熱痰的貝母、瓜蔞、瓦楞子、貓
爪草、海藻、昆布以及行氣消痰的萊菔子、薤白、橘紅、陳皮等,配合應用,以增加療效。
3、理氣活血化淤
即用理氣的藥物,調(diào)暢氣機,氣行則血行,使血活淤化。氣之為患,不外乎氣滯、氣虛、氣逆三個方面。而四肢血管病癥又以氣滯、氣虛多見。氣為血帥,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所以氣機不暢,郁滯不行則血行為之澀,而致血淤,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血行緩慢而成淤。反之,血為氣母,氣賴血載,血淤既成又致氣滯,在病理上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氣血密切相關,決定了理氣法在血管病癥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又由于肝主疏泄,調(diào)暢氣機,又主藏血,所以舒肝行氣在四肢血管病癥的治療中更有重要的意義。
常用藥物:疏肝行氣性偏涼如柴胡、川楝子、郁金等,性偏溫之佛手、青皮、枳殼等;以及性平之香附、香櫞
等。益氣如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山藥、炙甘草等。
方劑:血府逐淤湯加減,補陽還五湯加減。
適應證:疏肝行氣活血化淤適用于肝郁氣滯血淤證,凡四肢血管病癥均可酌情使用,尤宜于病情隨情志刺激而
變化,或患者憂郁不安者,益氣活血化淤適用于氣虛血淤證,主要現(xiàn)象為除有血淤證象外,可見病久
體倦、納差、氣短、心悸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癥,常見于動脈狹窄、閉塞性病癥和深靜脈血栓形
成及血栓性深靜脈炎的后期,同時必須注意,行氣太過易耗氣,溫燥之品能傷陰,臨床應用宜慎重。
4、清熱活血化淤
即用寒涼的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清解熱邪,以使絡寧血活淤化。是“熱者寒之”之義?!胺蛎}者,血之府也”,所以熱邪侵入脈絡多及血分;又有熱之甚即為毒,熱邪灼津傷陰,虛熱內(nèi)生。“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阻滯脈道,而成血淤,由此可見,具體應用清熱活血化淤法時,首先應分清虛實,和在氣在血。從而推演出清熱涼血,清熱解毒和養(yǎng)陰清熱活血化淤三法。
常用藥物:清熱涼血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參、大青葉等;清熱解毒如金銀花、連翹、紫花
地丁、蒲公英、千里光、土茯苓等;養(yǎng)陰清熱如生地、玄參、天花粉、白芍、麥冬、沙參、地骨皮、
知母、黃柏等?;钛偃缂媲鍩釠鲅档て?、紫草、丹參、赤芍、郁金、凌霄花、鬼箭羽等,兼
清熱解毒之紅藤、虎杖、敗醬草、金蕎麥、落得打等。
方劑:五味消毒飲合清營湯加減;四妙勇安湯加減。
適應證:清熱涼血活血化淤運用于血熱血淤癥,主要表現(xiàn)除有血淤證象外,可見皮膚發(fā)紅,灼熱,淤斑色紅或
紫,舌紅絳,脈數(shù)等,常見于急性血栓性靜脈炎,淺靜脈炎,復發(fā)性丹毒,紅斑性肢痛癥等。清熱解
毒活血化淤運用于熱毒淤滯癥,主要表現(xiàn)如上述(除舌脈外),還可伴潰瘍,苔黃厚,脈弦滑而數(shù)等,
常見于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壞疽早期或合并感染時。養(yǎng)陰清熱活血化淤法適用于陰虛血淤癥,主要
表現(xiàn)除有血淤證象外,且病程較長,局部發(fā)熱惡涼惡熱,或伴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
數(shù)等,常見于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后期,從周圍血管疾病的臨床來看,清熱活血之法常因病情中實
熱與虛熱難分,熱邪與熱毒沒有明顯的界線而三法常相合而用,但又必須辨清主次輕重,相應而用。
5、補血滋陰活血化淤法
即用補血滋陰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增加血液使其充盈脈道,血活淤化。血液在脈道中流行,血量充沛則脈道充盈;血液虛少,陰津不足則脈道萎閉,繼而成淤。所以應補血滋陰,增液盈脈,活血化淤。
常用藥物:補血滋陰藥如生熟地、阿膠、首烏、枸杞子、龍眼肉等,活血兼補血者如雞血藤、當歸等。
方劑:四物湯加減。
適應證:血虛血淤癥,主要表現(xiàn)為除有血淤證象外,多為久病體弱、頭暈、面色萎黃或蒼白、唇爪色淡、心
悸、舌淡、脈細等。常見于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的早期或后期。
6、平肝潛陽活血化淤
即用平肝潛陽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使陽潛血和,絡通血活,而得到淤化之目的。肝陽升發(fā)太過血隨氣逆,并走于上,脈絡壅塞,可致血淤。故應平肝潛陽,解除壅阻,以化血淤。
常用藥物:鉤藤、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鱉甲、刺蒺藜、天麻、石決明等?;钛偃缧云珱鰸欀?、牡
丹皮、玄參、赤芍、牛膝、郁金、凌霄花等。
方劑: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
適應證:陽亢血淤癥,主要表現(xiàn)除有血淤證象外,為頭脹痛、眩暈、眼花、耳鳴、情緒易激動,并見腰痿足
軟,脈弦緊等。常見于多發(fā)性大動脈炎(胸腹主動脈型)及閉塞性動脈硬化癥伴腦動脈硬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