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臨床一般分為五型,其中心絞痛和心肌梗塞型屬于中醫(yī)學"厥心痛"、"真心痛"、"胸痹"的范疇,現(xiàn)多以"胸痹"或"心痛"稱之。其表現(xiàn)主要是胸部憋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氣短喘息,不得安臥。病位主要在心,但與肝、脾、腎也有一定聯(lián)系。
病因病機
?。?)寒邪內(nèi)侵:素體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陰寒之邪乘虛侵襲,寒凝胸中,痹阻胸陽,或寒痰互結(jié),心脈受阻,氣血瘀滯而成胸痹。
?。?)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生冷,或暴飲暴食,致使脾胃受損,失其升降之機,水谷不運,聚濕生痰,痰濁阻滯脈絡(luò),致胸陽不振,氣滯血瘀,心脈痹阻。
(3)七情失調(diào):憂思傷脾,郁怒傷肝,脾虛失運,則痰濁內(nèi)生,肝郁氣滯,則經(jīng)脈受陰。無論痰濁、氣滯或痰氣互結(jié),均可致血脈運行不暢,胸陽不振,心脈痹阻成為胸痹。
(4)年老體弱:久病或年邁之人,腎氣不足,脾胃虛弱,腎陽虛,不能溫煦五臟之陽,則心陽不振而發(fā)胸痹。腎陰虛,水不函木,則肝腎陰虧,心肝火旺,心脈失于濡養(yǎng),拘急而痛。脾胃虛弱或失血之人,氣血生化無源,血脈不充,血虛無以載氣,則氣亦隨之而少,致氣血兩虛,心氣虛弱,鼓動無力,心脈痹陰而發(fā)胸痹。
以上諸病因病機,可互為因果,也可數(shù)者并存。
辨證論治
(一)氣滯血瘀證
1.癥狀:胸悶,氣短,心胸疼痛較劇,心痛陣作,痛有定處,可因暴怒而致心痛,痛劇則可見肢冷唇青,或痛引肩背甚則心痛徹背,伴心悸、怔忡、舌苔白,舌質(zhì)暗紅或紫暗,有瘀斑、瘀點,或舌下靜脈青紫,脈弦澀或結(jié)代。
2.證候分析:氣滯血瘀,胸中氣機不暢,則胸悶、氣短。心脈不通,不通則痛,故心胸疼痛。瘀血凝滯,故痛處固定不移。暴怒則肝氣上逆,氣瘀互結(jié),則可致心痛發(fā)作。手少陰心經(jīng)循肩背而行,故痛引肩遞增甚則心痛徹背。瘀血阻塞心脈,氣血運行不暢,故心悸、怔忡。弦脈主痛,瘀血內(nèi)停,阻滯脈絡(luò),故肢冷唇青,舌暗紅或紫暗,有瘀斑瘀點或舌下靜脈青紫,脈澀或結(jié)代。
3.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4.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桃仁12克 紅花9克 當歸9克 生地黃9克 川芎5克 赤芍6克 牛膝9克 桔梗5克 柴胡3克 枳殼6克 甘草3克
隨證可酌加郁金、延胡索、沉香、丹參、益母草、五靈脂、三七、乳香、沒藥等。
?。ǘ┨禎嶙枞C
1.證狀:心胸悶塞,疼痛時作,陰天加重,痰多,或白痰或黃痰,呼吸不暢,形體肥胖,舌苔白膩或水滑或黃膩,脈滑。
2.證候分析:痰濁阻滯胸中,脈絡(luò)不通,胸陽不振,氣機不暢,故心胸悶塞,疼痛時作,呼吸不暢。痰濁多兼寒邪,故陰天加重。痰濁之邪困脾,脾主肌肉四肢,脾氣受困,則身重乏力。痰濁壅塞,則痰多,苔白膩或水滑,脈滑。痰濁日久化熱,故可見黃痰,舌苔黃膩。
3.治法:通陽散結(jié)、寬胸豁痰
4.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
瓜蔞實12克 薤白9克 半夏12克 白酒適量
痰飲為主或兼寒者,可酌加桂枝、干姜、茯苓、白叩仁、細辛等。
痰郁而化熱者,可酌加竹茹、枳實、黃連、膽星、茯苓、陳皮、郁金等。
痰阻胸中,氣機不暢,致氣滯血瘀,故常于理氣豁痰之時與活血化瘀藥配合,可加入丹參、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當歸、益母草等。
?。ㄈ╆幒郎C
1.癥狀;胸痛時作,感寒痛甚,心悸氣短、四肢厥冷,苔白、脈弦緊。
2.證候分析:寒邪內(nèi)侵,陽氣痹阻,心脈凝滯不通,故胸痛時作。胸陽不振,氣機阻滯,故心悸氣短。已有心陽不振,復感寒邪,則陰寒更盛,故疼痛加劇。胸陽不展,不能達于四末,則四肢厥冷。苔白、脈弦緊均為陰寒凝滯,陽氣不運之候。
3.治法:辛溫通陽、宣痹散寒
4.方藥:當歸四逆湯加減
當歸12克 桂枝9克 赤芍9克 細辛3克 炙甘草5克
可酌加干姜、薤白、丹參、檀香等
若疼痛較劇者可加入附子、蜀椒、赤石脂等。
?。ㄋ模怅巸商撟C
1.癥狀:胸悶氣短,心痛時作,心悸乏力,頭暈目眩,心煩不寐,或自汗或盜汗,耳鳴、腰膝酸軟,舌質(zhì)偏紅或紫暗或有齒痕,苔薄或剝,脈細數(shù)或細弱或強代。
2.證候分析:氣虛鼓動無力,陰虛心脈失去濡養(yǎng),故胸悶氣短,心痛,心悸乏力。汗為心之液,氣虛不攝則自汗,陰虛火動,迫津外泄則盜汗。虛火擾動心神則心煩不寐。陰虛陽亢則頭暈目眩。腎開竅于耳,腰為腎之府,腎陰虛則耳鳴,腰膝酸軟。氣陰兩虛則可見舌質(zhì)偏紅或紫暗或有齒痕,苔薄或剝,脈細數(shù)或細弱或結(jié)代。
3.治法:益氣養(yǎng)陰、通脈寧神
4.方藥:炙甘草湯合左歸飲加減
炙甘草12克 黨參15克 生地黃30克 桂枝10克 阿膠6克 山萸肉6克 枸杞子10克 茯苓10克 山藥10克
陰虛偏重者可酌加遠志、五味子、當歸、白芍、女貞子、麥冬、玉竹等。
氣虛偏重者可酌加黃芪、白術(shù)等。
若兼有血瘀者可酌加丹參、益母草、三七、赤藥等。
?。ㄎ澹╆枤馓撍プC
1.癥狀:胸悶心痛,甚則胸痛徹背,氣短心悸,畏寒肢冷,腰酸,舌質(zhì)淡或紫暗,脈沉細或結(jié)代。
2.證候分析:陽氣虛衰,胸陽不展,氣滯血瘀,心脈阻滯,故胸悶心痛,氣短心悸,陽虛失于溫煦,則畏寒肢冷,腎陽虛則腰酸,舌質(zhì)淡或紫暗,脈沉或結(jié)代均為陽虛而瘀血內(nèi)阻之表現(xiàn)。
3.治法:益氣溫陽、活血通脈
4.方藥:右歸飲加減
附子6克 熟地10克 山藥10克 山萸肉6克 杜仲10克 肉桂6克 枸杞子10克 黨參15克
可酌加茯苓、白術(shù)、黃芪、鹿角霜、畢撥、良姜、干姜、薤白、桃仁、紅花、丹參等。
一般說來,胸痹屬于本虛標實之證,臨床治療應分清主次。標實有血瘀、陰寒、痰濁之不同,本虛又有氣血陰陽之區(qū)別。心絞痛發(fā)作期多以治標為主,緩解期多以治本為主或標本同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