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一個二十年前聽來還略有陌生的名詞,如今卻正以高致死率和低存活期不斷地刷新醫(yī)生和患者的關(guān)注度。在我國,胰腺癌是引起人口死亡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最新調(diào)查報告顯示,上海近20年來發(fā)病率增加了4倍左右,成為我國胰腺癌發(fā)病率最高的地區(qū)。
胰腺癌可發(fā)生于胰腺的頭、體、尾部或累及整個胰腺,但以胰頭部最多,約占胰腺癌的60%~70%。一般而言,胰腺癌的發(fā)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其發(fā)病迅速,并且對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容易發(fā)生轉(zhuǎn)移,因此很難得到有效的治療。數(shù)據(jù)顯示,未經(jīng)治療的胰腺癌病人,90%以上的人于診斷明確后一年內(nèi)死亡,平均存活期少于6個月。
胰腺癌的中醫(yī)治療!
胰腺癌手術(shù)切除癌腫是早期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胰腺癌細胞對化學藥物不敏感,療效不佳。最近有人開展植入放射源的胰腺近距離放射治療,對延永生存期有一定作用,且止痛效果明顯。不過單純的放療并不能延永生命、提高生存率 , 故目前學者們已將該方法與化療或其他療法結(jié)合的綜合治療作為提高膜腺癌療效的臨床研究重點。
胰腺癌屬于中醫(yī)“伏梁”、“痞塊”、“黃疸”、“積聚”等范疇。其病因、病機主要為七情內(nèi)傷、飲食不節(jié)而致肝脾受損,臟腑失和,濕濁阻滯,氣滯血瘀日久形成本病。故治療上多采用疏肝利膽、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破積散結(jié)等法。常根據(jù)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辨證施治。
(1)氣虛濕阻證。
主證:乏力消瘦,身目發(fā)黃,色澤晦暗,脘腹悶脹,惡嘔納呆,上腹疼痛,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大便溏薄,可有下肢浮腫或腹水,腹部可觸及包塊,舌質(zhì)淡紅,或有齒印,舌苔膩,脈象細濡。
治法:益氣化濕,健脾軟堅。
方藥:五苓散加減(《傷寒論》)。熟附片9g,黨參12g,白術(shù)12g,茯苓15g,黃芪15g,澤瀉9g,豬苓15g,烏藥9g,木香9g,白毛藤30g,石見穿30g,穿山甲9g,炙甘草6g,薏苡仁15g,雞血藤15g。
體虛明顯,貧血者加人參、熟地、紫河車;腹水明顯者加車前子、黑自丑;食欲不振加雞內(nèi)金、炒谷芽;大便溏稀者加芡實。
分析:本證多見于胰腺癌晚期,或手術(shù)后轉(zhuǎn)移者。胰腺癌晚期除陰虛者外,亦多見陽氣虛弱者,或黃疸日久,寒濕不化,濕毒陰邪積聚。此時,雖為癥瘕之患,“然皆系陽病結(jié)于陰邪,豈有用陰藥之理”?故應(yīng)予溫化寒濕,健脾益氣,佐以解毒軟堅為治。本方中以附子溫助陽氣,以黨參、自術(shù)、黃芪、炙甘茸健脾益氣,配茯苓、澤瀉、豬苓、薏苡仁健脾利濕,消水以退黃,伍烏藥、木香行氣,雞血藤活血,穿山甲軟堅,又合用白毛藤、石見穿等抗癌藥物,共奏益氣扶陽,健脾化濕,軟堅消癌的功效。
(2)氣血瘀滯證。
主證:腹上區(qū)疼痛不已,呈持續(xù)性,常累及腰背,平臥痛劇,前躬及曲腿可減輕;胸腹脹滿,惡心嘔吐或呃逆,食少納呆,口干口苦,形體消瘦,腹部可捫及包塊;舌質(zhì)淡紅、暗紅或青紫,有瘀斑,舌苔薄或微膩,脈象弦細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軟堅。
方藥:膈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當歸10g,川芎10g,元胡10g,川楝子12g,桃仁10g,莪術(shù)15g,炮山甲10g,浙貝母10g,烏藥10g,白屈菜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參30g,八月札10g,藤梨根30g。
伴有黃疸者加茵陳、黃芩、虎杖;胸腹?jié)M脹劇者加瓜蔞皮、木香、大腹皮;疼痛劇烈者加三棱、五靈脂、蒲黃;食欲不振加雞內(nèi)金、炒谷芽;消化道出血者加仙鶴草;便秘加大黃。
分析:本證主要見于胰體癌,臨床以腹部疼痛為主。中醫(yī)認為“不通則痛”,腹痛是由于氣血阻滯,邪氣郁閉的結(jié)果,故應(yīng)該行氣活血,疏通經(jīng)絡(luò),祛邪解毒。本方選膈下逐瘀湯加減,方中當歸、丹參、桃仁、莪術(shù)、川芎活血化瘀;元胡、川楝、八月札、烏藥行氣止痛,佐浙貝母、穿山甲軟堅散結(jié),并加強通利經(jīng)隧的作用;白屈菜、藤梨根則有抗胰癌功能。
(3)陰虛熱毒證。
主證:低熱不退,消瘦神疲,口干,煩躁失眠,食少納呆,腹部悶痛,大便干,小便黃,或有腹水,舌質(zhì)鮮紅或嫩紅或紅暗,少津,舌苔少或光,脈象弦細數(shù)或虛。
治法:養(yǎng)陰生津,瀉火解毒。
方藥:一貫煎加減(《柳州醫(yī)話》)。生地15g,沙參15g,玄參15g,黃芩10g,石槲10g,知母10g,金銀花12g,半邊蓮30g,白花蛇舌草30g,自茅根15g,天花粉15g,太子參12g,全瓜蔞12g,川楝子9g雞內(nèi)金10g。
伴氣虛者加黃芪;血瘀癥明顯加丹參、莪術(shù);腹部脹滿者加八月札、制香附;腹水較多者加澤瀉、馬鞭草。
分析:本證多見于胰腺癌患者晚期或經(jīng)放療、化療之后。癌癥病久,必耗傷陰精,而放射治療和化學藥物治療更可傷陰竭正,使患者出現(xiàn)陰虛津虧為主的表現(xiàn)。一貫煎是補肝腎之陰的常用方,在本方中生地、玄參、沙參、石槲、天花粉養(yǎng)陰生津益肺腎,太子參益氣生津,黃芩、知母清熱,金銀花、半邊蓮、白花蛇舌草解毒,川楝疏理肝氣,瓜婁皮可行氣、子則潤腸,雞內(nèi)金助運化消導。
(4)濕熱郁阻證。
主證:脘腹脹悶,時或疼痛,口苦納呆,身目俱黃,大便秘結(jié)或溏薄,小便短赤,消瘦,發(fā)熱,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或濡滑。
治法:清熱祛濕,利膽解毒。
方藥:茵陳蒿湯(《傷寒論》)加減。菌陳15~30g,薰苡仁15g,郁金10g,黃芩10g,生大黃6~10g(后下),虎杖10g,茯苓15g,豬苓15g,白術(shù)10g,神曲10g,半枝蓮30g,木香10g,梔子10g,白毛藤30g。
腹痛較劇者加川楝子、元胡、莪術(shù);惡嘔重者加竹茹、半夏、陳皮;發(fā)熱較重者加板藍根、滑石;大便溏薄者生大黃減半量,或改用熟大黃。
分祈:本證主要見于胰頭癌或壺腹部癌,臨床以黃疸為主要表現(xiàn)。茵陳蒿湯是治療濕熱黃疸的代表方,本方進行了化裁。方中茵陳、虎杖、半枝蓮清熱利濕化濁;大黃、黃芩、梔子、郁金清熱利膽;茯苓、豬苓、薏苡仁淡滲利濕,又可健脾;木香行氣疏肝,佐白術(shù)、神曲健脾消導;白毛藤加強抗癌作用。全方具有清熱祛濕,利膽退黃,解毒抗癌的功效。
( 5)、方藥:黨參(或太子參)、炒白術(shù)、茯苓、甘草、豬苓、澤瀉、車前子、丹皮、銀花、炙山甲、炙鱉甲、地鱉蟲、八月札、紅藤、瓜蔞、茵陳各適量。治胰腺癌的偏方。
適應(yīng)癥:胰頭部乳頭狀腺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 6)、方藥:醋大黃、紅花、延胡索、制香附、佛手片各6g,參三七(吞)、京三棱、蓬莪術(shù)各3g,青皮、陳皮、臺烏藥、廣木香各4.5g,王不留行子12g.治胰腺癌的偏方。
適應(yīng)癥:胰頭癌痛引兩脅,納少神憊,左脅下呈索狀而拒按,腑氣不暢。脈弦,舌瘀而紫紅。辨證屬瘀阻氣滯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聯(lián)系客服